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馨
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邊界研究
周馨
藝術學理論是對藝術進行綜合研究,探討其規律的學科,美學是對藝術美的本質進行探究的學科。藝術學與美學在學理上集中表現為藝術與美的關系問題,細致地區分藝術學與美學的關系有助于對兩者深入的研究。
藝術學 美學 邊界
被稱為“藝術學之父”的德國藝術理論家費德勒并沒有明確提出藝術學的概念,藝術學理論主要作用與目的在于指導藝術實踐,解釋藝術的性質、功能和社會作用。在藝術學與美學的關系問題上,最主要的分為兩種觀點:一種主張兩者應整為一體,藝術學如果不依附美學就會失去優勢;第二種主張兩者應單獨分開,藝術學只有單獨分離才會真正的獨立。兩種看法其實都存在片面地看待兩者的關系,藝術學理論是對藝術進行綜合研究,解釋藝術的性質與特點,是區別音樂、美術、電影、舞蹈等藝術門類中的個性與共性的研究,探討其規律的學科。而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哲學包含了美學,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并不包括藝術中具體的表現問題,而是藝術中存在的哲學問題,因此又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理論在我國發展至現在已有100多年的過程,基礎理論還是依靠西方的美學經驗,實踐美學是現在最主流的美學理論體系。
簡單來看藝術學理論可分為:1.一般藝術學,不研究具體的學科,研究總體特征,研究一般規律,基本原理和各類藝術的共性。2.特殊藝術學,與二級學科中的美術學、音樂學,舞蹈學、電影學、藝術設計學等密切相關。藝術學理論意在建造各門藝術之間的橋梁,將各門類藝術聯系起來,建造出一種包含了所有藝術門類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宏觀的理論體系。
美學研究的是以實踐為核心的實踐美學,研究的對象是美、美的本質的學科,不包括具體的表現問題,而是藝術中的哲學問題。但美的存在是依賴于審美關系中,離不開審美對象和審美受眾,也就是主體和客體。它可以是客觀世界存在的物質形態,也可以是精神領域中抽象的再現。也就是說它的范疇離不開人的審美活動,通過人的審美意識和精神創造表現審美價值。
1.藝術學理論
偏重思辨、有一般指向的特征,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對象包括所有藝術門類下的學科,包括藝術原理、藝術美學等。從表面上看這點與同樣以研究藝術美的美學很相似,因此,經常有人將兩者搞混。在這里不得不說的是,現在的確有不少的藝術學學術論文是從美學的觀點上出發的,這種看似偶然的寫作意向源自對兩者概念的模糊,大多處于不自覺的狀態,藝術學理論創立前對美和藝術門類下理論的研究任務主要是由美學負責的,對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自然也被包含在美學的研究范圍之內。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注重思辨、指向一般,通過對理論深刻的抽象認識,揭示普通藝術門類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這樣在藝術家及其創作的活動中,通過抽象的思維認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藝術學理論才會對此產生指導、具有哲學思辨的作用。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來說并不是要將與美學有關的理論完全隔絕開來,在研究的過程中,藝術學可以借鑒圖像學、歷史學、符號學等方法,同樣可以借鑒美學的觀點研究;任何一種理論的研究達到一定的深度后,必然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每一學科的知識與營養自然可以借鑒與吸收。然而,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它來自于對人的感性認識的研究、藝術之美的研究,藝術美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如形象美、意象美、音樂美、色彩美等固然也是美學的研究對象,從性質上來說與藝術學理論有些相似、重合;不過,區別與學科本質的不同,美學對藝術學理論與藝術創造的思辨主要表現在認識的普遍規律上,而藝術現象是藝術學理論通過對藝術活動的研究所指向的一般規律。
對任何一種理論或學問的研究都應該規范在一定的指向性和依據性內,根據特定的視角,指向某一特定的范圍內,這在學界中已是一個基本共識。一門學科由淺到深、由一般認知上升到普遍規律,并將具有抽象意義的概念升華為具體的理念、邏輯。而這些邏輯通過不斷提煉去探知世界時,就成了我們認識科學與改變世界的方法。因此,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形成,都是這一學科經驗與規律的準確總結,其規律、與范疇是對知識的不同認知或不同表述,不同的一點無非是研究路線的選擇,但不管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其都是對知識做系統的邏輯闡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設也不例外。
我們反對的是,在美學與藝術學理論概念與普遍規律不清晰的情況下,直接用美學的理論來研究藝術,甚至將美學替代藝術學,把這種方法當成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結果只會得出那種“四不像”的文章。
2.美學
又稱(藝術哲學),是從藝術哲學的觀點為基本原理,辯證地對藝術進行評判,它以自然和社會現象在內的一切美作為研究對象,對藝術品的研究方法、經驗結論,在性質上并沒有根本的不同。人類在審美認識、感知和審美活動中所積累的經驗和規律就是美學承接的主要任務,并揭示人類早期對審美活動的認識有什么特殊價值和意義,進一步增進和完善人類的感性認識。此外,我們以往對哲學的認識和研究,過于偏重理性,而將藝術作為典型性對象自上而下的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介于兩者之間又相互參與的形式,但對于藝術家及藝術的創作活動來說,會感覺有點不痛不癢,難免有牽強附用之弊。藝術家只精通于藝術門類里面,美學家只參與美學的研究,兩者相互沒有交叉。或許正是這樣,藝術學才有了自己的存在空間。進一步說,與美學不同,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其指向必須是包括藝術發展規律、藝術的起源、本質和藝術創造及藝術作品等等在內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不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過程。換句話說,藝術學理論自始至終的目標就是以研究藝術為中心,而不僅只是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與出發點。從美學的角度出發對藝術研究,若只抓住了藝術淺層次的、部分的附加屬性,就無法深入研究藝術活動內層的本質一面,費德勒就直接批評說這樣的研究對藝術家及其藝術的創作活動是無一好處的。因此,他在創建現代形式的藝術學的同時,一直試圖將其與美學劃清界限。正如日本學者黑田鵬信說過的一句話:“美學,把美做對象,是最穩妥的事。倘使把藝術當作對象,還是藝術學來得妥當。”①由此可見,區別于根基、邏輯、立足點不同,美學理論無論其體系如何系統和完善,也不是今天的藝術學理論應該直接拿來直接用作研究的依據的,因為如果我們仍以美學的立場來討論藝術學,僅僅是來回踱步,對藝術學的發展毫無半點益處。認清兩者的分歧點、關聯性,是區分藝術學與美學關系的首要條件,更重要的是,提醒著現當代的研究生及學者們切不可將文章寫錯,以免張冠李戴。
一些美學家普遍認為藝術學與美學不能分離,而藝術學家則持相反態度,他們認為正因為美學與藝術學分離開,藝術學才會獨立的成為一門學科。主張分離論的普遍認為,美學是站在哲學的基礎上研究美的問題,而藝術學理論是單純的研究藝術的問題,兩者“道不同不相為謀”。正如柏拉圖所說,他之所以反對藝術,是因為藝術呈現的只是模仿和復制,聽起來跟美學相差萬里。確實,主張藝術學與美學完全隔離開的學者都是希望藝術學能完全獨立與美學。20世紀以來,類似“藝術不美”的言論不脛而走般傳開,不過,這種觀點帶有很明顯的局限性,只是簡單地認為“美”就是“優美”、“古典美”。然而美學意義中的“美”,又豈僅限于優美,甚至丑也是美的一部分。殊不知,中國藝術的美除了在西方美學認為優美、崇高等一般概念之外還存在特殊的“美”,如古代畫家的“荒寒之境”等。中國的藝術發展歷程貫穿著整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決定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也決定了藝術創作和審美思想的不同;正如美學思想包含著不同的形態,無論是事物本身內部(一朵花、一棵樹、一條河),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花與鳥、樹與草、河與橋)等都可以統稱為和諧美;古人詩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等又何嘗不是一種意境美呢?這也是第三種美的形成——人與對象,人的情感通過物體對象寄予傳達,再通過人的主觀的審美活動表現出來,這種通過詩詞傳達出來的帶有凄涼、蕭瑟的感受,通常稱作“凄美”,當它經過人的審美活動放大、傳播,結合審美經驗,最終我們感受到的情愫就如井噴一般,讓人如泣如訴,欲罷不能。
其實,美學研究的主體簡單來說就是美,藝術追求的核心也是美。美也只有在藝術這一媒介中才會體現出最鮮明的特性,美學研究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對藝術的研究。而縱觀藝術學理論,其包含藝術史、藝術批評和藝術跨學科研究等學科,看似與美學并無交集,兩者從深度上都要上升到哲學的層面,欣賞藝術的角度來自于對美的了解和認知,從美學的角度思辨藝術的創造、形成及一般規律,對藝術在以后的實踐中得以繁榮發展和保持創新的重要保障。
總之,在藝術學與美學的邊界問題上,將美學與藝術學強行分離的觀點斷然太草率,藝術學視為美學之手的一根手指的想法也不成熟。從理論上對待兩者的關系,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分析誰歸屬于誰、誰大誰小,兩者就像依山傍水的關系,既然從學科中已經獨立出來,就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在研究問題上都可以相互借鑒,既各自獨立又可統一,但并不矛盾。或許我們可以探索出第三種途徑,這種途徑應是從以上兩種途徑中總結分析出來的,它主張藝術學與美學不應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完全分開,但又主張藝術學在處理藝術范圍的問題時不必以美學為唯一根據、不必只存在于美學的影子下。
注釋:
①出自黑田鵬信《藝術學綱要》第一章第二節,藝術學和美學。
[1]郭勇健.藝術學的學科性質與發展前景[J].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2).
[2]黑田鵬信,俞寄凡,譯.藝術學綱要[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3]李斯托威爾,蔣孔陽,譯.近代美學史評述[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P103-104.
[4]黃惇.藝術學原理研究對象及方法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
[5]李榮有.新起點上的藝術學理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