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蓮
論如何有效展開課堂教學中的小組活動
劉雪蓮
為了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使活動得以順利展開,活動實效得以保障,對合作學習進行了積極地應用與研究。在實際的小組活動試驗推廣中,制定了相對科學合理的活動規則,以各種方式來激勵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小組活動開展時給組員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工,使其能夠充分地互相幫助促進,開發潛能,有效進行合作記憶上的創新。
合作學習;規則;實效性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教育部2012)。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很好的方式,它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能夠將學習和人生教育完美結合,對學生產生終生受益的向導作用。但目前很多的小組合作學習只停留在形式上,效率不高。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仔細分析研究和深入探討設計,充分利用各種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從而達到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并且收效明顯。具體教學實踐成果總結如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一定不能拋下句“Please work in groups”就算是合作教學完成了,也必須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合作學習的本質及其意義,不能讓合作學習表面化、形式化。為此,筆者與學生根據課堂實際情況確定了的合作規則,具體如下:
小組成員間要平等相處、互相幫助,不得出現排斥小組某個成員的現象;每個成員都要發表自己的意見,避免出現“亂配合”“瞎讀”和“不活動”的現象;每個成員都應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積極思考、互相交流。
在制定好活動規則之后,就要真正開始小組合作。若要提高合作教學質量,就得從學生興趣著手。如,在鞏固學習北京版小學二年級教材中的詞組(義務教育教科書2013):go to the zoo,draw pictures,read books,go swimming,go dancing,go boating時,筆者問學生:“你們看過電視娛樂節目里的“心有靈犀”猜詞環節嗎?學生聽到教師要跟自己談論電視節目都精神集中地聽教師說,“Guessing words game,誰知道是怎么玩的?”學生聽到game一詞更是高興,有看過的學生就說出了這個電視游戲的規則。這時筆者宣布今天也玩這個游戲,又進一步說明了規則:各組長換到其他組當小考官,出示單詞,監督游戲紀律,不準組員間互相提醒。每組圍成一圈,小考官出示單詞,組員做出與單詞意思相對應的動作,每個組員都要參加猜詞游戲,看哪一組答對單詞個數最多。活動時,由于有了這些規則,學生在別人猜的時候都開始自覺地安靜思考,在這種井井有條的活動安排下,每位學生在過足了“玩癮”的同時,不知不覺就掌握了單詞。
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缺乏合作意識,缺乏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基本技能。這種現象與當今社會合作意識需求的增加很不協調,也影響了學習的效率。為了增強學生心中關愛他人的意識,對于樂于助人的同學筆者評選其為愛心大使,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任務,讓學生體會到團結力量的偉大,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合作的理念,為此利用了同伴互助的形式。
如二年級復習階段,由于周課時較少,班級人數較多,需復習內容又很多,教師不能一一指導檢查,但學生一個人記憶單詞、句型是枯燥無味的。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整體復習完單詞、句型,檢查小組長的發音和知識的掌握狀況之后,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筆者鼓勵組員之間互相糾正發音,幫助認讀、記憶單詞,并由小組長幫助組員組織檢查對話。配合默契的組將被評為愛心小組,樂于助人的同學也會被評為愛心大使。
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筆者意識到一定要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引入正確的競爭意識。由此,筆者設計了以小組競賽形式的合作學習,運用有效的內外因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學生不但學得有興趣,而且投入,有主動性。在教學中運用的具體措施主要如下:
(一)以激勵促發展
1.引入激勵機制,激發學生有意注意
小組競賽后對學生進行獎勵,學生必然會為集體榮譽而增強自控能力。上課專心聽講、用心思考,也會自覺地監督提醒其他同學。根據實際情況,筆者把獎勵分為三種:學習方面、紀律方面、小組合作方面,也包括學生課堂表現積極性,小組討論成效等。在每次活動的最后,筆者都以加分的形式做出總結評價,同時每組學生也可以是評判者。這樣通過引入激勵機制,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更加投入,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2.利用多種激勵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筆者和學生共同評判,對表現好、進步大的小組和個人進行口頭表揚,表現最好的小組在板書group后寫上well done!并獎勵學校配發的榜樣章,紀律不好的組則要扣去相應的分數。積分活動使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們對此活動樂此不疲,一聽說要背單詞句型就摩拳擦掌地問:“老師,小組積分嗎?”為了奪得小組第一和榜樣章,有的學生下課了還要追到辦公室讀課文,有的學生還因為沒能為自己的組加上分急得直跺腳,課下會很努力地追趕他們。通過利用激勵機制,小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互助帶后進
《英語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與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部2012)。開展小組活動時,為給自己的小組多加上一分,小組成員間也自覺地互相幫助起來。這時筆者為了使自愿做“小老師”的學生不喪失教的信心,在學得慢的學生跟“小老師”學會之后,筆者叫起他讀課文之前都先問上一句:你的“小老師”是誰?如果他讀得好,筆者就給“老師”和“徒弟”各一份榜樣章。這樣“小老師”為了讓自己的“徒弟”學得更好,在教的時候就會更用心,同時也激發了基礎好的學生的競爭心理。
(三)以評價激發主動學習意識
評價對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小組評價應貫穿于一堂課的始終,這樣就能夠及時評價學生在整堂課的表現。所以筆者上課時板書很多時候是group1~7的表格或者自制的能貼在黑板上的小花籃等,如果有學生表現好就及時給他所在的組加上一顆星、一個蘋果貼畫等,并用言語鼓勵:Great!You did a god job!每當這時其他組就會很著急,也會爭先恐后地舉起手來。為了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競爭心理,筆者進行月評小組分數,學期評,學年綜合評,并頒發獎品,如小獎狀,表揚信喜報等。
這樣通過小組競爭機制不僅鞏固了所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意識,而且使學生具有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安排小組活動其真正目的并不主要是活躍課堂氣氛,而是要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為此筆者按照每個小組組員的性格給了他們活動時的“官銜”來使學生很好的完成合作任務。如:小組長、主持人、記錄員、記時員、匯報員、噪音控制員等。
如:在教學北京版第二單元時,筆者要求小組成員互相在組內用盡可能多的句子介紹自己周末做的事情。說出正確句型最多的組為勝利組。這個時候就充分發揮了各個小組成員職能的作用。解決了許多小組活動時的問題,因為有了噪音控制員,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討論時聲音太大影響其他人學習的現象少了;有了記時員,活動時拖拖拉拉完不成任務的沒有了;有了匯報員,大家討論結果由后進生來宣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鍛煉了語言表達的能力,讓學生找到了自信心;有了小組長,使學習優秀的學生在活動的同時鍛煉了組織能力;有了記錄員,學生說出的句型由他記下來,培養了學生的筆頭書寫速度。有了主持人,使得小組活動更具正規性,可調控性,這樣小組活動任務就能夠很好地完成了。
“洛扎諾夫法”又稱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或暗示教學法,它是對教學環境進行精心的設計,用暗示、聯想、練習和音樂等各種綜合方式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創造高度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效果。在進行聽短文練習時,筆者用談話、私下耳語、十分得意三種不同的聲調朗讀短文,并播放音樂,使短文不知不覺進入每位學生的頭腦之中。這時筆者對此方法進行了創新,讓學生分組活動,每人說出聽到了哪些句子,進行合作記憶短文內容。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聽力,而且強調了發揮無意識的作用,每位學生記憶的句子若有不完整之處,經過小組成員匯合意見互相補充后,短文內容就比較完整了。每組的記錄員就可以把他們組員智慧的結晶記錄下來與全班學生分享。
學生被教師提問卻不會回答,局面很尷尬,他們的自尊心就會受挫。這樣可能會傷及其自尊心,對學習失去興趣;而運用此方法,可以使他們回答問題的范圍減小,在同齡學生中他們會更敢于表達,從而就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通過利用以上這些方法,筆者發現在課堂教學當中,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不過,如何在教學實踐當中培養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態度和能力,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教育環境,仍是目前教學的一大難點。在此,筆者只是簡單地進行一些嘗試研究。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會繼續完善自己的教學,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實效。
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義務教育教科書.2013.英語二年級上冊[T].北京:北京出版社.
作者信息:101300,北京,北京市順義區石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