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何紅嬌
以協同創新為引領 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例
趙 倩 何紅嬌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主題。本文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例從整合學校內部資源、匯聚社會優質資源、匯聚國際優秀資源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協同創新的背景下,推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
協同創新 人才培養 高校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主題。在協同創新的背景下,如何改革我國現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開放、集成、高效”的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建立一個強大的復合型人才支撐體系是高校發展中面臨并需著力解決的迫切問題。
近年來,廣州美術學院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和人才優勢,聯合其他創新主體,以產學研結合為突破口,主動融入創新型國家尤其是創新型廣東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強化協同創新教育理念,整合優化學校內外部辦學資源,探索實踐了多種形式的協同育人機制,構建了相應類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
目前,在高校內部各部門、各學科、各專業以及科研與教學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界限,條塊分割明顯,各部分之間的協作少,資源分散,難以形成相互支撐互相滲透的人才培養體系,使學生知識視野狹窄,無法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針對這種狀況,學校通過整合校內優質資源的方式,建立創新人才培養的內部協同育人機制。
1.協同共建跨專業課程,搭建跨學科教育平臺
學校結合自身實際,2003年開始實行輔修制度,學生可以跨院系、跨專業、跨年級任意選修課程和輔修專業。目前,我校本科四年共安排20周20學分的選修課教學;學生通過選修某一專業(專業方向)開設的不同選修課程20學分,就可以獲得該專業(專業方向)的輔修證書。全校任選課和輔修教育已經成為我校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400多名學生取得了輔修專業資格。
2.協同共建校內實驗室,打造資源開放共享平臺
為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學校按照“開放多元,互利共享,協同育人”的共建思路,不斷推動學校實驗教學發展,現有的30余個實驗室全部實現資源共享,由資產設備處統一管理,根據學校需要共同使用。近年來,學校還持續每年投資500余萬元進行實驗中心建設,使企業的先進技術設備對接實踐教學,先后建成玉雕實驗室、數碼創意實驗室、藝術與光環境實驗室、玻璃實驗室等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校內學生實踐平臺。通過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學術交流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培養了大批復合型人才。
3.構建新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一方面,學校鼓勵教師探索“寓教于研”的教學模式,鼓勵和支持教師結合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積極參與教材建設工作,編寫適應教學和人才培養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2006年以來,許多教師編纂的優秀著作轉化為課堂教學材料,直接作為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使用,成為新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結合自身的研究經歷,將新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學校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參與科研,立項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11年—2014年,我校總計投入160多萬元支持184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鼓勵學生開展學術研究或進行創作,其中獲省級立項105項,國家級立項70項。目前全校學生參與創新性項目的人數已達20%以上,基本覆蓋全校各個學科門類本科專業。
校內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促進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教師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熱情。近年來,本科生發表論文、申請專利數量逐年上升,有的專利被迅速轉化并產出經濟效益。實踐表明,學校內部資源優化使分散的資源高度匯集,不但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還可以使學校辦學水平得到提升。
廣州美術學院一直堅持“關注社會需求”、“為區域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通過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斷盤活辦學資源,提升科研水平,同時也探索出多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學校結合區域發展需求,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共建研究機構
近年來,學校提出有條件的專業要與優質的企業或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合作培養人才,建設一批相對獨立、又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研究院或創意中心。到2014年,學校已成立了廣美?例外品牌研究所,廣美家具研究院、廣美玉蘭軟裝藝術創意設計研究院、廣美南天生活設計研究中心等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各相關學科專業的老師帶領本科生和研究生長期在研究所從事科研、教學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實踐教學機會,而且促進了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蘭居尚品”是廣東玉蘭裝飾材料有限公司為實現公司升級轉型的戰略目標,于2013年在廣美玉蘭軟裝藝術創意研究院的平臺上,以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染織專業往屆畢業生和家紡設計工作室在校師生為主力設計團隊而創立的整體家居軟裝品牌。該品牌2013年3月在深圳國際家紡展上正式推向市場,引起業界的強烈關注。2014年3月又在“2014(春)深圳國際家紡布藝暨家居軟裝飾展覽會”和“中國(廣州)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亮相,由我院師生參與設計的產品風格多樣,主題鮮明的系列化產品大受歡迎,獲得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基于上述培養模式的畢業生就業能力強、就業質量高,畢業進入企業后廣受用人單位好評。
2.學校利用與其他大學合作優勢,積極探索校際間協同育人新途徑。
一方面,學校不斷加強與區域性行業性大學聯盟的共建。進一步聯盟全國九大重點藝術院校及其他高校的藝術類專業,與相關行業企業合作,共建中國重點藝術院校“本科應用型藝術人才培養”聯盟。開展交換生培養、師資互聘、共建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共建專業教學聯盟、聯合舉辦學術展覽、探討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等聯盟活動。每年11月,九大美院聯合舉辦“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畢業生優秀作品展,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該展覽廣受社會各界好評。另一方面,學校積極協同推進廣州大學城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強跨校選課、學分互認等工作,我校為大學城各高校成功開設《陶藝》、《書法》等選修課程,并于2014年面向大學城高校學生成功開設《廣州創意》免費互選課程。互選課程的成功開設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加大了學生學習的可選擇性,使我校的優質課程資源更好的發揮了輻射示范作用。今后將推出更多有廣美特色的大學城互選課程、學術講座和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校際間輔修專業修讀計劃。
3.學校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與企業、行業共同建設多種人才培養新機制
一是引進企業資源,共建實習基地。2014年,我校共有28個本科專業招生培養各類藝術人才,各專業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科及專業特色和優勢紛紛與企業通過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共建校內實驗教學平臺、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建課程教學平臺、共建產學研平臺、共建獎教獎學機制等方式與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育人關系。目前,學校依托與企業長期合作的基礎,建立了省校院系三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合作中校企聯合制定培養方案,企業盡早介入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使學生提早進入設計創作狀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能力。每個基地的建成,都能夠打通融合多個專業的實踐教學,為培養高素質設計人才搭建了更廣闊的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二是實行卓越計劃,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學校選取2013級工業設計專業和2014級建筑學專業本科生作為“卓越設計師”的首批校內試點單位,邀請企業共同實施培養。納入“卓越設計師”培養的學生,實行“3+1”的人才培養模式,校內3年,企業學習時間不少于1年,該項目的試進一步促進我校拔尖人才的培養,使學生可以“無縫對接”進入企業。三是利用行業優勢,共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2012年,學校與中國國家畫院、廣州畫院聯合開展“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探索開展藝術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協同培養。至今,“青苗計劃”以選拔40余名學員,他們在“雙師型”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各類人才培養活動,該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在國內美術人才培養機制中屬首創。四是吸引企業捐資助學,設立基于企業技術需求的獎學金。如中國畫學院與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合作首次設立了“廣州美術學院紅星宣紙獎學金”;視覺藝術設計學院與廣州凡拓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設立“凡拓數碼———新媒體互動藝術創作基金”。這種聯合培養形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上人才培養機制的探索,不斷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的水平。
經濟全球化要求大學積極開展國際化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廣州美術學院地處改革開放前沿,毗鄰港澳臺,作為華南地區唯一一所高等美術院校,正在著力構建國際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1.積極與國外大學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
學校積極與國外合作院校開展交換生項目,為學生提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學習機會。近年來,選派200余名優秀學生到國(境)外交流和學習,選派數十位優秀教師出國進修、交流或從事學術研究,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美術設計展覽。同時,積極開展對外教育和學術交流。迄今為止,已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英國斯萊德美術學院、法國阿維尼翁高等藝術學院、德國白湖藝術設計學院、意大利羅馬美術學院、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韓國首爾科技大學、泰國藝術大學和臺北藝術大學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所藝術院校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聘請包括意大利羅馬美術學院終身教授特勞蒂先生、意大利后現代主義設計之父門迪尼先生、澳大利亞平面設計大師理查德?亨德森先生在內的世界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執教、講學和開展項目合作。我校繼續通過積極、有效的聯系和溝通,與國外一流美術設計院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拓展我校國際交流合作渠道,為進一步實現我校國際化提供保證。
2.推行“國際聯合設計工作坊”教學模式,與國(境)外院校協同育人
學校定期邀請國際著名設計大師、專家、教授擔任我校的長期外國專家或客座教授,到我校進行短期講學、開講座,舉辦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坊等,在增強學生基本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積極參與推行“國際聯合設計工作坊”教學模式,與國(境)外院校協同育人。本教學模式注重“經驗+反思=學習”,設計教學任務具有短期、密集、合作的屬性,學生往往在1周到2周內要完成從基地調研、概念生產、設計方案比選討論、成果導出、匯報的一系列工作,是分設計小組進行的短期高強度合作設計。與常規教學經常采用虛擬任務書的做法相比,工作坊更加重視基地的特點,通常以解決真實問題為設計的基準。2007年至今,學校與國外高校合作開展的國際聯合設計工作坊已有20余場次之多。“國際聯合設計工作坊”教學模式,是對我校常規教學的有益補充,促進了我校師生與國外優秀藝術家的溝通交流。
[1]喻江平,王思明.協同創新視角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 漢文版),2013(7):150-152
[2]方麗.協同創新視域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與選擇[J].江蘇高教,2014(3):107-109
作者單位:廣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