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華 納 夏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我們越來越感到政治文明、社會和諧的重要性,越來越感到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因為現代化決不僅僅是經濟建設的現代化,更應該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以此而論,文化多元化發展、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應當成為時代的主題。從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來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支持,加之文化自身就有無形價值和使用價值,可以作為特殊商品進入市場,文化產業正是經濟與文化的有機結合[1](P1)。
就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而言,市場是一劑良藥,對于處于分散和無序發展的許多地區來說,市場的規范和現代市場建立的社會機制更是必不可少的良方。
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和文化公益事業兩者共同構成了文化建設的內容。文化產業主要劃分為文化藝術、文化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旅游等四個大的領域。現行的文化產業有都市文化產業:娛樂業、印刷與出版業等;知識信息產業:現代電子傳媒業等;當代藝術產業:都市型的大眾化通俗藝術以及高雅藝術的經營與運作等。諸種文化產業代表著目前世界的主流文化產業,并被很多國家和機構重視和研究。
文化產業有其獨特的內質。首先,文化產業是文化構筑的產業,文化是其生命所在。第二,文化產業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第三,文化產業是一種經濟活動,具有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第四,文化產業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廣義的文化產業指的是與文化產品有關的生產與服務行業。以此界定,民族文化產業應屬文化產業的范疇。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是依據各民族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歷史發展進程、社會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地域性和民俗性的民族文化,其文化產業應圍繞著民族文化資源的發掘、生產、經營來構筑產業鏈,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產業類型。
因此,民族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種類型和特殊形態,是依托民族文化資源所進行的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的產業,具有產業發展的后生性、經營活動中的分散性、表現形式的獨特性、資源的脆弱性等特點。廣義的民族文化產業指的是依托中華各民族的傳統文化而進行生產、經營的產業,具有國別性、廣泛性、不確定性等特質,它更多站在國與國之間的高度,從民族文化認同甚至國家文化安全的立場來闡釋。狹義的民族文化產業則是指以具有傳統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依托所進行的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的產業。民族文化產業最重要的特征是依托特有民族文化資源。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以地方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內容的文化產業屬于狹義的一類,如民族歌舞展演、民族音像出版、民族圖書發行、民族民間工藝制作等,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同時也有分割性、分散性、具象性等特質。
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由于其資源與結構的特殊性,不能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等同。具體表現為:第一,資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使我們對其開發必須持保護、傳承的理念。一旦破壞,就意味著毀滅性消失。第二,這種文化資源的主體是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欠發達的社會群體。其生產大多是以個體為單位的社會生產,很容易導致無序開發。第三,民族文化資源的形式和格局,更多的是零星分布,散落于民間。這種存在格局極易造成民族文化資源的破壞和流失。第四,民族文化資源的內容和產業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產業。總體而言,民族文化產業的內容沒有現代文化產業的豐富成果,尤其是依托科技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極其稀少,產業鏈比較短而單一。
從產業經濟的角度看,民族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同樣具有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民族文化產業有文化事業的性質,這就要求我們將其等同于一般意義的文化產業,它更加強調民族文化產品的藝術特色和多元化價值[1](P18)。由于其文化資源的珍稀性與獨特性以及商業化運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消亡危險與經營困難,需相關職能部門給予特殊關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按文化事業的模式進行經營與管理。尤其是一些不能完全按市場經濟產業意義上來運作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這些資源甚至應提高到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來看待。
文化是一種資源,任何民族的文化傳承都是符號傳遞。文化與經濟歷來相互依存,經濟是文化的基礎和源泉,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保證[2](P34)。它們之間不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相互交融。文化力與經濟力結合的文化產業,以其嶄新的生產態勢和市場優勢,已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
文化的經濟性: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經濟的一種形態,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以民族特色文化為基本內容,有著不同于前工業社會形態、工業社會形態、都市文化產業之處,除滿足地方人群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外,更多的是借助旅游平臺成為他者消費的對象,滿足外地游客的需求。
文化的民族性:對一個族群或民族而言,它是該民族文化認同的核心要素,激發其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維系著族群的社會和諧,關系著人的全面發展,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團結的重要表現。
文化的發展,說到底就是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全面發展。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軟實力。因此,在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已成為必然選擇。這是因為:
首先,這是時代發展的訴求和對文化一體化的回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加之政府作為行使公共權力的代表已充分發揮了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的功能,如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教育、公共衛生等的極大改善,數字化、信息技術、傳媒技術等科技水平的提高,現代文明與文化深深影響著他們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觀。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育度普遍較低,外來文化的影響極易造成民族文化認同、民族價值自識的偏離,使其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自卑感。因此,弘揚本族群的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立足于本民族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特色文化產業,成為了抵御外來腐朽文化、低級庸俗文化、西方資本主義強勢文化的必然選擇。同時,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進行文化創新,可以為本民族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文化的新鮮血液,使之與現代文化和現代文明對話,從而達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創我國民族地區文化健康、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其次,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機制的客觀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但需要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思想保證,而且要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供更多的精神產品與服務,以滿足社會管理水平、城鄉文明程度提高的需要,滿足各民族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民族地區多處于生態環境脆弱、經濟滯后的西部,各民族地區都在努力調整產業結構比例。對于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普遍滯后的現實,民族文化產業還可通過市場積累資金,聚集資本,為民族文化的良性循環和傳承發展、為整個民族文化事業繁榮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和資金支持。
當今的民族文化產業,有一個難得的機遇和社會環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新農村建設的內容、理念、目標來看,與文化產業和文化傳承、發展有內在的關聯性。民族民間文化因其經濟和社會環境,具有鄉村文化的屬性和特質,所以自從黨和國家提出了新農村建設這一發展戰略以后,民族文化及其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從邊疆民族地區的現實境遇和發展選擇而論,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其一,資源轉化和產業收益是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的路徑之一,又是村容整潔的物質基礎;其二,文化建設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既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推動要素,又是其具體表現;其三,文化的發展、人的素質提升是管理民主和其他建設內容的先決條件。
從整個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看,東西部在發展規模、創收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民族文化產業中,民族地區已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因物賦形,因地制宜,在其民族文化產業領域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以民族眾多、文化富集作為民族產業發展的基礎,加之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文化產業呈現出開發方式多樣化、具體產業個性化、經營策略地方化、結構模式人文化等特點。這些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個案中:
1.大理新華村手工藝品加工:民間基層文化產業
文化與經濟是一個復雜的共生系統,其生存的環境空間和人文空間需達到和諧,才能使豐富的民族文化與經濟實踐的結合創生有效的經濟價值。因此,客觀、理性地認識文化產業與民族文化屬性的關系,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事業發展的必要前提。
新華村是云南大理鶴慶縣的一個行政村,村中共有1149戶,約5000人,耕地面積3000余畝,人均耕地相對較少,這些客觀條件為手工藝品加工創造了條件。“一戶一潭,一家一泉”是新華村的自然之美,新華村手工藝品加工制作已有上千年歷史,尤以銀器工藝品加工享譽海內外,目前已形成了“一村一業”“一戶一品”的家庭作坊生產格局。
鶴慶新華村的手工藝品加工世代相傳,并且能夠隨時代變遷不斷改進和完善。新華村另一項重要的結構性資本是體現村民間互惠及互動關系的班輩。作為傳統的生計方式,村中的藝人基本上是每家有一個小作坊,制作自己家族的一種工藝品,相互之間不重復,彼此沒有利益沖突。這既避免了技藝的流失和惡性競爭,又促使他們在原有技術之上繼續完善和創新[3]。
新華村白族銀銅手工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已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技藝類型和核心技藝體系。據接受訪談的老藝人們講,他們從事手工藝品加工每年可獲得兩三萬元的收入;加工好的銀器主要是供藏族使用,在省內麗江、大理地區銷售,還遠銷到緬甸、尼泊爾等周邊國家[4]。
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以注重文化傳承為前提,以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弘揚為目的,以制作加工技藝的活態存在和動態發展為途徑;民間基層文化產業,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創收的手段,更多地體現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是無形的文化帶來有形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
2.麗江旅游文化的繁榮:歌舞演藝產業
在保護與保存民族文化資源的同時,麗江也打造文化品牌,樹立大文化產業的發展觀。地處滇西北的麗江是一個多民族聚集、交錯雜居的民族文化走廊,當地政府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建立了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將旅游業作為戰略支柱產業,為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和弘揚民族文化起到了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作用[5]。
歌舞演繹產業是云南最為成功的民族文化產業形態。《麗水金沙》利用現代舞臺型的藝術表現方式,由“序”“山”“水”“情”四部分展現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優美的肢體語言、豐富厚重的民族文化,為民族歌舞演藝的發展提供了參考,也是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審美趨向完美結合的典范之作。
《麗水金沙》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來麗江的游客必看的節目,成為了麗江市文化旅游市場的重要文化品牌,成為了麗水金沙演藝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發展的資源和平臺。為了擴大演出的影響力,更好地宣傳云南文化品牌,該公司正不斷加強與旅游業的聯動對接,有效拓展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
3.昆明競爭力之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其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傳達、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電視廣播等方面的創意群體。自20世紀90年代發展至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知識經濟時代中新的財富創造形式,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也是對外貿易的主導產業之一。
昆明獨特的資源特征和經濟基礎決定了昆明市文化創意產業獨特的發展特點。以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基礎,昆明市文化創意產業從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其行業特色突出,形成了與中東部發達城市不同的發展特點。2010年,昆明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180.44億元,已占昆明GDP的8.53%,成為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支柱[6]。作為昆明市的核心區,五華區內文化教育資源豐富、人文氣息濃厚、人才資源密集,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重點項目的建設。其中,昆明順城影視作品傳播交流中心,功能定位是成為集IMAX影院及院線系統、商業購物、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影視傳播交流中心,讓昆明市民成為《阿凡達》上映時為數不多的能在家門口看IMAX影院的西南城市之一;而“昆明老街”市井文化體驗區,則提供了回憶老昆明的機會[7]。
創意是一種思維活動,源于具體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存在于一切物質經濟領域和精神生活中,其本質特征是創新,文化對經濟的推動,推崇個人創作力的發掘與應用,它將抽象無形的文化直接轉化成巨大的經濟價值;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是一種發展理念,更是一個能夠產生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朝陽產業。
文化資源能否持續發展和再創有賴于文化生境的活力,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對文化生境的生命力至關重要。對于云南這樣一個多民族地區來講,有它自身的規律和特殊性。一是資源眾多但整體發展起點晚,產業開發程度低,存在著無序開發的狀況;二是受社會經濟發育程度的影響,許多民族和族群的現代生活與傳統的關系極其密切。這就需要我們在理論建構和具體問題的研究中,找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文化與經濟的契合點:大力發展精品民族文化產業,發揮品牌的力量。對于少數民族社區,通過扶持和引導,讓他們以自己的文化資源參與到主流的旅游產業中去,成為和諧社會構建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某些民族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遺產適度開發,進行產業化運作的同時,更要考慮其社會效益[8]。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直接面向廣大鄉村基層有兩大重點項目,這是云南根據自身實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具體措施:一是“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態村調研、規劃和建設”,二是“西部文化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云南試點”。“云南試點”項目提出了一些很有創見的思路設想,把文化環境作為鄉村生態的一個組成部分,把文化資源作為鄉村發展的一個基礎條件,把文化產業作為鄉村建設的一個基本方面,注重自然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環境的雙重保護,超越傳統工業化鄉鎮企業的開發模式,以旅游優勢產業為起步平臺,探索出一條發展高文化含量的人文產業新路。
綜上所述,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既要在理論方面有所思,又要在具體的技術和實踐層面有所創新和突破,把握好市場規律,深入調查研究,做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以民族文化開發和保護為主旨,多維度、全方位地審視和解構民族文化,探尋傳承保護、開發創新的特色模式,對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的運行發揮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