畢 偉
(天津市南開翔宇學校 天津 300221)
“微”這個字在近幾年非常時髦。短短幾年時間里,“微課”、“微信”、“微電影”等“微”詞語迅速崛起并受到人們的青睞,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傳統媒體形式,形成了以移動互聯網為傳播載體的“微時代”。“微”的意義在于去糟取精,信息量的高度濃縮和獨有的便捷性正在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著“微熏染”。在“微”時代的浪潮中,教育也應有屬于自己的“微”特色。就“微”時代下如何對學生進行“微”教育作深入探究,指出在教育教學中結合傳統教育的同時加入更多的“微”元素,使教育與時俱進,彰顯信息時代的“微”本色。
十幾年前,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是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學校教育也大都是傳統的師生面對面教學。隨著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博客到微博、從 QQ到微信、從網絡電視到微視頻……這一切似乎都在向人們宣告,我們的世界更“微小”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逐漸“縮水”。這個“微小”的變化對傳統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微課程的引入,更是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形成了模塊化教學,使教學更自如,更加具有吸引力。
將微課程引入課堂,無疑給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的微課程可以不再受靜態圖片和模型的制約,可以通過虛擬動畫演示將抽象概念、原理表現得清晰嚴謹。這是已往傳統課堂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為傳統教學帶來了深刻變化。
微課程與傳統課程在概念上有著明顯區別。傳統意義的學科教學,是在封閉的六維空間內進行的。六維指教室、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這個“空間”中,師生之間主要專注于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反觀微課程,它打破了這個空間的束縛,作者圍繞學科知識、例題、實驗操作等,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采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視頻教學,形成與學科相關的知識樹。確切地說,它只是一種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微課程可以在本地電腦和互聯網中播放,不僅可以對教師教學起到輔助作用,也為學生鞏固知識奠定了基礎。
微課程開啟了教育教學的新模式,了解微課程并掌握制作方法,對于豐富教學手段,探索教育教學模式,促進教師成長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技術,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更大的服務平臺。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方式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體平臺橫空出世,比如人人網、QQ空間、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體,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而平板電腦和手機則成為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最佳工具。
青少年是當今社會的后備力量,對他們來說,新興媒體除具備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等特點外,還具有傳播便捷性、交流靈活性、內容簡潔性等特點,它們所提供的平等開放的人際交往平臺恰恰契合青少年學生渴望交流、樂于自我展示的需要,這就為開展創新教學模式和教育管理開辟了新的途徑。
微信是新興社交媒體中最具代表性的軟件,可以提供即時聊天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等設備快速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微信可以將精彩內容分享給朋友或者發送至朋友圈,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移動溝通體驗。由于微信可以進行異步和同步交流,所以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網絡資源的傳播者,其在學習中的作用類似于“中介”。雖然它無法對學習資源本身進行改善和優化,但是可以通過良好的使用體驗、龐大的用戶群體、方便的傳播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和更加豐富的交流方法。在“微”時代的浪潮中,將教學與微信相結合具有如下優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但由于一些客觀因素,無法抽出連續時間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而微信所提供的即時聊天環境和消息推送功能,更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微信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向教師提問,而教師對學生也可以做出快速反饋。師生雙方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不斷的留言交流中,可以實現異時異地的教學互動。
在班級中,師生之間可以通過微信互動平臺建立微信群,教師將精彩的學習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將推送消息發至微信群,使學生在課下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學習。對于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同學,可以通過搜索功能在微信上建立虛擬班級和虛擬課堂。這樣就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知識結構死板的弊病,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實現家校交流的雙向互動。學校可以通過公眾賬號向家長們推送文章,家長也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文章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家長和老師在朋友圈中能夠構建具有共同關注點和興趣愛好的網絡社區,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
因此,微信本身不再僅是學習資源的載體,而是可以快速整合網絡學習資源、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積極性的強大的互動平臺。
微電影,也稱微型電影,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電影形式,涉及公益宣傳、幽默喜劇、感恩教育、懷舊紀念等主題。微電影之“微”不僅在于時間短、制作簡、投資少,更是與傳統的“大片”相對應,以其短小、精練、靈活的形式風靡于互聯網,開啟了網絡“微”時代的新篇章。微電影是一種新型的電影藝術形式,內容生動活潑、立意新穎,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和感染性,它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的新載體,蘊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
微電影雖然是新興的影視文化,但它和其他形式的主流電影一樣具有價值觀導向的作用。正所謂濃縮都是精華,其短小精悍的特點鑄就了它能夠成為德育教育的新載體。因為微電影可以在幾分鐘內展示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猛烈沖擊觀眾的內心世界,通過在屏幕上塑造出的許多鮮明的藝術形象去感染和教育人,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
列寧曾說,“電影具有在精神上影響群眾的非凡能力。”微電影因其小而精,可以作為課堂上的教學資源。中小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適當引用優秀的微電影來進行課程導入,創設特殊的課堂情境,用視覺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以筷子兄弟的作品《父親》舉例。影片中,作者通過音樂和影像的完美結合,旨在表現父親“山”的形象,突出表現父親在個體成長中的默默奉獻和正確指引。通過這樣一部作品,可以教育學生懂得感恩,體會“百善孝為先”的真正含義。可見,良好的道德規范是優秀微電影作品的重要精神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意義,引領觀眾加入規范道德行為的行列中去。
在中小學課堂中可以充分利用微電影作為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為學校的德育教育加入一針強心劑。
“微時代”的到來,有助于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客觀上會讓教育環境變得更加平等。對于一些基礎教育資源不發達的地區,學生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微信、微課程多方面接受優質教育,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引用微課、微電影等“微”元素作為教學資源,并結合傳統教學,更好地推動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的新模式,實現知識的全面共享,建立個性化、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1]南國農.信息技術與創新人才培養(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2-45.
[2]南國農.信息技術與創新人才培養(下)[J].電化教育研究,2001(9):14-17.
[3]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9-21.
[4]彭曉云,吳月紅.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影響與對策[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23):75-76.
[5]許婭.新媒體環境下的微電影[J].電影文學,2012(1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