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的雷丹老師遇上了一件喜事。由于湖北省在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不再“唯論文論”,連續5年獲得學生評教96分以上的她,提前圓了“副教授”的夢。
此前一項調查表明,對人才、對職稱的評價仍是“重學歷輕能力”“重資歷輕業績”“重論文輕貢獻”“重數量輕質量”。除論文外,在社會哲學科學領域,尤其是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還必須滿足具有一定數量的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項目、論文、專著等“硬杠杠”。這樣的評價標準,不但分散了一線教師及科研人員的時間和精力,還助長了浮夸的學風,既不利于教學,也產生不了優質的科研成果。剽竊、造假等學術泡沫及評審黑幕即由此產生。這些怪現象的背后,是職稱評定規則的不合理。
職稱評審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改革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指出:“專業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其中,通過學會、協會等社會同行專家評定的職稱認定制度或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是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的“慣例”。所以,應逐步淡化行政力量的作用,建立健全社會化評價機制。
原本衡量學術水平與專業技能的職稱標桿,為何演變為“權錢交易”的“平臺”?管理體制行政化和評審機制不規范是主要原因。所以,應建立公開透明、評聘分開的職稱評審機制。唯此,才能充分調動一線教工和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才能。

圖/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