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樹勛初級中學 張寄華
故事教學:體驗“有”,更體驗“沒有”
☉江蘇省海門市樹勛初級中學張寄華
故事情境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偏重于“親歷”文本的“有”,而忽視“親歷”文本的“沒有”,使得體驗常常“浮”于文字層面。其實,在故事教學過程中,和學生一同積極地還原、假設、改造,以呈現或再現故事情境,使學生在體驗故事的“有”與“沒有”中達成深度認知與深厚情感,教學的意義才更加深刻。
《桃花源記》是新奇的故事文本,許多教師在教學時重視在文字理解基礎上再深度體驗一下,希望在文本閱讀上學生能再深入一步,再深思一些,以深刻領會作者精神。——這種追求沒有錯。只是這種深度體驗向什么方向“進一步”?一位教師教學《桃花源記》討論的主要問題有——
1.漁人入山后,桃花源有怎樣的圖景?
2.漁人進入桃花源產生了怎樣感受?
3.桃花源人生活得好,有哪些依據?
4.文中桃花源人性格怎樣?社會風俗怎樣?
這位教師從“漁人”發現、進入、尋找“桃花源”讀起,希望帶領學生共同研究——“桃花源”里有什么、“桃花源”人有什么性格、“桃花源”里有怎樣的社會現實。一番討論之后,得出“桃花源”里有平靜生活、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和睦友好、悠情好客,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是“厭惡官場”的陶淵明所向往的。應該說,這個環節為深度體驗奠定了“文字層面”的理解基礎。但在接下的深度體驗環節中,教師呈現了一段詼諧的“桃花源后記”,要求學生“續寫”,以深化對課文的學習——
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門,上有金銅扣環,門上一匾,上書“桃花娛樂園”五個金字。吾甚異之:此乃桃花源乎?忽聞一聲“哈嘍!”大驚,回頭視之,原是一桃花源人。西裝革履,油頭粉面,手提黑提包,執大荼杯。見漁人,大喜:“哇噻!是你耶!好久不見了耶!”……
深度體驗主張引導學生從感受、體驗文字層面里面已有的東西,走向感受、追問文字層面沒有涉及的東西,從而深度理解文本精神,成為作者真正“知音”。上述課堂,對文字層面的東西僅僅是“蜻蜓點水”,便進行所謂《桃花源后記》的深化拓寬——“續寫”。且不說破壞了剛剛從文字層面得來的“東西”,這種“續寫”除了搞笑外,還能產生什么深度體驗的效果?
理解《桃花源記》“文字層面”后,如果教師能夠換一種路徑深入,像江蘇省特級教師仇定榮先生那樣,追問一下“桃花源”里“沒有”什么,體驗教學一定能夠進入另一片“桃花源”。
仇老師帶領學生讀《桃花源記》先后發現了“桃花源”里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和淳樸敦厚,也發現桃花源里的人悠情好客——“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這時,仇老師問:
大家從桃花源里發現許多東西,這很好。你們意識到“桃花源”里“沒有什么”嗎?你想補充些什么機構呢?
仇老師這一問,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真正將學生的體驗引向了深入。“桃花源”里沒有什么呢?我們看學生的發言——
生1:沒有商店,也沒有學校。我補充兩個:商店和學校。
生2:沒有酒家。我補充酒家,陶淵明愛喝酒。
生3:沒有戰爭與租稅,也沒有黑社會。我補充……(學生沒有補充出來)
生4:沒有官府和官員。“漁人”沒看到官府,作者也沒寫官員“延至其府”。我補充個官府。
師:誰來當官員呢?
生5:陶淵明。
師:你發現了“桃花源”里最大的“沒有”!可是陶淵明“厭惡”官場的,他說過,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大家暢想一下,“桃花源”沒有官府有哪些好處呢?
“桃花源”里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漁人一進入便頓覺“豁然開朗”。這里有人民自給自足、自管自治、友善互信。若說“桃花源”里沒有什么,仇老師認為,最大的“沒有”是沒有社會管理機構,沒有所謂的官場、官員!這個“沒有”,真讓人意外。
陶淵明展示給我們的“桃花源”,是有著特殊內容的社會形態。那里沒有官府壓迫、官場欺詐,沒有官稅催征,沒有官們挑起的戰爭禍患……試想,沒有政權之爭、沒有戰爭殺伐、沒有官府重賦、沒有民間徭役……這是多么偉大的夢想啊!關鍵是沒有官場、沒有官員,而“桃花源”中一切卻那么自由和諧。這可是陶淵明給歷朝歷代統治者提出的最大難題。
“‘桃花源’里沒有什么呢?”——這真是深度體驗的絕妙設問!
“桃花源”是個不小的生活空間,也是個獨特的社會形態。許多教師在介紹陶淵明時,每每強調他是“厭惡官場”而“辭官歸隱”,為什么不在“桃花源”里找個“沒有官場”的例證?“桃花源”里沒有“官場”,也沒有“官員”。這樣沒有“官”出現的村落,沒有“官場”逢迎的生活,才是陶淵明心中最絢爛的“桃花源”。而心中有了“桃花源”,深受“官場”之害的陶淵明,怎能不“厭惡”官場的“明爭暗斗”或者官員的“頤指氣使”?陶淵明的辭官理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也就真正找到了合理的注腳。
可是,許多老師偏偏沒有看到這“沒有”!沒有看到這“沒有”在深度體驗上的意義。
為什么會發現不了這個“沒有“呢?我想,是因為教師們被“桃花源”里人民相處和諧、自食其力、生活豐足、民風純樸等現象吸引了、迷惑了。深度體驗時,教師如果能像仇老師這樣輕輕一點,學生對陶氏“田園生活”情結的體驗,便“豁然開朗”。
故事教學強調采用新的視角審視、新的層面解讀,這樣才能發現促進閱讀的“新鮮空氣”。對于“老掉牙”的課文來說,尤其要變換新視角,讓學生讀出與眾不同的滋味來。
課文《我的叔叔于勒》,對于菲利普夫婦,特別是克拉麗絲的認知,學生通過預習、通過參考資料,對他們人性的“有”打上了“印記”——冷酷、自私、貪婪、虛榮、勢利、精明、刻薄、潑辣,是個十足的勢利鬼、小市民、自私婆……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這樣寫:“菲利普虛榮、勢利、貪婪、自私”“克拉麗絲除和丈夫一樣勢利外,還多了些刻薄、狡猾、冷酷與吝嗇”“本篇中心是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這么多單一化的“有”,就意味著學生閱讀體驗上存在著許多“沒有”——學生們沒有看到菲利普夫婦的生活現狀和社會環境、沒有看到克拉麗絲人性的豐富性……如何讓學生從“有”的層面,深入到“沒有”的層面?一位老師是這樣體驗“沒有”的——
師:你們都認為克拉麗絲自私自利,愛慕虛榮,崇拜金錢,是個勢利鬼!她還是個什么角色?
生:女人、母親、妻子、于勒的嫂子。
師:你們覺得,女人、母親、妻子、于勒的嫂子,哪些方面她稱職?
生1:作為女人,她是稱職的,她一直保持著女人的體面,她非常精明。她家庭經濟拮據,靠每天的精打細算才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比如“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
生2:作為母親,她也是稱職的。她關愛自己的孩子,一直為兩個大齡女兒的婚姻發愁,希望女兒有個美好的歸宿。
生3:作為妻子她不夠稱職。她不尊重丈夫,好發脾氣。比如“用隱晦惡毒的詞語來責備她的丈夫”“突然很暴怒起來”。
師:不尊重丈夫、好發脾氣,在你們家里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他概括的是“不夠稱職”,比較好。克拉麗絲在哪個方面做得最不稱職?
生齊:于勒的嫂子。
師:克拉麗絲身上不是只有缺陷,還有許多人性中共同的東西,比如她對整個家庭付出了親情。但她的冷酷、自私、貪婪、虛榮、勢利等也非常突出。我們來研究一下……
閱讀教學中,有時“體驗”到“沒有”,才能更加深刻地體驗到“有”。這位老師在學生“看到”克拉麗絲“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她還是個什么角色”,讓學生體會克拉麗絲作為那個社會“正常人”身上復雜的人性,然后才聚焦這個“正常人”身上的“冷酷、自私、貪婪、虛榮、勢利”,思考其產生的社會生活背景。而正是學生體驗到這不曾想到的“沒有”,才讓克拉麗絲這個人物顯得真實、可愛。
試想,“大姐那時28歲,二姐26歲,她們老找不到對象,這是全家都十分發愁的事”,一個“老”、一個“十分”便寫出了全家困窘到何種地步。克拉麗絲的可愛、可笑在于,如果不把“福音書”拿給別人看,兒女的終身大事就難以完成。在這樣“金錢神圣”的社會環境中,克拉麗絲除了瘋狂炫耀“福音書”,又何力量與社會抗爭?可見,克拉麗絲扭曲的人性也充滿了底層人物的無奈與辛酸。這和中國當下一些“房奴”父母的處境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發現了不曾發現的,體驗到“沒有”的體驗,教學才能走向深度。克拉麗絲的冷酷、自私、貪婪、虛榮、勢利,多多少少是對生活無奈的選擇。這位老師把克拉麗絲放在“正常人”層面,讓學生變換新視角審視,審視克拉麗絲“正常”而復雜的人性,審視那個“正常”而特殊的社會文化心理。這樣,學生便體驗到克拉麗絲復雜人性存在的合理性,便能“親歷”克拉麗絲負面人性在不同社會、不同國度中的普遍存在。最后,老師讓學生意識到,故事是克拉麗絲的,也是整個法國社會的。克拉麗絲就是那個“正常”社會中非常“正常”的人。
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強調,藝術作品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蘊藏了也提供了人類心理共同結構的秘密。而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覺。”支撐家人幸福還是改善于勒處境是個很殘酷的選擇,在那樣的生活困境下,克拉麗絲“理性”天平只能向家庭傾斜。可以說,克拉麗絲的思想行為是受到社會風氣與現實生活“綁架”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深刻性在于揭示了負面人性與正面人性的“融合共生”,教學的深刻性也在于揭示了這一點。這樣,學生才能明白,克拉麗絲并非只披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衣,中國當下也有不少“克拉麗絲”,現代人也很難處理好這種二難選擇。
綜上所述,體驗教學切近了“神在上課,我很自由”的“課堂夢”。但要讓體驗教學走向“神在上課,我很深厚”,就需要教師在親歷“沒有”或者體驗“沒有”上尋找智慧,以促進深度體驗的開展。品。但正因為如此,才可以拉開差距,讓那些閱讀廣泛、視野開闊的考生脫穎而出。沒有在審題上設置障礙,旨在考查學生能不能有理有據地證明自己的觀點,考查學生實實在在的積累和表達能力。
文體選擇上,結合材料后的要求“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亳無疑問,需要寫議論性文體。寫得深刻,寫得辯證,才是拿高分的關鍵。
材料分兩段,側重點都在最后一句。第一段是說“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應該是一致的”,第二段是說“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兩段觀點,幾乎是對立的。
材料中反復提到的關鍵詞是“作品”和“人品”。人品決定文品,文品體現人品,文品來源于人品,而又高于人品,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人品的理想狀態。二者有時辯證統一,有時貌合神離。考生可以選擇“統一”或“背離”行文,也可以選擇中間路線入筆。畢競要求當中并沒有說選擇其中一種觀點行文。因此應該把握好二者的關系。
行文時,可從文品談起,再落到人品,亦可從人品入筆,再說到文品。不主張延伸到內與外、真與假、字品、球品等其他職品上。畢競抓住關鍵詞行文是保險的。但只談“人品”或者只談“文品”都是不合適的,泛泛而談人品和文品,是沒有說服力的,必須有材料,會思考,能亮出自己的人生觀。
緊扣關鍵詞“作品與人品”,可以有如下思考方向:
1.功名之士,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
什么樣的人作什么樣的文。自古以來,剛直之人多吐剛直之語多作剛直之文,奸佞之人多說奸佞之言多成奸佞之文。寬厚仁慈的人品多演繹悲憫博愛的文品,綿密細致的文品多出自嚴謹小心的人品。“其言之格調,則往往流露本相;猖急之作風,不能盡變為澄澹;豪邁人之筆性,不能盡變為謹嚴。”因此,文品總可以窺見人品,人品必反映于文品。從人品說文品,或從文品說人品,只要彼此對應,都是正確的行文思路。需要注意的是,論述說理時不要太絕對。
2.巨奸能作憂國語,悠衷人作冰雪文
自人類告別童年的天真素樸,懂得利用文藝載體進行標榜包裝后,便有了“貪者往往賦廉詩,仕者常賦隱逸文”的背離。清官可以寫下“兩袖清風”的牌匾,貪官也可以。一些人好話說盡、壞事做絕,人格表里冰火兩重天,但其文也許溫暖如春,悠情似火。正如孔子所言:巧言令色,鮮矣仁。文是心非或心是文非,心文不一就是第二段材料的準確立意。
3.理性看待文品與人品
列夫·托爾斯泰曾在《復活》中說:“人正像河流一樣,時而清,時而濁,時而冰涼,時而溫暖。有時表現這一種人性,有時表現那一種人性,人常常變得面目全非,但其實還是他本人。”而當人性在時間這條河流中流動遷徙時,或移步換形,或脫胎換骨,驀然回首之際,往往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乖離。人是發展變化的,有時也許是大俠,有時可能是強盜,而其文品則可能跟著變化。故以文品觀人品,或以人品看文品,需要理性,不可一棍子打死,不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歪人也曾作正詩,正人也曾寫怨文。正如孔子所說:“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素材航標
無論選擇哪種觀點,對人品、文品的概念及其關系必須清晰,而找到合適論據是文章有沒有力度的重要基礎。以下是從三個方向立意的參考素材。
1.文品與人品合二為一的素材
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一文中評價張文潛說:“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黃巢《不第后賦菊》)、“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趙匡胤《詠初日》)、“夜里不敢伸足睡,唯恐蹬倒太行山”(朱元璋《口占》)等詩句,分明流露出一種雄視萬方的王霸之氣。可謂一滴水中見世界,一句詩中盡顯龍性虎氣。寫下《懺悔錄》的盧梭、寫下《隨想錄》的巴金、寫下《野草》的魯迅、寫下《再別康橋》的徐志摩、寫下《滿江紅》的岳飛……
2.文品與人品背道而馳的素材
辛亥革命時的悠血青年汪精衛,奮然刺殺清攝政王失敗,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果敢決絕、悲情壯烈在歷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但在日寇大舉侵華的危急關頭,卻觍顏事敵,賣國求榮。準備粉墨登場做漢奸時,還自比文天祥,賦詩哀嘆“良友漸隨干劫盡,神州重現百年沉,凄然不作零丁嘆,檢點平生未盡心”。
材料中元好問詩句后面提到的創作了很高雅的《閑居賦》的西晉大文學家潘岳,在生活中卻是一個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