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青
(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471009)
某型發射裝置殼體進行硫酸陽極化后發現部分零件的表面存在“黑斑”,“黑斑”主要集中于導軌的B、C面交接處。殼體材料為LY12CS,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殼體導軌結構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launcher shell and the rail
機載導彈發射裝置用于載機攜帶和發射導彈,它承受和傳遞導彈掛飛、發射過程中的各種載荷[1]。導軌在導彈掛飛及發射時均為承載部位,“黑斑”在導軌位置出現可能會降低導軌性能,進而影響到載機和空空導彈的安全,所以深入地對故障原因進行研究,找出黑斑形成機理,對保證空空導彈系統安全,保證產品的可靠性具有重大意義。
從殼體上B、C面交接處有"黑斑"位置及遠離該位置的基體取樣,然后用ICP7510型等離子發射型光譜進行化學成分分析比對,結果如表1所示。兩位置成分均符合標準要求,無明顯差異。

表1 導軌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Tab.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launcher rail(mass)%
從殼體上B、C面交接處有“黑斑”部位取樣后用DMI5000型金相顯微鏡進行組織觀察,金相組織如圖2所示。導軌橫截面金相組織晶界清晰,未見液相球、晶界粗化發毛、過燒三角形相和晶粒粗大等過燒特征;導軌縱截面中晶粒沿擠壓的方向伸長,晶間有大量的第二相粒子斷續分布,也未見過燒特征,縱橫截面金相組織均滿足要求。

圖2 導軌的顯微組織 200×Fig.2 Microstructure of the launcher rail(a) transverse section (b) longitudinal section
從殼體上截取試樣進行低倍試驗,低倍組織均勻一致,未見裂紋、縮尾、氣孔及粗晶等缺陷,導軌位置未見明顯缺陷。
從導軌位置B、C面交界處沿殼體長向截取120 mm長,制成φ5mm機性拉伸試驗后,用CMT5105型電子萬能材料試驗機進行力學性能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滿足設計要求。

表2 導軌位置的力學性能Tab.2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launcher rail
通過Quanta 650FEG掃描電鏡對導軌上“黑斑”進行觀察,“黑斑”在掃描電鏡下呈白色,呈線狀集中分布于導軌的B、C面交接處,如圖3所示。放大后對“黑斑”進一步觀察發現,“黑斑”實質為疏松孔洞,形貌如圖4所示。
對導軌位置的正常表面及“黑斑”位置進行能譜分析,兩者成分分別如圖5、圖6所示。兩區域所含主元素基本一致,雜質元素含量也未見明顯差異,黑斑位置氧含量較低而正常表面氧含量較高。

圖3 導軌上的“黑斑”分布Fig.3 Macro morphology of the black spot distribution

圖4 “黑斑”的微觀形貌Fig.4 Micro morphology of a black spot

圖5 導軌位置正常表面的EDS譜Fig.5 EDS spectrum of the normal area

圖6 “黑斑”位置的EDS譜Fig.6 EDS spectrum of a black spot
通過以上試驗結果可知,殼體的化學成分、顯微組織、低倍組織、力學性能均正常,說明并非是由于材料的成分異常或冶金缺陷造成的黑斑。
正常部位與“黑斑”區域能譜分析結果表明,兩者所含成分接近,均含有痕量的硫、氯元素,因此判斷并非是由硫、氯等腐蝕性元素含量的差異造成了“黑斑”。
鋁合金的陽極氧化處理是在鋁合金表面形成一層具有一定厚度、強度及一定特性的薄膜。為保障氧化膜的質量,要求陽極化處理前需將樣品表面清洗干凈,確保無雜質并達到一定的光潔度。
陽極氧化處理中,在生成氧化膜的同時,由于酸的作用氧化膜的溶解也同時進行,在氧化過程初期,氧化膜的生成速率大于溶解速率,膜的厚度不斷增加;同時,膜厚的增加引起電阻增大,降低了膜的生成速率。當氧化膜的生成速率與溶解速率達到動態平衡時,膜的厚度即達到一定值[2],從而得到一定厚度的氧化膜[3]。
結合陽極化機理對導軌上“黑斑”進行進一步分析,黑斑主要集中于B、C面交接處,導軌成型加工時是先用平面銑加工A、B面,再用成型銑刀加工R5的C面。A、B面交界處經過兩次銑削,材料變形量大,使得表層的晶格發生扭裂變形,易引發局部的晶間腐蝕[4-5];成型銑刀加工精度較低,所以加工表面車刀紋較大,刀紋間距較寬,加工面粗糙度較高[4]。二者都加劇了陽極化前處理堿洗過程中的電化學腐蝕,導致該位置腐蝕較重,導軌位置晶間的大量第二相顆粒被完全暴露出來,成為附著于零件表面的雜質[6]。由于高的粗糙度和雜質的存在,導致了陽極化處理時導軌表面電流不均勻[7],改變了局部的陽極氧化條件,造成氧化膜表面出現黑斑。
針對黑斑形成的機理,為改善最終產品質量,建議A、B面交界處成型銑工序預留一定加工余量,在該工序后增加打磨拋光工序,去除晶格變形強烈的最表層,同時也能提高產品表面光潔度。
導軌位置切削變形量大,成型銑加工精度較低,堿洗時腐蝕程度較重,同時造成較多雜質附著,從而改變了陽極氧化條件,形成氧化膜表面的黑斑。
[1]楊曉燕,郭春河.某型機載投放裝置鎖制機構發生粘著磨損故障分析[J].航空兵器,2008(4):56-58.
[2]張棟,張文靜,樂永康,等.鋁合金表面陽極氧化膜的制備及其摩擦性能[J].材料保護,2009,3(42):9-14.
[3]錢苗銀,姚壽山,張少宗.現代表面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4]劉偉.鍛造LF6法蘭陽極化后表面深灰色原因分析[J].火箭推進,2008(2):41-44.
[5]蘇玉潔,時羽,張洪梅,等.7A04鋁合金工件陽極化后表面出現“黑斑”的原因[J].輕合金加工技術,2004,32(12):34-39.
[6]溫靜嫻,韋早春,于梅花.鋁合金外殼陽極氧化層缺陷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2010(6):437-440.
[7]尹小三,趙占西,趙建華,等.鋁合金陽極氧化的除灰工藝[J].電鍍與環保,2009,29(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