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蘭
(阜陽實驗中學,安徽 阜陽 236030)
對話是基于師生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德國馬丁·布伯認為真正的對話是“從一個開放心靈到另一個開放心靈之話語?!睂υ捵鳛橐环N教育精神,它強調師生人格的平等。師生的平等“對話”,心靈間的“對話”,情感上的“對話”,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更是融洽師生關系、溝通師生情感的路向。朱永新教授強調,“理想的教育,重視心靈的溝通,建立起溫馨的對話場景?!迸f教學觀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把師生關系對立起來,只承認師生間的差異性,而否認師生間的統一性;只強調教師的主導功能,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生命活力的激發往往是通過交往、互動、合作而達成共識、共享和共進的。在師生對話中,教師和學生是復合主體,他們在心理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進行著雙向的、動態的、連續的心理互動,共同品賞心靈溝通、生命碰撞所帶來的言說自由和內在愉悅,激發出無窮的生命活力。
在教授《祝?!窌r,筆者提問,“通過感知課文得知,祥林嫂在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了。那么,祥林嫂的死亡是自然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是自殺還是他殺?”學生低頭沉思,紛紛回答,是“他殺”。我接著問,“是他殺,那么,兇手是誰?”學生回答,是魯四老爺、是四嬸、柳媽也是、是她自己、是……圍繞“誰是兇手”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對話。通過“祥林嫂的死亡方式”和“誰是兇手”這些問題的展開和解決,就能很深刻地理解誰是殺害祥林嫂的真兇,進而把握禮教吃人的罪惡本質這一主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發展,更要關心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闭Z文教材中的篇篇文章都是充滿感情的,都洋溢著生命的躍動。教師要積極探索靈活掌握這一特點,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真正把語文課講深、講透、講活、講美,充分挖掘和利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調動學生的情感,并以自身情感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達成文章情、教師情與學生情三情合一,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諧統一,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心靈的成長和生命的靈動。
比如,教學《背影》時,筆者扮演文中的“我”,和同學們一起表演課本劇,把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傳達給學生,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豐富了想象,增進了情感體驗。同時,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也得到了浸潤、感染和豐富,能很好地感受到“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又如《我的老師》的學習,可以利用錄音機播放歌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或采用多媒體演示汶川大地震中舍身相救13 個孩子的人民教師袁文婷的感人片段,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懂得生命的脆弱和崇高,從而更珍惜生命、砥礪修養。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的和諧發展。語文作為教育的支柱性課程,必須承擔這樣的義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碧招兄獜娬{,“必須以大自然為生物園,才能有豐富的收獲……真教育是在大自然與大社會里辦,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還能算是生活教育嗎?”只有學生進入心物交融的境界,他們才會知曉云霧、雨露、花草等自然形態的溫情,聽懂河流、鳥獸、蟲魚的對話,體驗到自然界的神奇與生命的美好。
例如,學習《春》時,筆者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他們親自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春天的氣息。陽春三月里暖暖的陽光,細柔的春風,點點滴滴的綠匯集成一幅百色春香圖,給學生以新鮮、絢麗、真實的視覺沖擊,切身體會到作品《春》所描寫的山水、草樹、花鳥等景物姿態、色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應尊重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發展、促進人的完善。語文承載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生命意識的再現,是人類精神生命的重要載體。實踐也充分證明,生命化課堂是師生對話、情感體驗、生命靈動、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有助于實現語文文化“化人”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追求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