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月兒
談談孩子學習那些事(下)
文/羅玲 編輯/月兒
實際上,因為學校教育的“偏食”,現在的家長要做更多功課才能保證孩子全面發展。家長的背后功課,主要就是給學校教育糾偏。比如,我們要鼓勵獨立思考、發散思維、創造創新,讓孩子知道很多問題有開放的答案,知道怎樣理性客觀地評判。我們啟發孩子想更多個解決方法,嘗試各種路徑,而不只是滿足于答案。我們引導孩子聽從好奇心的指引,學會尋找資源、尋求幫助,享受探索的樂趣……
必須強調一點,就是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有學業之外的興趣點、關注點。孩子在小學時,可以在課余興趣方面廣泛探索、嘗試。在初中時期,最好能有讓他為之著迷的興趣點、關注點。這可以是體育運動、才藝、某一類書籍的閱讀、某種社會活動,或者哪怕算不上什么愛好,只是對某個領域特有的持續關注。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很重視這些,大一些了,就開始有顧慮,怕孩子投入過多時間,影響學業。其實,只要家長引導孩子把握好尺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那么,這個課外的興趣點就是利大于弊的。它不僅是對學業的補充,它還會對學業起到促進作用。
同時,它也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樣的孩子會更樂觀、更自信,因為學業成績不是他的全部,除此之外,還別有洞天,有更多的支點。一個熱愛生活、對世界充滿憧憬的小孩,他的抗挫折能力也更強,不會因為成績不好被老師批評就自卑、厭世。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把孩子與未來相連接的通道—它可能通向孩子未來生活的快樂、職業選擇、使命與追求。
美國青少年常常會在家里的車庫中鼓搗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樂隊、科學實驗。很多我們熟悉的大公司、大品牌都是在卑微的車庫中萌芽的,蘋果、Google、Youtube……數不勝數。之前,聽說一位12歲的美國少年,曾嘗試在自家車庫里搭建核反應堆。14歲時,他成功制造出一個迷你核聚變反應堆,堪稱全球最年輕的核物理學家。
我們在關注成績和作業的同時,別忘了給孩子留出一個屬于他自己的“車庫”。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我們家長怎樣去處理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這不僅是在教給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且是對他的價值觀、世界觀產生重大影響。
比如,孩子說不喜歡哪位老師,因此,也不喜歡那個科目,我們可以就此事跟孩子多聊,了解為
什么不喜歡。然后,我們具體跟孩子分析,怎樣對別人尊重與包容,怎樣接受差異。對于別人不好的做法,我們怎樣去理解,可以做什么。我們教給孩子分清事物的界限,理清原因和結果,教他要對自己負責,不把責任推諉到外界因素上。我們帶領孩子一起去主動出擊,擴大自己獲取資源的范圍,轉化甚至利用逆境。我們讓孩子體驗到,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你是有主動權的,你不是受害者。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說:“當你能積極去學好那一科時,或許老師開始喜歡你,或許你也因此開始喜歡那個老師了。”
比如,孩子淘氣,老師總是當眾批評孩子,搞得孩子開始自卑。一方面,通過我們家庭的教育,豐富孩子視野、擴展他的能力,這樣給他自信,幫他有更多元化的評判標準;另一方面,教給孩子怎樣讓自己的個性有合理的表現,照顧到老師的要求、環境的規則、對他人的尊重。同時,家長要跟老師做正面的、建設性的溝通,讓老師更全面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的其他側面,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提高逆商,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我們跟老師意見不一致時,怎樣溝通?我們要讓孩子看到,自己既是在堅持原則,同時,又是以最大的善意在與人溝通。讓孩子明白,很多人有行為問題,是因為他缺乏了解,并且心理能量匱乏,要想改變對方,惡語相向不是好辦法,有效的辦法是:給他的心理油罐加油,并且給他更多信息,增進了解。教給孩子,多換位思考,才能明白對方的難處和動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總之,這些隨時發生的,關于品德、能力的教育,其實非常重要。
Q:女兒三年級,很愛閱讀,我也總以為讀書破萬卷,自然下筆如有神,可事實并不是這樣,我一直在讓她自由發展寫作能力和輔導作文技巧的問題上糾結。
A:好多朋友問作文問題。我想小孩寫作文,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①平時的閱讀。大量閱讀能開拓視野,豐富想象力,也能讓孩子學到更多、更精彩的語言表達方式。②思考。家長平時常跟孩子溝通,溝通內容可以是書里的、時事社會現象、生活中的小事,通過深度溝通,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③自由寫作的練習。通常,小孩最初會覺得沒話可寫,家長可以給孩子出一些有趣的小問題、小情境,激發他的思考。
其實,孩子腦子里滿滿的都是各種奇妙的小想法呢,絕不是空洞無物的,只是常常這些想法被關在里面,仿佛它們都不夠合格,不可以被放到紙面上一樣。我們大人要給孩子發放這個許可,并且教給孩子怎樣去給這些想法整理、歸類、延伸、提煉,最后寫下來。
這些都要從小處練起。最初每天寫幾句,逐漸增加。我們可以給孩子各種方式去練習,比如給她一個漂亮的小本子,隨時寫;也可以給她開個微博,有轉發、有評論,孩子能不愛寫嗎?
關于學校的作文作業或考試,如果二者沖突太大,我會以真正的寫作練習為主。因為我相信,如果孩子平時常練習自由寫作,從長期效果來看,學校的作文也會成績不錯。為了眼下的成績而損害孩子寫作的興趣,也太不劃算了。
Q:孩子寫完作業不愿檢查,最常見的錯誤是粗心。孩子已經四年級了。語文寫字總丟筆畫。數學成績很好,作文比較弱,是不是可以忽略他的文科,以后向理科生發展呢?
A:可以鼓勵孩子在數學方面多探索,不但文科現在不能忽略,而且要學好它。不管將來學哪一科,從事任何工作,對于文字的理解、表達能力都很重要。
很多家長問怎樣讓孩子養成細心、檢查的習慣。這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現在的作業中重復、記憶、抄寫性質的內容過多,這是否科學合理,有待商榷。這必然暴露出更多粗心的問題。在對兒童的英語教學中,簡單的錯誤,教師不予糾正是正確的做法,這些小錯誤隨著能力的提高,會自動得到改正。國外老師在小學生的寫作作業中,對于拼寫錯誤也不是每錯必糾,比較寬容。簡而言之,粗心的錯誤是難免的,糾正是逐漸進行的。
對于小學的孩子來說,如果作業難度和量都過大,那么,他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理解、應付完成上,這樣自然就顧不上細心檢查。所以,家長要對情況具體分析,找到真正原因。
我想,最關鍵的是,訓練孩子對待事情有認真的態度。我們做一件事情,要認真把它做好,對它
負責,不敷衍應付,做到自己滿意,自然有成就感。這種態度是在生活中隨時得到熏陶和培養的。如果平時有了這種態度,那么,孩子自然也會這樣去對待寫作業。
其實,小孩子是最細心的,他們對于自己在乎的事情,比大人細心多了,他們比大人更追求完美。所以,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認同這件事情,愿意把它做好。
Q:有沒有必要陪著孩子完成作業?有沒有必要在孩子做完作業后幫他檢查作業?
A:家長要盡量放手,告訴孩子有問題和困難,隨時提供適當的幫助,但是,這是他自己的任務。家長要暗中監督,如果情況很糟,就要出手幫助,盡量啟發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扶上馬送一程,然后再放手。所以,這是個彈性的過程,以放手為目的。
Q:寫作業的時候不能集中精力,不到10分鐘就得起來晃悠一會兒,喝口水看一眼電視啥的。沒辦法,他媽媽又給他報了個寫作業的班,吃完晚飯到老師家去寫作業。
A:人都有這種惰性,我寫文章也寫兩句看一眼微博。辦法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去想,放到老師那里就完全錯失了培養孩子的機會。家長跟孩子一起制訂規則,比如,規定寫完多少,起來活動一次,并且逐漸把這個量慢慢增加;把各種干擾因素拿掉;擺上鬧表,增加監督手段;最后,獎勵一下孩子……
這個耐心的培養一定是逐漸的過程,并且,對于孩子來說,過高的要求不現實。
其實,最好的獎勵是讓孩子完成作業以后,他可以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作業沒完沒了,而且他感興趣的事情沒有時間做,那么,他就只有在磨蹭的過程中消耗時間。
關于作業,再多說兩句。現在,或許一些作業不夠合理,需要家長酌情決定。在這種大氛圍下,家長一定注意不要把作業給妖魔化。我們要跟孩子隨時聊一聊作業的事情,不是監督審查,而是聊天,問問孩子的真實感受,同時,讓孩子知道,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爸媽很在乎,他要努力去做好。對于合理的作業,我真心覺得完成之后是有成就感的,作業上付出的努力是有用的。
通過寫作業,讓孩子體驗到付出努力、克服困難的過程,在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高逆商(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讓他變得更堅強、更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