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悅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妙題一字增千姿
——試論中國畫的題款藝術
褚悅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題款藝術對豐富繪畫本身的思想內容和形式美,均有積極意義。可見,題款是中國畫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題款也是提高個人修養的一種手段,作為中國畫專業的學生,我們應當在創作實踐中多寫多練,以此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
題款藝術;審美作用;形式美
題款,是中國畫的一個特色。它既豐富了一幅畫本身所表達的內容,也增加了這幅畫的形式美。“題款圖畫始自蘇、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題語位置畫境者,畫亦由題益妙。”(清·方熏《山靜居畫論》)由此可見,題款是中國畫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中國畫專業的學生來說,我們不僅可以從前人的題款中汲取營養,更可以通過對題款的練習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我將從題目題款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對此展開論述。
中國畫的題款,包含“題”與“款”兩方面內容:在畫上題寫詩文叫做“題”,在畫上記寫年月,簽署姓名別號和鈐蓋印章等,稱為“款”。在實際應用中,人們對“題”與“款”的區分并不嚴格,有時籠統稱為題款。
中國畫的題款有助于觀畫者對畫作的理解,因為題款大部分是對繪畫起一定的補充作用。按其起到的作用不同,大致分為以下幾類:(1)題款中的意境與繪畫中的意境統一相融,對其起烘托作用,從而豐富繪畫意境。這會讓觀畫者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2)相對于繪畫本身受于時空上的局限,好的題款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觀畫者進入一個通過題款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那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以蘇軾在僧人惠崇的《春江曉景》上題寫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為例,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這增加了觀畫者觸覺感受,是繪畫本身難以表現的;(3)精妙的題款把畫面的有限容量擴展、加深,使畫作有深邃的畫外意境。如齊白石有一幅畫,畫的是兩只小雞在爭食一只蚯蚓,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小雞的頑皮可愛,可是一旦看到題款“他日相呼”,腦中就會浮現以前它們呼喚同伴共享美食的畫面,兩者比較更顯得此時的小雞憨態可人。如果沒有這個題款,這幅畫可能就會淹沒在眾多的小雞爭食圖中了吧;(4)題款有助于觀畫者了解畫外之音。畫家的個性、經歷都會影響其創作,每每他們的思想和感情因題款而得到傾露。我們既可以從白石老人“兒時牛背笛,歸去弄斜陽。三里壕邊路,藤花發異香”中看到他兒時放牛歸來的情景,也可以從徐青藤“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里了解到他借狂放不羈的潑墨發泄其懷才不遇的苦悶。假使沒有這些題款,觀畫之人哪會輕易體會到那些畫外之音呢?

《他日相呼》齊白石
中國畫的題款還可以讓觀畫者從中汲取營養。因為有一部分題款是直接闡述繪畫經驗的。也許有人認為這會枯燥乏味,與畫面似乎沒什么直接關聯,不會對賞畫有所幫助,其實恰恰相反。它們大多是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悟出的心得體會,真實且貼近創作實踐。這些題款如同一部上乘的教科書,為以后的學習、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同時,它們也能反映畫家的藝術觀點和審美傾向。這不僅使觀畫者對畫家、畫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我們的藝術觀點和審美傾向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除了畫家本人題款之外,中國畫畫面上的題款還有的是別人題寫的。別人寫的題款大多記錄了觀畫者的觀畫感想與對畫的品評,以及對畫作真偽的鑒定結果和此畫的收藏次序。為他人畫作題寫款文必須非常謹慎,尤其是對前人名作。若之后的題款因為書法不精,內容不到位而破壞了原作的精神和韻味,那就愧對古人了。比如那位喜好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每畫必題,甚至一題再題,不僅內容無聊,字亦庸俗,使得佳畫佛頭著糞,真煞風景。
中國畫中的題款,既不同于海報中作為畫面物象陪襯的文字,也不是類似連環畫中做簡單解說的短文,好的題款是一件精致的文學作品,它本身就是藝術創作的組成部分。古代有不少題款詩文都非常講究,流傳下不少優美的題畫詩句。有時題畫詩流傳的范圍比畫作被知曉的范圍還要廣,甚至往往畫作本身已經失傳,而畫上所題詩文卻能流傳至今。再以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為例,《春江曉景》雖然原畫已佚,但這首詩常被人引用,用來形容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然而不是每一個引用這首詩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我們自己在練習題款時,應重視其內容。“凡題記以有為而作者勝”。(明·王紱《書畫傳習錄》)凡是內容空虛、枯燥乏味、剽竊拼湊的題款,不但不能為繪畫添彩點睛,還會使“佳畫亦為之減色”。(清·方熏《山靜居畫論》)我們所寫的題款只要內容是有感而發的真情實感,能讓人曉暢明白,就是不錯的題款,不一定要求在行文上追求“之乎者也”的“古意”。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更應該重視題款對中國畫起到的形式作用。因為,題款在畫面中占什么位置,題款形成一塊什么形狀的灰面,題款與畫面上主要物象形成什么樣的構圖關系,這些都是畫作給觀畫者最快最直接的視覺感受。
巧妙的題款位置使畫因題而增色。“一幅中有天然候款處”(明·沈顥《畫塵》)則道出題款位置選擇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許多畫家在題款位置的選擇上亦是苦心經營。有的是預留位置,作畫之前,將題款作為全畫章法的一部分考慮,預留出題款的位置。有的是尋找空間,畫成之后,根據畫面需要添加,這就是方熏所說的“此畫后之經營也”。例如鄭板橋的題款是他繪畫的非常重要組成部分。其題款位置安排的很別致。將詩題在峰巒石頭上,代之以皴法,或將題款書于竹石之間“以字作石,補其缺耳”。假如去掉畫面中“六分半書”的題款,蘭草僅僅是普通的蘭草,竹石就是一般的竹石,也就無所謂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獨特風貌了。

《榴實圖》徐渭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琵琶行圖》 郭詡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那么我們如何判斷題款位置是否理想呢?我們不妨先將題款遮擋,若畫面不覺得少什么,這樣的題款就沒和構圖融為一體,不能視為好的題款。反之,字和畫面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應視為成功的題款。在我們自己的創作中可以通過在同一幅畫的不同位置反復題寫來選擇最佳題款處。
除了題款位置的選擇,題款時要根據畫面,考慮字體大小疏密,以及題款整體形狀,還要考慮到其長短大小。題款文字的排列,以較密為宜,即無論字與字之間還是行與行之間,均以密為宜。我在本科時有幅題為《小丫頭》的創作,上有三行題款,字距與行距都過寬,給人松散之感,頗為遺憾。題款的整體形狀應與畫面中的物象形成呼應、顧盼的關系,要考慮到整幅畫的構圖,因勢布局。如徐渭的《榴實圖》,畫面上方有近一半的空白,題寫兩行草書與枝干成行,增長了枝干的氣勢。如石濤的《梅竹雙清》,將題款填滿空勾的石頭,形成一個灰面,既增加了石頭的分量感,也增加了畫面的節奏感。再如郭詡的《琵琶行圖》,畫面有三分之二的地方用來抄錄《琵琶行》,題款在畫幅中起到了令畫面充實、平衡、布局更完美的作用,猶如人物活動的襯景,填補了人物上方大片的空白,大面積的題款有著奔流直下、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令清逸儒雅的畫面意境增添了幾分氣魄與力度。題款無論長短必須講究。題或不題,題多或題少,都應仔細斟酌。題款長的可以像《琵琶行圖》那樣氣勢磅礴,題款短小的也要以少勝多。如八大山人《涉事落花》冊引頁,孤零的一朵四瓣花和巨大的“涉事”之間署上小小的“八大山人”的款,這個款巧妙地平衡了畫面的構圖。

八大山人《涉事落花》冊引頁
同時,所題寫的字本身也會影響到提款藝術的形式美。首先,書法本身的美惡對題款也有很大的影響。書畫同源,它們本來就關系密切,且不論以書入畫單就題款而言,字體形態必須美,我們不能要求畫家和書法家一樣,臨看碑帖千萬遍,對各種字體都精通,但書法必須雅美,“書雖工而無雅骨,一落畫上,甚于寒具油,只可憎耳。”(清·錢杜《松壺畫憶》)其次,題款要根據畫面風格選擇字體。中國畫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就使題款所用書法要有所選擇。就一般情況而言,畫作偏工,則字體亦偏工,畫作寫意成分居多,則字體可偏行書草書。然而法無定法,只要書法與畫中筆法,在氣質、意趣、風格等方面,達到統一,使畫面協調就可以了。除此以外,我們在實踐中還應注意,盡量選擇自己擅長的書體。一般情況下,題款多用濃墨,且無濃淡變化,但也有題款墨色出現變化的情況。齊白石曾在題畫中說到“予就作畫之淡墨水筆寫名字,此前人多為之,非作做也。
總之,題款的形式要與畫面統一。相同的題款內容在不同畫面上題寫,應有不同的形式。例如右邊徐渭的兩幅墨葡萄,這兩幅葡萄圖,皆以草書題同一首詩。但第一幅,畫作于下方,故題詩上部空白處;第二幅畫作于右邊,則題于左處。畫中葡萄枝條垂掛,所以詩都是長條狀的,但第一幅葡萄藤是從右邊切入畫面,藤條顯短;第二幅是從上方切入的,藤條顯長,所以第二幅的題款形狀略長。至于字體,第一幅葉片濃密層疊凌亂,故字體緊密有連接,落筆厚重;第二幅枝葉間有較多空隙,所以字體即相對疏松,不連接。由此可見,詩、書、畫在形式上的融合,要考慮到構圖的均衡,詩書要與畫和諧照應。

《墨葡萄》徐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墨葡萄》徐渭浙江省博物館藏
當然,并不是題款一定可以使畫面增色。換句話說,有些畫不加題款比加上題款要好,還有些畫由于畫家本身受詩文、書法不精的局限,題款之后的畫不一定比之前好。“人各有能有不能,或長于畫而短于詩,或優于詩詞而拙于書法,只可用其所已能不可強其所未能。果有妙畫即絕無題跋,何患不傳?”(清·盛大士《谿山臥游錄》)我們可以將練習題款作為一種提高自身修養的手段,努力使自己文學和書法上同時具備較高素質,打破自身局限。
綜上所述,在中國畫上題款,不是賣弄文采和書法,而是為了內容和形式的需要。題與畫既要相互輝映,又要各具獨立的藝術生命。題款既然是中國畫優良傳統風格之一,我們就應該重視它,并將它繼承發展。但如果我們不加推敲的題款,使畫面上的題款只是成為一種形式上的因襲,題款藝術的藝術生命力也將漸漸消逝。
[1]沈樹華.中國畫題款藝術[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2]盧炘.潘天壽論藝[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4]易問耕.談中國畫題款[J].美術,1959(02).
J212
A
1005-5312(2015)08-0180-02
褚悅(1989-),2007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繪畫專業中國畫系,201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國畫人物研究生,師從于友善教授,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