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芝
(河北省易縣梁格莊鎮中心學校,河北 易縣 074200)
語文課上讓“思”成為習慣
劉鳳芝
(河北省易縣梁格莊鎮中心學校,河北 易縣 074200)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钡拇_,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開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金鑰匙,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擔負起培養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主要責任,從思、想開始,抓住語言的轉換點、文章的自相矛盾點、空白藝術點等,讓學生學會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為會學習打下基礎,為會學習提供保障。
思考;創新;習慣;提高
語文教學中滿堂提問,雖然能給課堂制造一點熱鬧的氣氛,但對學生來說,這是短暫的“外在熱鬧”,并不是真正的“內驅動力”。這是無思考價值的提問,把學生思維禁錮在教師的圓圈內,剝奪了學生真正的思考和閱讀的權利。真正有效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無聲”的內化過程,那么在教學中如何達到內化呢?這就要求老師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讓學生“伏”下來思、想,閉上眼睛思、想,使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
語言轉換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課文中語言進行轉換,在理解的基礎上,按一定的要求進行重新構思、組織、融洽、潤色,并進行新的表達,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要抓住語言轉折點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轉換中創新。轉換的方式有換地點、換人物、換時間、換順序、換思考、換語境等。教學中,講到《草地夜行》一文,在引導學生理解第一段“小紅軍艱難的行軍”和最后一段“小紅軍是在老紅軍的革命精神鼓勵下邁開大步向前走動”的文字后,要求學生讀課文主體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老紅軍夜行的始末和遭遇,讓學生將課文中最關鍵的、更精彩的語言、文字努力轉換為自己的語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
很多課文在內容文字上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獨具匠心的“點睛之處”,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矛盾上思考,培養學生思考的深刻性。講到《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文中魯迅先生救了車夫并不感到欣慰,后而變得嚴肅,甚至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為什么,讓學深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求異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田忌賽馬》中孫臏之所以能幫田忌在弱勢中反敗為勝,正是由于他的思維有異于普通人。因此,教師一定要抓住求異點,讓學生思考,讓學生求異中感受、體會、總結、創新。
大多文質兼備的文章留下許多空白之處,這在創作方法上稱作“空白藝術”。教學中,教師抓住這些空白之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創新,如《狼和小羊》的課文結尾處并未直接告訴我們小羊怎樣了,故意留下一個空白,給讀者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間,教師可讓學生先思考,后討論,最后小羊怎樣了,在思考討論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個性就會得到充分發展。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為此,教師要讓學生抓疑難點進行思考,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學會提問題,學生能在疑難處自己思考,發現問
題,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處,本身就是一種好學、樂學、主動學習的體現,是開啟創新的鑰匙,作為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質疑問題,一是要加大力度鼓勵,二是要妥善處理,巧妙引導,使學生質疑問難的質量越來越高,更具有創新性。
有的文章為了突出某一點,作者在文中反復提到或描寫某種現象和情況,對此,教師可讓學生在反復思考,把握文章的根脈對課文的理解掌握也就容易很多了。如《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三次寫到小廟周圍的環境和氣氛,目的是體現白求恩臨危不懼、忠于職守的崇高品質。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么寫?學生在思考中會感悟到環境越是危險、氣氛越是緊張,就越能體現出白求恩臨危不懼、忠于職守的崇高品質。
只要教師善于抓住文章中的“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放開手腳,給學生充分時間去思、想,學生就一定能真正解放頭腦、實現思維的飛躍,從而養成“思”的習慣,促進創造力的深層次發展。
[1]《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刊社,余慧娟等,2014、2015全年.
[2]《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馮恩洪,2011年.
[3]《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技能訓練》,天津教育出版社,孟憲凱,2010年.
[4]《中國名師教育經典》,大眾文藝出版社,肖川,2010年.
G632.0
A
1671-864X(2015)11-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