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盛平
尼泊爾地震涉華報道親歷與反思
□ 文/周盛平
相對于國內而言,尼泊爾平常的新聞資源較少,或許十天半個月都沒有一條值得關注的新聞??墒且坏┌l(fā)生了8.1級的地震,各種各樣的媒體都“瘋狂”地尋求來自尼泊爾的新聞資源。尼泊爾地震發(fā)生時,新華社只有一名駐地記者,如何滿足井噴式的信息需求?如何應對與平時不一樣的采訪報道環(huán)境?如何將權威、有價值的信息傳回國內?請看新華社駐加德滿都記者周盛平關于尼泊爾地震報道的體會與反思。
尼泊爾地震 地震報道 反思
2015年4月25日北京時間14時11分,我正在新華社駐尼泊爾加德滿都分社的辦公室寫稿,8.1級地震突然發(fā)生,地動山搖,我掙扎著扶著辦公桌,一步步挪到內線電話前,撥通了國際部時政室值班電話,用顫抖的聲音向編輯描繪了恐怖的景象,催促快發(fā)稿。掛完電話后,才驚魂未定地跑到戶外。
這些下意識的行為,使我有幸成為全球第一個用中文、英文和圖片向全世界報道地震發(fā)生的記者。此后,作為新華社駐加德滿都的常駐記者,一直呆在尼泊爾,應該是在前線進行此次抗震救災的報道堅持時間最長的中國記者。
這次大地震是1934年以來尼泊爾遭受到的最大自然災害;對于筆者來說,則是自2012年11月駐尼泊爾以來遭遇到的最重大的新聞事件?,F在回想起來,責任之大、壓力之巨,超出了所有的預想。
地震發(fā)生后,網絡不通,發(fā)稿成為問題。4月25日地震發(fā)生后,分社的互聯網就斷了,無法發(fā)稿,直到4月27日北京時間中午時分,網絡才恢復正常。電話不通,采訪成為問題。記者為找大使館核實一個信息,把所有能找到的號碼打遍,都沒有能接通一個電話。勢單力薄,前來增援的記者遲遲無法入境,人手成為問題。空中渠道——尼泊爾唯一的國際機場特立布萬國際機場不通:先是關閉,重新開放之后,空域異常緊張,機場停機位非常有限;從西藏陸路進入的兩條干道——阿尼哥公路和沙拉公路因為地震引發(fā)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而全面中斷。
對中國媒體來說,尼泊爾迅速成為一個“孤島”。而當時,新華社僅我一名記者在加德滿都,各個發(fā)布中英文文字、照片、視頻和音頻的業(yè)務機構、作為新華社用戶的各電臺、電視臺,都“瘋狂”地要求我提供各種信息和錄制節(jié)目。
這種情況對記者個人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全面挑戰(zhàn)。首先是身體要好,要有一個好的身體能夠扛上好幾天。從25日到30日,我每天白天全負荷運轉,晚上只能睡上約四個小時;這段時間里,幾乎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飯,就靠餅干、饅頭包子和泡面充饑。沒有累垮,或許得益于每天早上跑步半小時到一小時的好習慣。長期的鍛煉和有規(guī)律的飲食作息,使得關鍵時刻身體有資本“透支”。
其次是各種技術要全面。一是駕駛技術。記得在地震期間,好幾次為了趕時間,我從分社飛快地開車去機場,只用了十分鐘,不到平時的三分之一。當然,這與車流量減少也有關系。二是使用各種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在分社網絡中斷整整兩天的時間里,分社的海事衛(wèi)星一直沒有被啟用。由于實在太緊張,我甚至都沒有想到還有海事衛(wèi)星可以用來發(fā)稿。平時沒有用過,更沒有培訓雇員學會如何使用海事衛(wèi)星,結果,關鍵時刻一大利器成為“廢物”,教訓深刻。
而我的一部普通的三星手機Galaxy NoteII卻立下了汗馬功勞。絕大部分照片、視頻和電話連線,都“融合”在一起,通過它完成。地震后一周時間,它像我一樣拼命工作,經常處于發(fā)熱狀態(tài),一有空我就把它充上電,開車的時候就在車上充。雖然積累了大量照片和視頻,它的反應速度卻一直沒有問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手中工具的好壞,技術使用熟練與否,直接關系到競爭的成敗。這必須引起每一位記者的高度重視。
平時注意各種好習慣的養(yǎng)成和各方面的積累,也是記者個人素質和技能的重要內容。例如,隨時要保證汽車油箱至少半滿,一旦用完一半,就必須加滿。地震發(fā)生后第一二天,幾乎所有的加油站都關閉,地震后第三四天,少量加油站才開始開放。如果汽車油箱沒有油,采訪報道就變得非常困難。
地震發(fā)生后的三四天內,國內媒體最關注的內容,一是地震造成的傷亡,二是中國人的境況。在尼泊爾受國內媒體高度關注的中國人,主要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普通游客,大約有七八千人。第二類是登山者和徒步者,這批人數不多,可能不超過100人;但是由于他們被困在珠穆朗瑪峰等地,也引起很大關注。第三類是在尼泊爾各工地施工的中國工人,大約有兩三千人,被困的有約五百人。第四類是從事(邊境)貿易的商人。
對于他們的境況,媒體關注的主要方面是:傷亡、失去聯系的情況;出境回國的情況;中國政府關照同胞和中國人互幫互助的情況。隨著時間后移,媒體涉華報道的內容又增加了中國人和中國政府幫助尼泊爾抗震救災等內容。
這些方面,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國內主流媒體做了大量報道,成為國人獲取信息的最主要工具。與此同時,一些媒體在報道這些問題時,也造成了一些失誤,犯下了一些錯誤。
4月27號晚上,記者去機場采訪,在機場外的停車坪上,被一大群憤怒的中國游客圍住。這些滯留在機場的中國人得知筆者是新華社記者后,傾瀉了對媒體報道的不滿,意見集中在兩方面:一是“造謠”,發(fā)布假消息讓游客受騙;二是“瞎報”,片面報道游客在災區(qū)受到的“優(yōu)待”。
所謂的“造謠”,主要關于“持中國護照可免費乘坐登機”的事情。當時,由于幾千名被困在首都加德滿都機場等地的中國游客急于回國,而航班非常緊張。個別游客通過微信,發(fā)布虛假消息說:只要是中國人,只要持中國護照,沒有票也可上飛機,機票等手續(xù)回國補辦。這個消息在微信圈迅速傳播,使許多游客興沖沖地趕往機場,卻吃了“閉門羹”。
為求證此事,我曾給國航、南航和東航駐加德滿都辦事處的負責人都一一打電話、發(fā)微信聯系過,可由于信號問題,都聯系不上。后來在給一個電視臺做連線時,引用了這個消息,結果被一些媒體放大。這也是這次地震報道的一個教訓,對微信信息的求證,是記者必修的一門功課。
與“造謠”相關的是“辟謠”。由于機票非常緊張,發(fā)生了炒作機票的事情,一張回國機票被炒到1萬元人民幣以上,一些媒體引用航空公司的話出來“辟謠”,說沒有這種事情發(fā)生。新華社總社也來電指示要發(fā)一條“辟謠”稿。
為此,我專赴機場采訪。中國南航駐加德滿都辦事處工作人員和使館官員都信誓旦旦地說,航空公司機票漲價是“謠言”;而同時在場的中國游客信誓旦旦地說機票的確漲價了,一位游客出示了一張收據,顯示加德滿都回廣州的機票價格是9700元人民幣。

□ 圖1為4月26日,在尼泊爾帕坦杜巴廣場,人們圍坐在一處倒塌建筑物附近的空地上。當日,尼泊爾內政部宣布,該國25日強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升至1805人,另有4718人受傷。(周盛平/攝)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個信息被反饋回編輯部后,編輯部立即組織記者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是國內一些商業(yè)網站擅自漲價,坑害游客。而游客把這筆賬記在了航空公司身上。由于新華社的報道,一些部門還約談了這些商業(yè)網站,責令它們整改,漲價的歪風立即被打壓下去了。事后,國家旅游局駐加德滿都辦事處的負責人向記者轉述了國家旅游局的態(tài)度,感謝新華社的報道。
通過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在涉及中國游客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媒體簡單地引用航空公司或使館官員的話出來“辟謠”,是無法服人的。漲價對航空公司來說是“謠言”,但對花錢買票的顧客,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壓力,不分清主體,簡單地站出來“辟謠”,只會讓受眾認為媒體是在“造謠”,降低媒體公信力。
“瞎報”的來龍去脈也比較清楚。中國駐尼使館為關照受困的中國游客,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開放駐尼使館領事部,讓他們在里面過夜。同時,一些中資企業(yè)、私營老板免費給同胞送飯、送水、送粥。對于災難時期的這些好人好事,媒體大肆報道,結果給國內受眾一個強烈印象:中國受困同胞在災區(qū)的日子過得非常好。而事實上,由于受困人數太多,又比較分散,使館等的特殊照顧不可能惠及絕大多數人。那些沒有受到優(yōu)待的國人自然對媒體報道非常反感,這也可以理解。教訓就是,媒體報道時,一定要把握分寸,注意平衡,不能好話說盡。
再剖析一下關于中國建筑物在地震中表現的報道。這更有助于理解中國媒體在地震涉華報道中的失誤。
自1955年8月1日新中國和尼泊爾正式建交以來,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對尼泊爾進行了大量援助,尼泊爾首都地區(qū)加德滿都谷地的一些標志性的現代化建筑,包括公務員醫(yī)院、國家自然保護基金會研究中心、國家傳統(tǒng)醫(yī)藥研究培訓中心等,都是由中國在不同時期援建的。這些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命運如何,也成為中國受眾關注的一大熱點。
在這些報道上,中國不少媒體同樣表現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大主義和完美主義,發(fā)表了一些禁不起推敲的報道。例如,許多媒體刊發(fā)文章《樓堅強:中國設計的尼泊爾醫(yī)院絲毫未損》,幾次強調“沒有任何損毀”,這與人民網5月4日根據商務部網站消息發(fā)表的文章《中國援建“樓堅強”在尼泊爾強震中屹立不倒》相矛盾。該文稱,“地震發(fā)生后,公務員醫(yī)院主體結構完好穩(wěn)固,整體外觀及外墻、門窗、玻璃完好,梁柱未發(fā)現裂縫,內墻完整幾無裂縫,室內吊頂、地磚等總體良好,僅有個別吊頂脫落,二層外墻有少量橫向裂縫。”
到底是“毫發(fā)無損”還是“主體完好”?地震期間,筆者多次去公務員醫(yī)院采訪,發(fā)現該醫(yī)院建筑物的確沒有出現大問題,但遭受地震創(chuàng)傷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例如,門診大廳正門前的地板上就有很明顯的長約1米的裂痕,碎石很多。
中國媒體鋪天蓋地報道“樓堅強”是不符合新聞規(guī)律的。首先,加德滿都谷地所有的建筑物,受到損害的僅有約40%,也就是說,大部分建筑物都是“樓堅強”,那么,單獨宣揚中國援建的建筑物“堅強”就值得反思了。其次,中國建造或改造的一些建筑物,也有受損較為嚴重的。例如,尼泊爾最現代化的體育場——加德滿都達什拉特體育場,由中國公司三次維護和修繕,在這次地震中破損厲害。這證明了中國媒體的一些報道犯有嚴重偏見,只能讓知情人笑話。
分析原因,還是媒體的專業(yè)精神不夠。我曾以尼泊爾國家電視臺為信息來源,做過報道說“加德滿都谷地約90%的老建筑物被毀”,結果一些媒體扭曲為“加德滿都90%建筑物因地震被毀”。許多記者心中有一定成見,聽說是“8.1級大地震”,想到的畫面就是遍地瓦礫、滿目瘡痍,整個城市成為廢墟。這種成見使他們覺得“樓堅強”特別有報道價值。
其次,媒體也有被誤導和利用的成分。這些在地震中表現“堅強”的援外項目,絕大部分都是某部完成的。地震后,某部給媒體發(fā)過呼吁,希望能夠報道這些援尼項目對尼泊爾抗震救災的貢獻。這初衷本身也沒有問題。但如果媒體不做調查研究,人云亦云,做一些片面甚至違背事實的報道,那就成了大問題了。
(作者是新華社駐加德滿都記者)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