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炳芳
做實文本解讀,優化閱讀教學
——基于“浙江省2015年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比活動”的思考
葛炳芳
“浙江省2015年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于4月8日~10日在浙江金華艾青中學順利舉行。本次評比活動旨在檢驗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改革合理使用教學材料的成就,比賽的主題是關注教學材料的解讀與使用,來自各設區市、義烏市和省廳直屬單位(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選派的13位選手參加了本次評比。
本次評比活動采用課外材料,提前三天發放教學材料,參賽選手著手對教學材料進行整合,做好教學設計。所使用的兩則材料分別是On Self-esteem and Sport和AtLife’sCrossroads。到現場聽課的是非一級重點高中的學生。比賽時,要求參賽選手依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水平對相應的材料進行適當改寫,并在此基礎上做好教學設計。評比計分中,材料改寫和教學設計占比20%,現場上課占比80%。
本次評比中,參賽選手普遍關注文本的解讀、學生的閱讀時間、語言學習在閱讀過程中的滲透、讀后活動的設計以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等等。
比如文本解讀。本次比賽的第一個文本On Self-esteem and Sport,講述的是美國運動員Mia如何贏回自尊心的故事。而連結全文的,不僅僅是主題方面的內容,還有“fit in”“history with people”“feel successful”等詞充當其“內線”。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關注承載文本信息、思想的語言。
再如閱讀體驗和對思維能力的培養。第二則故事AtLife’sCrossroads講一個年輕人在選擇未來職業的十字路口的經歷和體驗。在課上,幾乎所有教師都會教導學生“responsibility/duty”的重要性,但卻很少有教師帶著學生去理解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我們的思維往往是“直奔主題”,但實際上教師卻很有必要引導學生理解這個“責任”是如何理解出來的。此文中,“求助傷者”與“有責任感”之間有著作者的體驗——事件的體驗和情感的體驗。教師有義務讓學生理解兩個“端點”之間的“體驗”之橋梁!這樣,閱讀課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就很自然,探討過程中的語言產出就會緊緊圍繞故事展開,學生的思維訓練也就有實實在在的內容支撐。
通過本次評比,我們深入反思了我省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實踐,認為各地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夠平衡,需要繼續關注:
1.閱讀文本的解讀。教學文本的解讀必須在教學設計前做到位。如果一堂課顯得很出彩,雖然原因很多,但文本解讀到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因是:對教學文本解讀的高度決定課堂教學的高度;對教學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課堂教學的內涵。
2.閱讀目標的敘寫。本次評比中,很多選手的教學目標都是以《課標》中的五個維度為依據列出的。但是,這種互不交融、相互割裂的教學目標,并不能對課堂教學起到指導作用。
3.閱讀過程的實施。教學活動的設計通過教學過程呈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目標得以鋪展。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有沒有足夠的閱讀時間、教學活動與教學文本之間是否相關等等,都必須要考慮。
4.讀后活動的設計。閱讀過程必須關注輸入與輸出的平衡。部分課堂在閱讀文本階段“匆匆忙忙趕時間”,導致閱讀和理解不充分,卻在課堂的最后階段留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去做讀后活動。我們要反思,學生閱讀是否充分、閱讀內容的取舍等因素如何影響著讀后活動的設計。同時,必須認識到,并非每一堂閱讀課都要在讀完整個文本后才可以放一個“大型的”讀后活動。讀后活動也可以安排在讀完一個相對獨立的片段后進行。
作者信息:310012,浙江杭州,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gbf789@126.com
參賽選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