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中學 董旭午(特級教師)
有些疑難問題,課本上明擺著,尤其是參考書上還有所“指導”。這都好辦,大不了照著參考書講解就是了。比如“祥林嫂為什么不肯嫁給賀老六”“《琵琶行》三次寫到‘月亮’有什么作用”“《南州六月荔枝丹》為什么要引用很多古詩詞?”等問題,都是明擺在那里的,參考書還做了“指導”的。但有的疑難問題(往往還特別重要),實際上教者并沒有看出來,竟還是“有聲有色”地把課上完了。杜甫《兵車行》這首詩里的兩處“無疑之疑”——“作者為什么要用百姓生離死別的場面開頭”“作者為什么不肯自己親自出場問話?”,就常常會落到這樣的結(jié)局。不妨我們都來先一睹當下賞析這首詩的主流說法:
這首詩主題鮮明,通過具體事實直接控訴了最高統(tǒng)治者以一己之私給社會帶來的不幸與災難。在藝術(shù)形式上,第一,先以記事鋪敘,渲染氛圍,再以記言直抒胸臆。第二,采用雜言體,以五言和七言為主:五言急促短暫,表達憤慨和憎恨;七言深沉哀婉,表達悲憤和哀傷。詩人在描寫時,五言與七言交錯使用,使音節(jié)與情感相一致,富于表現(xiàn)力。第三,修辭手法上,有夸張、比喻、敘述、議論、對比、頂真等,使詩歌語言節(jié)奏感強,形象鮮明。尤其是頂真句式的運用,致使全詩情感一氣連貫,真摯深沉,感人肺腑。第四,用韻方面,以用韻表達感情的變化:描述時用平聲韻中的蕭韻,語氣稍稍平和;行人答語部分先用安韻,語氣稍緩;后多用仄聲,語調(diào)急促,情感激烈,語氣急切;末復歸平聲尤韻,語意悲切沉重。第五,以哭聲領(lǐng)起再以哭聲作結(jié),前后照應(yīng),既加深了讀者對戰(zhàn)爭災難的直觀認識,也突出了這首詩的思想主題。[1]
這樣的賞析,可謂高屋建瓴,干凈利落,但是,我們不禁疑惑:這對學生究竟會有多大用處呢?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這種干巴寡味的賞析結(jié)論,而不是用生命去體驗、感受、思考和感悟,這對他們學習和悟得語言表達的奧妙到底能有多大好處呢?尤其是前文提及的那處“無疑之疑”,更是一言不著,這未免令人失望。有人可能會不服氣,認為這類很概括的例子不能說明問題。那好,我們不妨再看一個比較具體的賞析: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這是全詩的第一層,是詩人所見的實錄:車鳴馬嘶,牽衣頓足,放聲悲號,聲震云霄?!败囖O轔,馬蕭蕭”句,轔轔,形容車輪發(fā)出的急速、短促的格格聲,蕭蕭則指戰(zhàn)馬嘶鳴,兩個擬聲詞渲染了急促、緊迫的氛圍。行人都自備好弓箭,行走甚急,整裝出發(fā)。爺娘妻子奔跑著相送,邊跑邊叮嚀,車馬人群騰起的黃塵把咸陽橋都遮蔽住了。場景紛亂,陣容之大,不但體現(xiàn)了征伐的行人多,還體現(xiàn)了征伐之急。此層系白描手法,主要通過聲音的描寫,烘托紛亂的場景,渲染悲慨的氛圍和悲壯的場面,將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結(jié)合起來,為下文鋪敘定下基調(diào)。
接下來是全詩的第二層。此層由行人的答語組成,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
這是行人答語的第一部分。道旁過者見到行人弓箭在腰,親人相送,牽衣頓足,哭聲震天,驚詫于此,不禁上前問“行人”緣由。首先,“行人”以一句“點行頻”點明了這是他們常遭遇到的情況。其次,“行人”進一步訴說:他們中有人剛十五歲,雖還沒有到當兵出征的年齡,但卻由里正裹起了頭發(fā),送到北邊的戰(zhàn)場。即使僥幸沒能死在戰(zhàn)場上,四十歲了,頭發(fā)花白,剛從一個戰(zhàn)場回來,卻又不得不奔赴另一個戰(zhàn)場。
“武皇開邊意未已”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邊境流血已成海,但是武皇開邊意未已。皇帝的拓邊政策,打亂了百姓原有的男耕女織的生活秩序。男子都去戰(zhàn)場了,千村萬落只能由女子耕種,沒有章法,長滿了荊棘。就是勤苦耐勞、作戰(zhàn)英勇的秦地戰(zhàn)士,也會被像雞犬一樣驅(qū)趕到戰(zhàn)場作戰(zhàn),直至老死?!拔浠省本洌苯咏沂镜弁跻蛞患核接鴰Ыo國家和人民的深重災難?!包c行頻”“邊庭流血成海水”“千村萬落生荊杞”“生男埋沒隨百草”等都是因此造成的。“君不見”這一呼告語,更是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天下皆聞。帝王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野心,邊將則為了迎合君主的愿望,滿足自己的狼子野心,以數(shù)萬人之命換一官,以數(shù)十萬人之命換一城,完全不顧百姓死活。正如當時的詩人劉灣所斥的那樣——“死是征人死,功是將軍功(《出塞曲》)”。此處就是借行人口吻,把不滿和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當時的唐王朝。
“道旁過者”的疑問,引發(fā)了行人一系列憤懣答語。道旁過者可以是杜甫,也可以是與杜甫同行之人。后邊所提的“長者”也可能是行人對有名譽地位的人的尊稱,不必機械地看成是上了年紀的人。過路人卻沒有被強抓去做征人,想必該是有些名譽地位,“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的人,極有可能是詩人自己,不過是借用他人口吻去詢問罷了。這樣一來,詩人便可從從詩中脫開,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客觀而冷靜地描寫這一慘狀。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這是行人答語的第二部分,也是第二層的第二部分。將士的生命被君王視如草芥。長者即使有問,“役夫敢申恨”,一個反問的句式把心中所有的憤慨全都展示出來。“且如”二字是“就好比”的意思,表示僅僅舉其中一個方面為例。上文提到“千村萬落生荊杞”,田地全部荒蕪,沒有收成,而今卻“縣官急索租”,雪上加霜。此處“急”字體現(xiàn)了地方官員們的毫不同情和毫不通融。那么這些租稅又能從何來呢?百姓呼天天不應(yīng),喚地地不靈啊!重役又重稅,哪里還會有活命的出路!心生絕望,不由得發(fā)出憤激之語:“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p>
古人重男輕女,這是鐵律。但是,就算是女兒嫁入征人家,也不過是守寡終生,同樣是不幸的。但是面對男兒都因戰(zhàn)爭尸骨無存,埋沒百草,而生個女兒嫁給鄰家,畢竟還是可以經(jīng)常見見面的,所以老百姓才不由得發(fā)出這樣的憤懣心聲。后來在《新婚別》中,杜甫更是憤憤地寫道:“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笨梢姲傩盏臒o奈與悲憤。這句反傳統(tǒng)的激憤之語,飽含著“行人”極大的憤恨,也代表了百姓的心聲。深刻反映了“行人”及其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的不幸,揭露了拓邊戰(zhàn)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巨大傷害。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是該詩的第三層,是詩人聽了“行人”控訴后的總結(jié)。這幾句,緊承“邊庭流血成海水”這一伏筆,將視線拓展到了青海頭,使人似乎看到了那些客死他鄉(xiāng)的征人的累累白骨,也呼應(yīng)了“生男埋沒隨百草”。這是詩人的想象,但是在幾年后的《北征》中,詩人以實筆寫下了“夜經(jīng)古戰(zhàn)場,寒月照白骨”的真實。
鬼有新舊,可見戰(zhàn)死的征人之多,又呼應(yīng)“邊庭流血成海水”。新鬼怨,舊鬼哭,風過百草悲鳴,這又何曾不是所有活著的人也在怨,在哭?行人生前征戰(zhàn)疆場,風餐露宿,死后竟暴尸荒野,得不到一個安穩(wěn)之所,只能在那里聽新鬼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這悲泣的詩句里,既有詩人對極盡歡娛的君主的怨恨與控訴,也有對百姓災難的哀憫與同情,更有對窮兵黷武的拓邊之戰(zhàn)的憤怒和批判。以哭聲作結(jié),前后照應(yīng),也暗示了這些人的哭聲也許過不久便會化作鬼哭。悲哀孕乎其中,天地亦為之大悲。
重述這篇賞析文字,筆者絕無意于做文抄公,只想借此來說明:到目前為止,這篇情節(jié)再現(xiàn)式的賞析仍很權(quán)威,仍遍布各種教學參考書和教輔資料,仍被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認真地采用著。只要我們走進一些語文課堂就會發(fā)現(xiàn),盡管諸如師生對話、合作探究、自主生成之類的招法不少,花樣翻新,但我們還是會看到這篇文字的影子甚或全貌。
筆者這樣講,并不是說這篇賞析文字就一無是處,我們一點兒也不能借鑒。比如,這篇賞析中關(guān)于一些字詞、句子,尤其是一些修辭和寫法等的作用評析,都是很值得借鑒的,只是絕不可僅僅如此平板地停留在這里。筆者要強調(diào)的是,多少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就僅僅停留在這種只教“是什么”和“怎么樣”的層次上,對“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尤其是那些最關(guān)鍵的“為什么”)這樣的問題卻極少問津,或者根本就想不到。比如,杜甫這首《兵車行》的教學,只知道在那里表述開頭一段所描寫的場景多么慘烈,就不知道問一個“作者為什么要用百姓生離死別的場面開頭”?只知道在那里解說“過者”和“長者”可以是作者,也可以不是作者,更有甚者還要去考證一番,就是不知道問一個“作者為什么不肯自己親自出場問話”這樣的問題,看似無須問,實則是關(guān)系到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的大問題。這兩處“無疑之疑”,可謂意義重大。
我們都清楚,語文教學的本務(wù)就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教他們學好語言表達藝術(shù),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卻長期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樣”的層次上,這又怎么能夠識得“廬山真面目”呢?這就好比一位農(nóng)民要教兒子學會種地,總是在那里講什么是種子和肥料,該怎樣播種和施肥,而不去做示范,更不去解釋究竟為什么非要這樣播種和施肥的道理,孩子終究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終究還是成不了種地專家的。同理,長期這樣淺層次地進行平面化教學,學生又怎么能夠真正悟得作者這樣寫的原由呢?學生長期搞不透這一切究竟是為什么,又怎么會真正對語文學習有興趣呢?而沒有了“興趣”也就等于喪失了最基礎(chǔ)的學習語文的原動力,那還談什么學好語言表達藝術(shù)呢?目前,這種嚴重忽視重要問題,淺層次、平面化、不大務(wù)正業(yè)、效益很低的課堂教學現(xiàn)象很普遍,問題很嚴重。希望能夠引起高度重視。
下面,我們還是回到前文提到的那兩處“無疑之疑”上吧。要回答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至少需要考慮到作者、文本和讀者三個維度: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表達的情感、文本的思想主題和表達藝術(shù)、讀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需求。作者這樣開頭,無疑是想最好地滿足這三個維度的若干需求的。比如,作者維度,應(yīng)該是對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更有利;文本維度,應(yīng)該是對突出作品的思想主題,定下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以及通過首尾呼應(yīng)來渲染烘托氣氛和情感等更有利;讀者維度,應(yīng)該是對強力激起共鳴,制造懸疑吸引讀者,令讀者展開想象,給讀者留下深入、多維品味的余地等更有利。要回答第二個問題,也要從作者、文本和讀者這三個維度找理由:作者維度,是擔心直接參與進去,情感上會帶有傾向性(好像是我一個人的看法似的),同時表達情感也會不太自由;文本維度,讓“過者”或“長者”出場代作者言,作者遠遠地站在一邊看,這樣會更接近生活的真實,也會更客觀;讀者維度,會有一種親耳聽老杜在講一個悲慘故事的感覺,會更容易進入“故事”,與“行人”“過者”以及悲慘的百姓零距離接觸,同呼吸,共悲傷。這三個維度是由生活情理決定的,這就是生活化地教學生用生命去多維、深入地賞析。一句話,這首詩的教學如果不解決好這兩處“無疑之疑”,基本上就等于沒有完成教學任務(wù)。這不僅是教學這首詩所存在的問題,更反映了一種課堂教學普遍缺乏生活化智慧,不能夠使學生深透悟得語言表達之妙的大問題。語文教學固然有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等功能,但這些教育必須以完成教學本務(wù)為前提,也必須在完成教學本務(wù)的過程中合理、無痕地進行有機滲透,絕不能喧賓奪主,甚至以賓代主。再多強調(diào)一點,解決這兩處“無疑之疑”都不能靠教師直接講授,而是要引導學生深入作者生活、文本生活、讀者生活,回歸生活情理去細讀深思,用心感悟出來。
最后,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界的同仁都能夠自覺提高語文素養(yǎng),拒絕這種不作深思、照搬成說的教法,多在思辨、探究“為什么”(尤其是那些最關(guān)鍵的“為什么”)上下功夫,于無疑處生疑,都能夠生活化地去活教教活。唯有如此,我們語文教學的本務(wù)才有可能會完成得更到位一些;也只有扎扎實實地這樣教讀,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有可能讓學生真感興趣,真有收獲,進而走出各種誤區(qū)??磥?,《兵車行》的這兩處“無疑之疑”,還真的是大有文章??!
注釋:
[1]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案全集[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