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
探究中國近代學會興起與愛國思想啟蒙的關系*
張楠
(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中國學會的歷史并不悠久,近代戊戌維新時期全國各地陸續出現一批學會。同時,伴隨著現代意義上學會的興起,近代愛國思想也開始萌芽發展,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起為開啟民智、啟迪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回顧和總結這段歷史,對于深入了解中國科學事業的起步,豐富和完善相關史料文獻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會科學救國思想五四運動
學會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長,根據資料考證,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學會是始建于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的“一體堂宅仁醫會”[1],這是一個醫學組織,由徐春甫在順天府(今北京)發起。同一時期,西方最早的科學學會“自然秘密學會”也大體產生,并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西方科學社團不斷繁榮發展。可惜,在“一體堂宅仁醫會”出現后的300余年間,中國沒有出現西方這樣的“科學發展高潮”,所以一直沒有出現比較有影響的學會群體。一直到戊戌維新時期,在維新派的大力倡導下,引進現代科學,全國各地才陸續出現一批學會。
清末鴉片戰爭的失敗推動了有志之士探索救國救民的腳步,特別是甲午戰爭的失敗,進一步讓國人清醒地意識到了中華民族的危機,愛國志士紛紛尋求富國強民的道路。有識之士意識到,“培養民力、民智、民德,才是使中國富強的根本辦法”,“欲開民智,非講西學不可”。
同時,隨著清末一些西方傳教士打著傳播“福音”的旗號,早期也創辦了一些學會,如益智會、醫療傳道會、上海文理會等[2]。他們通過發行報刊、翻譯國外書籍、創辦學校等,在傳播宗教的同時,客觀上為啟迪國人思想,開啟國人創辦自己的學會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他們大力提倡現代團體組織觀念。梁啟超在《論學會》一文中,明確指出:“彼西人之為學也,有一學即有一會。故有農學會,有礦學會,有商學會,有工學會,有法學會,有天學會,有地學會,有算學會,有化學會,有電學會,有聲學會,有光學會,有重學會,有力學會,有水學會,有熱學會,有醫學會,有動、植兩學會,有教務會,乃至于照像、丹青、浴堂之瑣碎,莫不有會。其入會之人,上自后妃王公,下及一介布衣,會眾有集至數百萬人者,會資有集至數百萬金者。會中有書以便翻閱,有器以便試驗,有報以便布知新藝,有師友以便講求疑義,故學無不成,術無不精,新法日出,以前民用,人才日眾,以為國干,用能富強甲于五洲,文治軼于三古。”譚嗣同等人也紛紛撰文附和:“今日救亡保命,至急不可緩之上策,無過于學會者。吾愿各府州縣就所有之書院概改為學堂學會,一面造就人才,一面聯合眾力,官民上下,通為一氣”[3]。在維新派的大力倡導下,全國各地陸續開設了一批學會。
自1568年的一體堂宅仁醫會后,發展至1895年,我國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科技團體——瀏陽算學社在湖南成立(現在仍在運行的最早的團體是1907年成立的中華醫學會)。當時影響比較大的學會包括:1895年8月,譚嗣同等人在湖南瀏陽成立的算學社;1895年9月,康有為等人在北京成立的強學會;1895年10月,康有為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強學會;1896年8月,羅振玉等人在上海成立的農務總會等。根據有關學者的考證,王爾敏的《清季學會匯表》共收錄學會63個;張玉法在《清季的立憲團體》中收錄學會68個;閔杰在《戊戌學會考》中收錄學會72個等,不一而足。可見,戊戌維新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啟蒙運動,也促使了中國科學學會的發展。這個時期,學會活動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規模普遍比較小,除了強學會和南學會參加人數眾多以外,有的學會參加者只有幾人。
二是分布地區比較廣泛。當時的學會分布于18個行省中的12個省20多個城市。
三是存在時間短暫,成立不久旋即解散或封禁。例如,孫中山1895年10月在廣州成立的農學會,不久就因廣州起義失敗而解散。
四是成立目的相同。這一時期成立的學會,雖然成立宗旨略有差異,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成立學會是為了“講求中國自強之學”或“集諸士相與講愛國之理,救時之法”或“合天下為一群,合一群以振中國”[4]。
五是深受西方學會的影響。大部分學會的負責人由發起人自任,或由發起人邀請擔任,通過會員選舉的很少,會費來自社員捐助。這一時期成立的學會大多是為了學習西方學會的做法而產生,主要活動形式也深受西方學會的影響,主要有開辦圖書館、集會和印發報刊等[4]。總之,戊戌維新時期,成立的早期中國科學學會是西學東漸的產物,也是西學東漸的重要媒介。
歷史上具有近代科學意義的、結構比較完備的學會興起于民國初期。這些學會主要是由留學生發起或創辦的,如中國科學社、中華學藝社、中華醫學會、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化學會、中華農學會、中華林學會、中國度量衡學會等。當時中國的科學事業還處于奠基階段,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較少,學會會員也較少,如1927年中國林學會成立時僅有會員88人,中國動物學會1934年成立時僅有會員50余人。在這種情況下,綜合性的學會比較適宜當時的發展,如中國科學社部分成員曾在1916年就提出建立分股委員會,并先后建立了生物、農林、化學、電機、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礦冶、理算、普通、醫藥、生計、化學工業等12股,但一直處于停頓狀態,也未有效地開展工作。正如當時任鴻雋等人指出的,從學界大局考慮,建立專門學會頗有必要,但眼下有所不宜,因為“國內專門人才尚少,合為一會尚難于有為,分之則兩敗俱喪”。
這些學會,特別是一些綜合性的團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經濟文化事業較為發達的大城市,內陸城市、小城市相對較少。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的南京有各類社團40多個[2]。此外,隨著民國初年,我國新誕生了許多高等學校,在歸國留學生的倡導和幫助下,以學校為單位,以在校學生為主體,也先后在高校內部成立了一些學會。例如,葉企孫等人成立的清華科學會、胡敦復等人成立的立達學社、劉資厚等人成立的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學會等。
隨著這些地方學會和各地大學內部學會活動的深入開展,帶動了民國時期科學學會繁榮局面的出現,促進了全國性學會的蓬勃發展。從20年代到30年代初,各種專業的科學和技術學會逐步建立起來,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可惜,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內已開展的大多數學會活動幾呈停頓狀態,直至新中國成立后,學會才又重新步入正軌,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比較著名的一些學會如中國科學社,創立于美國,前身為1914年夏留美學生于美國康乃爾大學組建的“科學社”。1915年10月,改組為中國科學社,以“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為宗旨,1918年遷回國內,活動40余年,于1960年停止活動。中華學藝社,前身為丙辰學社,始創于1916年,發起者為陳啟修、王兆榮、周昌壽、文元模、屠孝實、鄭貞文等47位就讀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校的中國留學生,1958年宣告解散。中華自然科學社,前身是華西自然科學社,成立于1927年南京中央大學。鑒于我國西部科學比較落后,發起人聯絡一些川籍同學組織了這個學社,準備學成后從事我國西部的科學建設事業,但次年舉行的第一屆年會時,大家感到科學落后是我國的普遍現象,而其時社友籍貫已不限于華西,決議改名為中華自然科學社,該社于1951年結束活動。
近代科學救國思潮萌芽于1840年代。自從鴉片戰爭發生以后,中國的有識之士,特別是愛國知識分子,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不斷探索著救國之路,也因此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思想主張。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改革先驅普遍認識到要振興中國就必須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先有林則徐提出“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繼之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林、魏二人的主張之中包含的科學救國思想,成為科學救國思潮的先聲。隨后,在洋務運動中,這些人的主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實踐,并出現了早期維新思想家學習西方科學的主張,繼而出現了以康有為等人在戊戌維新時期的科學宣傳活動。可見,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這段時期是科學救國思潮的萌芽期。康有為在1905年提出“科學實為救國之第一事”,標志著科學救國思想的產生。
隨著辛亥革命后,科學救國漸成為社會有識之士的救國口號,在社會上開始流傳。任鴻雋、李四光、楊銓等有志人士紛紛遠涉重洋開始系統地學習現代科學,走上了“科學救國”之路。可以說,中國近代科學的代表人物也是牽頭參與和推動成立各類學會的先驅,這批留學生對于科學救國思潮的形成至關重要。學會的成立,又反過來成為科學救國思想廣泛傳播,深入影響社會大眾的重要載體。
(一)早期留學生的科學救國思想
中國留學生出國選習科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他們的科學救國思想。辛亥革命后,留學生受科學救國思想影響,他們大多選習自然科學。這一時期,留學生所選科目主要以理工農醫為主,其中以工程技術最多。“我們這批70人中,學自然科學、工、農的最多,約占70%以上……不僅我們這批如此,恐怕全部庚款留學生中學工農理科的都要占70%~80%”[5]。竺可楨的這段回憶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另據同盟會元老鄒魯后來回憶說:“我乃將青年同志,除已學成及原系留日讀書有官費者外,一律請總理由稽勛局派赴日本留學……新中國最急需的是建設,而我尤注意造就這方面的人才,因此這批留日生,大都學理工科”[6]。
據統計,1909年的47名留美學生中,學理工農醫的有39人,攻文學、教育、經濟者僅8人;1910年的70名留美學生則只有5人學文科,余下65人全是工程、理化和農醫。清華學堂對庚款留美學生的統計表明:學理、工、商、農、醫的占62.7%,學文史哲的僅占7.2%,學政法的占24.5%,學軍事的占2.2%。而且當時各部、省派往美國的官費生、自費生以及華僑留美學生多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7]。如氣象學家竺可楨,1910年赴美留學,先選習農科,后又投身氣象學;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1913年赴英國留學,先后學習采礦、地質等科學,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婉拒國外高薪,回國為祖國找礦,終生獻身科學[8];侯德榜立志學習西方科學振興中國工業,也源于對中國落后這一現實的親身感受,1913年赴美學習化工,1921年回國后為創立中國近代化學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事實上,在20世紀初,懷著科學救國之志負笈海外的人士比比皆是,難以確數。
留學生們胸懷“科學救國”理想走出國門之后,隨著對所留學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方面了解日益深入,使他們更加堅定了以發展科學拯救中國的志向。“科學救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這一時期留學生的共同認識,是他們自覺進行各種科學活動的源頭。
(二)早期科學救國活動
早期留學生認為:發展科學是救國、建國、富國、強國的根本方略,而發展科學不是單獨的個體所能完成的。依照先進國家的經驗,組織專門學會,集合專門人才切磋技藝,是科學日益發達的不二法門。“美國之專門家,皆有學會……故雖散處于數千里之外,呼應極靈,研究之事,以互相鼓勵而愈進,學問之事以互相討論而愈明。”中國由于無此種學會的指導,“如在汪洋之中,不知舟之所向,已回國之留學生……無學會為之聯絡,故四散而勢散,事多而學荒”[9]。在美之留學生亦由于沒有學會為之聯絡,“故輸進學識之事不能舉辦,專門相同之人不易相知。”任鴻雋也曾指出組織科學社團對傳播、發展科學的重要性,“譬如外國有好花,為吾國所未有。吾人欲享用此花,斷非一枝一葉搬運回國所能為力,必得其花之種子及其種植之法后乃可。今留學生所學,彼此不同,如不組織團體,互相印證,則與一枝一葉運回國中無異。如此則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均無移植之望,而吾人所希望之知識界革命必成虛愿,此科學之所以有社也”[10]。
這批留學生,他們積極致力于科學救國思想的宣傳與實踐,其中最有成效的舉措就是創辦科學社團與期刊。這個時期,1909年成立的中國地學會是以救國圖強為宗旨,“有感于國民缺乏地學知識,不懂得開發資源,治山治水的道理,以至災害頻繁,地利未開,國弱民窮,因而希望有志之士學習和研究先進的地學知識,以便把中國治理好,使之臻于富強”[2]。1912年成立的中華全國鐵路總會把聯絡有志之士研究鐵路學術、發展鐵路事業寫入總會章程;1913年成立的中華工程師學會,其宗旨是統一工程營造規定制度,發展工程事業以增進社會幸福,革新工程學術,力求自辟新途。發展到1914年,中國科學社的創建及《科學》雜志的創刊,使科學救國思想的宣傳有了相對固定的陣地和代表人物,并最終促使科學救國思潮的形成。
1919年5月4日,在北平爆發了震驚海內外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作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在科技和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從此在中國大地上樹起了這兩面旗幟。提倡民主,是為了反對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反對仍然在中國占支配地位的帝王專制思想、等級觀念和倫理原則;提倡科學,是為了反對孔教復古的潮流和迷信盲從的傾向。陳獨秀在當時說過:“要擁護那德先生(民主),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科學),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11]。
(一)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普及
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首的人文志士高高地舉起民主和科學的旗幟,以任鴻雋、丁文江等為首的科學學者,提倡用西方科學改造國民的社會觀、人生觀。至此,科學救國思潮達到了高峰,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重視和關注。胡適曾在20世紀20年代初驚呼:“這30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名詞就是科學”[2]。科學與民主作為當時時代的主題,為當時的學術繁榮和科技發展奠定了中國現代科學事業的基礎,極大地推動了科技社團的發展。當時科技界的帶頭人物極力倡導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并且認為國家發達、科技進步,僅靠模仿和引進國外先進科技是不行的,還必須擁有自己的科研體系,培養自己的科技隊伍。在這種認識指導下,各種科技社團紛紛出現,當時幾乎所有的在中國發展起來的科學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業學會。
(二)學會在普及民主與科學思想所開展的實踐
學會在普及民主思想和科學思想方面的實踐活動,首先體現在對民主和科學知識的傳播。例如,當時的中國科學社利用《科學》雜志,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旗幟,前后共發行36卷,輸入大量國外的科學知識與科學原理,涉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各門科學。除了《科學》雜志外,中國科學社還通過發行另一份雜志《科學畫報》,注重編譯科學書籍,通過創辦雜志、舉行通俗科學演講等方式,在傳播科學知識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學藝社的前身——丙辰學社發行《學藝》,該雜志上刊載的文章內容頗為廣泛,涵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天文、氣象、工業、醫學、農學、哲學、經濟、教育、語言、歷史、社會學等各種學科專業。另外,中華學藝社還非常重視譯著書籍,到抗戰爆發之前,該社就已經出版《學藝叢書》26種,這些對傳播科學知識也起了重要作用。中華自然科學社對于中國科學的發展也發揮過很多積極作用。中華自然科學社編輯發行的《科學世界》是該社創辦最早的普及科學刊物,同時還出版了一些科學叢書,舉辦了科學講演會和科學展覽會。
其次,學會通過引進科學方法與民主精神培養新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如中國科學社自成立后,一直積極致力于科學宣傳與普及。1915年創辦的《科學》在體裁上首次采用漢字橫排版和西文句讀。此后發行的科學刊物大都效法《科學》,如《學藝》雜志于1917年4月創刊,初為季刊,采用豎排本,1920年4月改為月刊,改用橫排本,每年出10冊。中華學藝社還通過積極譯著科學書籍、出版科學叢書、召開學術年會、舉辦科學演講等途徑進行學術交流。同時,興辦學藝大學、學藝中學,大力開展科學教育,培育新式人才。
總之,伴隨著學會的興起,我國近代愛國思想也開始萌芽發展。特別是科學救國思想的啟蒙和五四運動時期民主、科學思想的普及,都通過學會的各種實踐活動,開闊了國人的知識視野,傳統的迷信、愚昧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以蕩滌,科學觀念漸入人心,從而為科學的近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12]。學會與近代愛國思想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起為開啟民智、啟迪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1]何志平,等.中國科學技術團體[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0.
[2]范鐵權.近代中國科學社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虞和平.經元善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竺可楨傳編輯組.竺可楨傳[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6]鄒魯.回顧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0.
[7]李喜所.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8]陳群.李四光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朱庭祺.美國留學界[N].庚戌年留美學生年報,2011-10-05.
[10]任鴻雋.中國科學社社史簡述[J].中國科技史料,1983(1):2-13.
[11]陳獨秀.新青年[J].新青年,1916(6):1-5.
[12]范鐵權.中國科學社與中國科學的近代化[J].天津社會科學,2003(2):138-139.
[Abstract]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ssociation is not long,during Hundred Days'Reform,a group of societies appeared all over the country.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rise of modern society,the patriotic thoughts also began to sprout.Both of them,with each other to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and play a tremendously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 review of this history is not only for learning from the past but also for searching related literature and material,and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and so on.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ssociation;the patriotic thoughts;The May 4th Movement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rising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Patriotism
ZHANG Na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38,China)
*本文為中國科協學會部課題“學會重點研究問題”的部分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