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靖
閱讀應該是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然而,目前部分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閱讀教學卻忽略了閱讀的本質,使課堂成為枯燥無味的知識填充場所,從而減少了學生自主閱讀的機會,導致英語閱讀的重心失衡。此外,學生的課外閱讀沒有科學適當的指導,課內閱讀太受制于教材內容,也是當前英語閱讀重心失衡的原因。
良好的英語閱讀能力是以閱讀量為基礎的,而閱讀量不僅指閱讀文章的數量,還指閱讀文章的類型,也就是所謂的“閱讀面”。現在小學生的閱讀教材只有學校所發的英語教材,這使學生難以找到合適的閱讀資源,閱讀興趣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據調查,當前小學生普遍沒有形成科學的閱讀方法。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已把閱讀課堂當成一種學習單詞、訓練語法的主要場所,忽視了閱讀能力對于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的重要意義。
這里所說的閱讀習慣,是指學生閱讀文章時的閱讀方法。很多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遞過程,而忽略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問題。由于沒有科學的指導,小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普遍采取的是局部閱讀法,而沒有從文章的整體來理解文章大意,并過分糾結于不懂的單詞和詞組。長期下來,教師如不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將會消失殆盡。
英語只是學生的第二語言,并且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環境都不完全具備學習英語的條件。如果教師不能清楚地認識這一現狀,仍然呆板地進行英語閱讀教學,長期下來,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將會完全喪失,英語能力也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內容進行有機結合,用豐富的生活素材充實英語閱讀課堂(陳2008)。
比如,現在許多小學生都配有手機以方便和家長聯系,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查看自己手機上的英文品牌學習單詞。看到“Lenovo”時,教師要讓學生猜測該單詞的具體大意,從而掌握該單詞“聯想”這一詞義。或者看到文具和其他物品上的英文短語“Made in China”時,教師應指導學生了解“Made in”這一詞組的用法和含義,以實現閱讀教學中對短語知識的拓展。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把閱讀當成學習英語知識的內在需要,學習的自主能動性也能大大提升。教師只要用心發掘,就能發現生活中的英語資源非常豐富,如果對這些資源加以合理利用,就能為小學生的閱讀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恰當的閱讀材料對打造高效英語閱讀課堂作用重大。以《聽讀訓練》閱讀材料為例,該閱讀材料的特點是重現對知識的鞏固和強化作用,在每一單元的結尾都設有總結環節,以此讓學生能進行相應的閱讀練習。比如,當學生學習完6A Unit 1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做6A Unit 4中的閱讀練習,因為在此閱讀材料中,A和C篇的內容都涉及“Public signs”方面的相關知識。又比如,在《聽讀訓練》的Unit 5中有一篇關于節日的英語文章,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文章中有不少的語法知識點和生詞,因此對學生的閱讀造成了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其他兩篇難度較小的文章,把有關節日的這篇放在Unit 6 Holidays后。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在其他文章的背景知識基礎上,相對減輕閱讀難度,獲取閱讀信息的過程也會更加輕松。與此同時,教師要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對出現的單詞和語法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全面理解文章內容,以便在做后面的閱讀練習時,提高解題正確率。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的閱讀教學手段通常是先帶領學生通讀全文,再挨個講解題目,最后給出答案,這反映了教師一直都是以自身的講解為主進行教學活動,而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解有效地閱讀技巧,將略讀法(Skimming)滲透到教學中,以幫助學生學習和閱讀。略讀法是指有選擇性的閱讀文章內容,對于某些細節可大致跳過,從而加快閱讀速度。學生在小學階段還不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其閱讀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不懂的生詞和不理解的句子。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的形式,先通讀文章內容,跳過模棱兩可的部分,只要求讀懂文章的大概意思即可。
比如,在教授第五冊Unit 2 Big cat一課時,文章中描寫獅子生活習性的幾句話中出現了較多的生詞,這時教師要讓學生先忽略生詞部分,繼續閱讀下文。學生讀完后,雖然不知道生詞的詞義,但是憑借文章出現的關鍵詞“father lion-sleep”和“mother lion-catch”能捕捉到全文的信息,而這些信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性,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即在獅子的世界中,獅子媽媽負責的是捕食工作,而獅子爸爸負責的是養育小獅子的工作。完成這篇文章的閱讀后,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另一篇有關動物的文章,再要求學生運用略讀法進行閱讀,并在下次的課堂中向其他同學講出文章大意(吳紅梅 2013)。略讀法是適合于小學階段的一種閱讀技巧,將這種技巧滲透在教師的閱讀教學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從而增強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興趣與信心。
預測詞義是英語閱讀中的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閱讀速度和培養理解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英語學習任務比較輕松,單詞量和語法要求也相對較少,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學習意識上。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預測文章詞義的方法進行閱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遇到生詞時要學會聯系上下文的含義推敲詞義。小學階段的英語閱讀素材難度較小,學生完全可以從圖片或者題目中的暗示猜測出單詞的大意。
詞匯教學一直是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在講解單詞知識時,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講出單詞的詞義和詞性,還要利用多媒體工具或者掛圖的形式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問題中應該出現要學習的新詞語,教師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讓學生深刻了解詞義,最終理解全篇文章的寓意。比如,有一篇閱讀對話材料:
T:When did Sam and Amy come back?
S:They come back last Sunday.
其中,“come back”明顯是對話中需要了解含義的詞組,教師要重點講解其含義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整體大意。在講解come back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發出諸如“Walk to the blackboard”之類的指令,再對學生說come back,反復多做幾次,學生便能在這一行動過程中了解到come back有“返回、回來”的含義。此外,學生對閱讀理解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師還要將真實的實踐活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此幫助學生將所掌握的知識具象化,以便教師開展后面更有難度的閱讀教學工作。
培養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技巧上的指導,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材料,惟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