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敏
論客家杯花舞和蒙古盅碗舞的異同
李智敏
蒙古盅碗舞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熱情、精壯的“剛性”特點,而客家杯花舞具有客家人民含蓄、細膩的“柔性”氣質,研究杯花舞和盅碗舞的異同,對于兩者的發展、保留、創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杯花舞 盅碗舞 異同
中國民間舞蹈的共同特質在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濃郁的地方特色。客家杯花舞和蒙古盅碗舞做為南北差異極為明顯的兩個地域所屬的典型民間舞蹈,既有差異之處,也有殊途同歸之點。
民間舞蹈的生態環境是以舞蹈為根基,將自然和社會因素當作舞蹈的動態因子,多角度研究舞蹈的一種客觀生態。要對這兩族舞蹈進行研究,就必須要對各個“生態因子”進行研究,而“生態因子”則包括民族性格、審美意識和信仰操持等。
1.民族性格
客家民族的祖先從中原發源,幾經周折才定居嶺南。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華夏文化,保持了古樸的中原儒風,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優良傳統。同時,流離輾轉的遷移生活、山峻水險的生存環境、植山耕農的勞動特質,都造就了客家人刻苦勤儉、低調含蓄的民族性格。這種性格體現在杯花舞上,則外化為舞者流暢、細膩的舞步和婀娜的身姿,與輕柔婉轉的音樂配合,相得益彰。
蒙古人民所生活的遼闊草原,氣候多變且惡劣,但他們始終以藍天為帳,以綠草為氈,以蒼狼雄鷹為友,這種嚴苛的環境和空寞的心境造就了蒙古族頑強堅韌、豁達豪放的民族性格,因此其在盅碗舞的創作、表演中自始至終都受到此性格的影響。如盅碗舞表演中,女子婀娜端莊的體態,男子矯健沉穩的步伐等都是對蒙古人民民族性格的體現。
2.審美意識
客家人對舞蹈充滿了農耕人民特有的審美意識:勤勞、淳樸和柔美細膩。在杯花舞中,如表現男女熱愛于勞動和互助于愛情的《哥妹同栽搖錢樹》,還有展現一群客家姑娘熱愛生活的《杯花聲聲》,都來自于客家民族的審美意識、起源于普羅大眾的審美風格,充分反映了客家民眾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所表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對蒙古族的舞蹈審美意識而言,人與自然相融一體、豪邁干云等審美風格,是由蒙古族在經過歷史精雕后形成的民族審美意識所決定的。當有朋自遠方來,酒足興濃后,就有樂舞之人各執兩只酒盅,敲擊出清明悅耳的節奏,伴著優美的韻律而翩翩起舞。身處此景,就算是尊貴或矜持的蒞場賓朋,也會被眼前其樂融融、自然奔放的氣氛所感染,于是順勢拿起碗筷、盅皿等物,情不自禁地邊奏邊舞。
3.信仰操持
客家杯花舞根源自道教法事舞蹈。明朝嘉靖年間,道教傳入廣東梅州,到了清代仍長盛不衰。梅州道士以驅鬼辟邪等方式組織活動,以求幫生者拜神祈福,而非為亡靈修魂超度。他們白天進行以唱為主的法事,晚上表演扇花、棍花、杯花等歌舞。舞者雙手各持兩個白色瓷質“伯公杯”,邊念邊唱,再配合做一些附帶擊杯,搖杯等舞蹈動作,杯花舞便由此而來。
蒙古族視白色為純潔的象征,視白色的奶制品為高貴吉祥的食物。在草原民族的大小宴席上都首先以食用白食為開端。蒙古人無酒不成宴,凡宴會必有盛滿美酒的盅杯器皿。除此之外,蒙古人在祭奠的時候,都會用裝滿鮮奶的酒盅祭灑,以表示對神靈和祖先的崇敬之情。他們虔誠、自豪、憧憬,同時翩翩起舞。這就是最原始的盅碗舞。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客家地域哺育著勤勞的客家民族。杯花舞藝術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意識和信仰。天高地闊的蒙古草原哺育著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盅碗舞藝術則是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文化的集大成者。
1.表演道具
杯花舞的表演道具是杯子,名曰“伯公杯”。表演者通過敲擊杯子,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能給人帶來愉悅;杯子的敲擊,有鮮明的節奏感,有快板、慢板、拖板等,發出多變的節奏,時而如整齊的步伐聲,嘁嘁嚓嚓;時而如潺潺流水,叮叮咚咚,清脆悠揚。杯子底部有一小孔,系上松緊帶后就能使表演者輕便快捷地敲擊出多變的節奏,體現杯子的魅力。
盅碗舞的表演道具是酒盅和飯碗。盅碗舞由兩百多年前打仗時獲勝方在慶典宴會上拍掌擊節,擊酒盅助興而起源。它是牧民在歡宴、敬賓時的即興舞蹈。資料記載:“當人們酒酣興濃時,便有舞者雙手各握兩只酒盅,敲擊出清脆悅耳的節奏,伴隨優美的旋律起舞。在場賓客拿起桌子上的碗筷、盅盤邊唱邊敲,圍坐助興。”
2.音樂特色
初始的道教形式杯花舞音樂很單調,就是一人唱、兩人擊杯伴奏。1956年的改編,將民間小調和興寧水口山歌相融合,剛健豪放,使歌舞氣氛較為奔放。早期的杯花舞音樂與舞蹈的配合無嚴格限制,可自由反復,隨意性較大。主要的樂曲就是“杯花”和一些打擊樂器。后來則運用民間小調和興寧的水口山歌為基調,兩只杯子隨著音樂相互敲擊著不同的節奏,編成舞蹈。其中,《你莫嫌涯耕田郎》的曲調在當時廣為流傳,還發展為后來山歌劇中的主要唱腔。《明月照山鄉》在保留原有山歌曲調和民間小調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音樂元素,注重舞蹈段落之間音樂節點的變化,使舞曲變得柔情輕快,尤其是在人物造型剪影定格時,那一抹女聲獨唱更是令人陶醉。
盅碗舞的伴奏樂器以揚琴、笛子、三弦、四胡為主。歌曲是即興演唱的長、短調民歌,速率由慢轉快,并隨著舞者升降起伏、輕重緩急的動作而抑揚頓挫。鄂爾多斯婦女在平時所戴的頭飾鑲滿珍珠、翡翠,所以,戴著這樣的頭飾起舞,一定是叮當碰撞,碎碎綿音不絕的。她們雙手各執一對酒盅,用食指中指夾住邊緣,中指扣于盅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底,輕抖雙腕,使酒盅發出細碎清脆銀鈴般悅耳音響。
1.主要作品
2013年在央視“梅州月、中華情”的中秋晚會上,興寧杯花舞蹈《杯花聲聲》驚艷亮相。60位客家妹子身著客家傳統服飾,雙手敲打著兩個改良后的藍底白花“伯公杯”,在動聽的客家新山歌的伴隨下翩翩起舞。節目現場,除了臺上的舞蹈演員外,臺下還有180位演員,以及觀眾席上近300位觀眾一起手拿杯花“共舞”。《杯花聲聲》首次在全國性藝術舞臺上讓全國觀眾領略到客家杯花舞的風采。
蒙古盅碗舞普遍取材于鄂爾多斯文化和牧民生活。上個世紀60年代,著名的舞蹈家賈作光、斯琴塔日哈創作了《盅碗舞》,使之初綻光芒。舞蹈家莫德格瑪,則帶著《盅碗舞》,輕盈步入赫爾辛基第八屆世界青年與大學生聯歡節的舞臺,獲得了金質獎章。在此之后,由青年編導呼格吉勒圖創作的男女群舞《盅碗筷》,在第八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中獲得群舞組作品金獎,最大限度的將盅碗舞的名聲和美感向全國推廣。
2.求同存異的舞蹈風格
客家民族是一個不斷遷徙流轉的漢民族,由于歷史上經歷了六次大規模艱辛的南遷,導致客家民系形成了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尤為講究合家和睦、尤為珍惜穩定團結、尤為注重耕讀傳家。因此,在杯花舞之中也多是通過舞蹈這種藝術形式來體現此種民族風格。如《哥妹同栽搖錢樹》、《明月照山鄉》乃至后來的《杯花聲聲》在舞蹈風格上都共同表達了男耕女織、憧憬愛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相似愿望。
蒙古民族是個在華夏歷史上建樹頗豐的種族,曾橫跨亞歐大陸板塊而屹立于世界之巔,其文化的多元性也就決定了舞蹈風格的復雜性,而且它需要也具備多種風格形式。如《伊茹勒》的端莊大方、抒情感恩,《頂碗舞》的雍容典雅、華貴美麗,還有《草原酒歌》再現了蒙古豪放頂碗的壯觀場景,充滿了豪情、詼諧的陽剛之氣,給觀者灑脫奔放、酣暢淋漓的快感。可見盅碗舞的舞蹈風格是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
3.和而有別的舞蹈動作
民族體格決定了族人的體魄強度和運動能力。客家人民的體格是典型的婉約靈巧派,而蒙古人民的體格即使放眼全世界都屬于剛猛遒勁派,即使在細膩的藝術舞臺上,蒙古族舞蹈在力求柔美的同時,其陽剛的一面也在處處體現。
以《杯花聲聲》和《盅碗筷》兩相比較。《杯花聲聲》其舞蹈語匯均來自生活勞動,如富有鄉土氣息的上山、挑擔、采茶、播種、插秧等。貫穿整個舞蹈的動作主要有磨步、搖杯、甩杯,在動作的節奏和速率上大膽革新,時快時慢,有緩有急,搖、磨、轉、滾、甩等小快靈敲擊舞杯的舞蹈技巧,手中杯子以靈活、小幅度的上下、左右擺動的韻律為主,腳下步伐以小碎步和旁走小送胯的巧妙步伐為主,加上一些身姿的細微搖擺,使觀者身心輕盈,綿綿流暢,仿似回到古樸的農村而親身勞作。《盅碗筷》則將節奏強烈的筷子舞和細膩柔美的盅碗舞進行融匯,舞蹈動作“提壓腕擊盅 ”、“ 壓 腕 擊 盅 ”、“ 交 替 壓 腕 擊 盅 ”、“ 壓 腕 碎 擊 盅 ”、“ 順 壓 腕 擊盅”體現了蒙古人民體魄強健、剛中帶柔的風韻。其動作特點就是四肢在身體兩側大幅度的擺動,無論是盅碗還是筷子都是以敲打及展開的大姿態運動為主。舞者狀態開闊奔放,其心中所想,腦中所思都是與大草原的情景分不開的;呼吸上快吸慢呼,即空拍和弱拍上快吸氣、重拍上慢吐氣,如“大趟步”加“小柔臂”的動作就是這樣,以呼吸帶動踏步、拖步的起伏。《盅碗筷》充分表現出蒙古族舞蹈粗獷剽悍、剛中帶柔的舞蹈動作特點。
4.路徑不一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
就現狀和發展前景而言,杯花舞與盅碗舞事實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由于創新力度不強、知名程度不深、演員素質青黃不接等客觀因素的存在,都導致曾經輝煌的杯花舞,已經明顯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相對于《盅碗筷》、《盅碗舞》等作品屢獲國際國內舞蹈大獎、蜚聲海內外的盅碗舞而言,杯花舞的現狀尷尬,而前景也更顯暗淡。
[1]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圖典[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
[2]何佳.蒙古族舞蹈與內蒙古“三少”民族舞蹈比較[D].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10.
[3]劉利娜.興寧杯花舞的傳承與發展[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03).
[4]劉雪梅.盅碗舞的歷史傳承與發展[J].內蒙古藝術,2012(01).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