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峰(中國自動化學會發電自動化專業委員會,浙江杭州310014)
?
學會開展同行評議的優勢與思考
尹峰
(中國自動化學會發電自動化專業委員會,浙江杭州310014)
同行評議是目前國際通用的科學評價方式,伴隨學會承接政府轉移社會化職能工作的推進,我國學會在通過同行評議合理分配社會化資源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普遍性的問題。該文結合中國自動化學會的一些具體實際,分析學會在同行評議中的作用與優勢,提出了提高同行評議公正性與開展跨行業同行評議可行性的探討與思考。
同行評議普遍問題學會優勢行業互補
同行評議是目前最廣泛采用的科學評價方式,在論文評審、基金遴選、職稱評定、學術榮譽等眾多科學評價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率先把同行評議用于科研項目經費申請的評審工作,并成為國際學術界通用的學術水準評價手段。隨著1950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成立,同行評議在美國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科技評審體系。在我國,上世紀80年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同行評議機制正式引入我國,此后,同行評議體系不斷完善,先后成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等組織,同時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的科研項目評審都先后建立了同行評議機制,隨著多年來的規范化與法制化發展,已逐步拉近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1]。
同行評議制度在國家層面科研基金的評審管理方面相對比較成熟,但在其他層面的學術評價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或國有企業的科研經費分配與項目評審方面多少帶有一定的計劃與行政色彩,同行評議做得不夠規范,影響了決策的科學性。而作為社會化組織的學會開展同行評議工作,由于第三方的客觀公正地位,不受利益干擾,在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的前提下,將發揮獨特的優勢。
(一)評議專家專業上的局限性
當前,學科發展的趨勢是一方面專業不斷細分,另一方面學科交叉又越來越廣泛。許多創新都是產生自學科邊緣,對同行評議專家的知識面要求很高,沒有一個相互了解又相對穩定的專家群體,很難在評議中找到最適合的同行專家,保證評議結論的準確性。同時,隨著專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專家團隊也需要動態維護,這對同行評議系統的組織者在專業素質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二)評議專家的選擇范圍有限
受學科專業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制約,某些專業在一個行業內的專家數量有限,評議專家的選擇范圍很小,且不同專業專家水平參差不齊,評議結果就存在較大的隨機性,如目前的專家遴選機制主要還局限于行業內的單位推薦,受行業規模與專業細分的限制,較難形成足夠規模的同行評議專家庫,限制了同行評議水平的提高。
(三)評議專家的主觀性影響
受專家知識背景與學術觀點的影響,評議過程中無法避免一定的主觀性,如果在評議程序的設計上沒有充分考慮信息分享與溝通機制,僅靠專家的個人意識與自我修正,勢必對評議結果的客觀與公平帶來風險。
(四)評議專家責任心與工作熱情的差異
同行評議目前基本還是采用無償的方式,最多也只是考慮少量的專家咨詢費用,這與評議過程所需的知識積累以及智力付出是極不相稱的。專家的責任心與工作熱情一方面取決于專家的個人素質,另一方面還與同行評議的機制設計有關,應讓專家的付出得到不同層面上的回報,而這就需要在專家團隊的維護上做文章,既要了解專家的價值追求,同時也要符合團隊的價值取向與資源配置。
(五)回避與監督機制不夠完善
目前普通項目特別是企業項目同行評議工作的回避與監督機制還很不完善,制度上沒有保證,執行上沒有剛性,這就使許多人情因素影響了評價的公正性。從長遠來看,獨立、公正是同行評議這一學術評價體系的生命,公信力的形成是需要長期不懈地堅持與呵護的,需要從事同行評議組織工作的機構或團體始終嚴謹地履行與維護這一職責。
作為自動化學會在發電行業的分支機構,中國自動化學會發電自動化專業委員會承擔了行業內部自動化專業的同行評議工作,主要體現在論文評審、項目鑒定、成果推薦以及學術榮譽等方面,基本形式是以專家集中評議的方式為主,函評方式為輔助,特別是優秀論文的評審,通常采用盲審方式,先函審,再對函審初評結果進行集中評議,投票產生各等級優秀論文。作為專業學會,主要的評審專家都來自委員,雖然是業余身份,但都是業界的代表人物,且熱心于學會工作,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無私奉獻,形成了同行評議的良好基礎。
在科技項目鑒定評審方面,學會已逐步開展了相關工作,采用咨詢服務的方式,組織行業專家對項目成果進行客觀評價。一般采取專家初審方式確定有技術價值的潛在項目開展咨詢服務,并充分利用學會委員的專業能力,對優秀的項目成果組織同行評議,得出科學、公正的評價結論。在科技成果獎勵與學術榮譽申報方面,發電自動化專業委員會承擔的是初評與進一步向自動化學會推薦的職責,評議的方式采用的是全體委員獨立函調的方式,由秘書處負責統計匯總與信息保密工作,努力在工作程序上保證結果的公平、公正。
在科研項目的立項評審方面,我們目前尚未開展相關工作,一方面政府與高校縱向課題的申請已有完善的基金申請與管理體系,課題一般更具普遍性與代表性,同行評議基礎更加廣泛,程序也相對規范;另一方面對于企業的科研立項雖然專業性更強,但目前一般仍采用內部評審的方式,很少委托外部機構開展工作。而對于企業的一些專業化較強的技術方向,學會在專業面與委員的知識結構上既有針對性,又有普遍代表性,在確保評議結論的科學性方面應更具優勢,同時企業委托學會獨立開展第三方的可行性評價在客觀性方面也是最有保證的,因此,科研立項方面開展面向企業與社會的獨立第三方同行評議服務,應成為學會的一個工作方向。
對于同行評議中普遍存在的幾類問題,學會恰恰有其獨特的優勢。中國自動化學會是專業性很強的組織,委員與會員資源豐富,不僅專業覆蓋面廣,而且專家代表性強,易于集中同一領域足夠規模的全國性專家團隊。同時,作為會員交流與信息共享的平臺,學會本身充滿活力與凝聚力,為專家提供了豐富的回報,也為組織各種形式科學、合理的評議活動創造了條件。毋庸置疑,學會的社會化與專業化屬性正契合了同行評議去行政化與專業化的需求,在監督機制完善的前提下,堅持專業人員主導,獨立客觀評價,將會使學會在同行評議工作體系中大有作為。
提高同行評議客觀公正性,應從專家遴選、流程設計、程序監督三方面入手,利用合理的規則、科學的方法系統性地組織與保障工作的正確開展。
(一)合理確定評議規則,動態維護專家數據庫
利用學會及各分支機構制訂系統性、規范性的同行評議的評價規則以及專家遴選規則,根據專業特點與專家資源分布情況,建立并動態維護各細分專業足夠大的同行評議專家數據庫,確定不同類別評議項目的評議專家人數及組成原則,規范評議報告的形式、內容與質量要素,明確評議專家代表學會開展評議工作的責、權、利等,并逐步建立專家行為規范與約束機制。同時,學會交流平臺還可以充分掌握專家信息與動態,保持與會員專家的密切聯系,并有條件為同行評議專家創造接受業務培訓與專業指導的機會。
(二)豐富評議形式,提高專家客觀性與責任感
發揮學會優勢,利用會員信息共享與交流平臺,設計科學多樣的評議形式,從程序上提高專家評議的客觀性,同時將評議工作與會員組織活動相結合,調動會員專家的積極性與責任感。實踐證明,在函審基礎上組織集中評議的形式,有利于專家交流觀點,減少偏見,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專家的專注度,規范評議行為。此外,采用公開評審意見的形式,提供信息公開渠道,也可以明顯提高同行評議的工作質量。
(三)利用網絡工具與數據技術提高程序監督有效性
學會秘書處可以在組織同行評議工作的同時承擔專家行為規范的約束與監督職能。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同行評議的工作組織與系統維護變得越來越便利,建立同行評議的網絡信息系統,記錄與分析過程數據,將顯著提高程序監督的有效性。網絡工具不僅為評審專家的評審工作帶來便利,同時也有利于評議行為的追溯與監督,再輔助以抽樣審讀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起到后評價與監督作用,促進評議行為的客觀公正。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工具建立與被評議者的互動聯系,公開評議結論與評價意見,接受反饋與監督。完善信息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庫的自動比對篩選,優化分配規則,可有效避免人為因素干擾,公正執行回避制度。
要客觀公正地選配專家完成細分專業的同行評議,對同行專家的數量要求是非常大的,同時相同專業在不同行業的應用角度與側重面的不同,可以提供一個互補的視角,利用自動化學會這種跨行業專業學會的資源優勢,在評議專家配置時適量考慮跨行業專家的參與,對保護創新,拓寬視野,將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利用學會會員專家數據庫的建設,開辟相同專業領域跨行業專家的遴選與相互補充,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其本身也可以成為學會跨行業專業交流的載體,利用信息共享與互動,促進學會的融合與發展。
隨著國家的改革發展與進步,社會化的同行評議機制將在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與科技進步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會這一社會化的專業平臺,將不斷完善機制,嘗試創新,肩負起這一使命,樹立良好信譽,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服務,促進社會各領域的技術進步。
[1]李芬,朱紫陽,丁枝秀.關于中國同行評議研究狀況的分析報告[J].中國科學基金,2009(3):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