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震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00)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與操作指標選擇——基于主要標準與客觀條件分析
張震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貨幣政策是一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在整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必須正確選擇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構建貨幣政策指標體系。本文從指標選擇的主要標準和客觀條件來分析我國貨幣政策目標體系的構建,并給與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中介指標;操作指標;貨幣供給量;信貸規模
一、引言
一國實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在我國積極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下,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的自主調節作用,我國建立了一定法律體系,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與創新不斷進行法律制度的修正與完善,同時采取各種經濟手段進行經濟的調節。貨幣政策作為經濟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維護幣值穩定,提高就業水平,改善國際收支,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增長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國央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經濟調節時,貨幣政策并不能直接達到以維護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即貨幣政策工具往往只能作用到操作指標,進而作用到中介指標,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調整來實現最終的目標。但不同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或經濟結構下采用的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有著較大的差別。那么我國是如何選擇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接下來我們就進行詳盡的分析。

(貨幣政策指標體系圖)
二、選擇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主要標準與客觀條件
貨幣政策是一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它的制定與實施將會對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就業狀況、以及國際收支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央行并不能直接改變一國的宏觀經濟狀況,即貨幣政策對于宏觀經濟的調控是間接的。這是由于經濟也有它的“生活習慣”,經濟的運行以及人的經濟行為往往具有慣性,經濟變量的改變并非一蹴而就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經濟狀況具有動態性。因此要達到最終目標就需要借助于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同時在貨幣政策逐步實施的過程中,政策實施效果的政策效果會較快的展現在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上。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不止是傳輸的管道,同時還是試試效果的預警器。央行需要根據一定的標準制定一套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并便于決策和控制的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可以及時準確的監控與調整貨幣政策的實施強度與效果,更好地達到最終目標。
(一)中介指標與操作指標選擇的主要標準
1央行具有絕對或首要的控制權。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是央行為了實現最終目標,利用貨幣政策工具直接調控來及時反應政策效果并據此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的指標。只用央行能夠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對其進行直接的、有效的調控,才具有參考性。同時這一變量在央行的控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與干擾較小,即央行對這一指標的變動具有絕對或者首要的控制權。例如居民存款量不僅受到存款利率的影響,同時受到個人存款意向的影響。這一指標央行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不能作為操作指標或中介指標。
2相關性。相關性是選擇的首要標準,只有通過調控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最終能夠實現維護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這一目標,指標的選擇才有意義。相關性有著兩層含義:一是要求選擇的中介指標與最終要有密切的聯系。二是要求選擇的操作指標也必須與中介指標緊密相關。操作指標的選擇受到中介指標的制約,只有相互之間相互配合,這樣構成的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才是順通的、有效的。
3可供及時且準確測量。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不止是傳輸的管道,同時還是試試效果的預警器。后者是指通過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的實現情況以及變動情況,進而對能否實現最終目標進行研究分析。因此央行選擇的指標必須要能夠被快速且準確的測量。
(二)中介指標與操作指標選擇的客觀條件
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使用不同的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例如英國自1987年起以貨幣供給量作為中介指標,并選擇作為唯一的貨幣總量指標。德國自1975年開始就以降低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選擇作為中介指標。在實現這一目標上取得很大成功。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選擇不僅受到如上相關標準的限制,還取決于國家經濟環境的客觀條件。
1經濟發展的絕對水平及所處階段。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選擇有著明顯的區別。這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了市場的發育狀況。央行對金融指標的控制能力有著較大的區別。同時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管理體制有著較大的差異,經濟目標也就難以一致,這也就影響著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的選擇。
2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央行貨幣工具的使用直接作用于金融市場,通過金融市場傳遞到實體經濟當中。不同發展水平的金融市場,政策傳遞的方式與效果也有著較大的差異。例如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作為套期保值的工具,央行調控利率對個人的影響將有所降低。因此選擇利率作為相應的指標也就有著很大的缺陷。同時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還決定著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例如隨著金融市場不斷的壯大,美聯儲越來越重視公開市場業務這一工具的使用。
(三)我國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與操作指標的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市場的不斷壯大,我國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和操作之便不斷進行調整與修正。如我國中介指標經歷了信用貸款規模—狹義貨幣供應量—廣義貨幣供應量的變更。我國金融市場近年來雖然突飛猛進,政府的金融市場的管制逐步的放寬。2013年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快速發展正是得益于政府對金融創新的鼓勵。但是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金融市場的發展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國貨幣政策中介指標限定在貨幣供應量,以廣義貨幣供應量為主。我國選擇準備金和儲備貨幣作為相應的操作指標。其中準備金有著準備金總額、法定準備、超額準備、借入準備和非借入準備五種不同的計量口徑。而法定準備金率是我國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比較固定。超額儲備是商業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除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外的儲備存款。與其他幾種準備金相比,超額儲備的多少以及變動情況能夠更好的反應貨幣市場中貨幣供求狀況。因此我國選擇超額準備作為主要的操作指標。
三、我國貨幣政策指標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選擇的相關分析
正確的選擇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決定著一國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和持續性,進而影響著一國經濟的發展。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選擇受到主要標準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為了更好的解釋我國貨幣政策中介指標選擇的正確性,我們選擇國家統計年鑒關于國內生產總值、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金融機構資金運用各項貸款在1998年-2013年的數據,研究我國經濟發展與信貸規模、狹義貨幣供應量、廣義貨幣供應的相關程度。
(一)變量選擇
本文選擇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最終目標的代表變量,以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為貨幣供給量的代表。金融機構資金運用各項貸款為信貸規模的代表。
(二)相關分析
利用e.views對變量進行相關系數分析,結果如下表:

變量國內生產總值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信貸資金運用國內生產總值10.9958420.9948562130.993587218廣義貨幣供應量0.99584214910.993827290.99961984狹義貨幣供應量0.9948562130.99382710.992912173信貸資金運用0.9935872180.999620.9929121731
1998年以來,與狹義貨幣供應量相比和信貸規模相比,廣義貨幣供應量對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更高,更適合作為中介指標。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的不斷地發展,資金借貸不再局限在企業或個人與銀行之間的借貸。企業可以通過債券或者股票進行融資。信貸資金規模對于經濟的影響不斷的減弱,同時居民儲蓄的醫院減弱,而是利用部分資金進行投資。因為現階段選擇廣義貨幣供應量更加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
四、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應用
我國政府經過詳盡的分析與論證,正確的選擇了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形成了我國貨幣政策指標體系。貨幣政策的決策與應用有著一定的程序和依據,我國貨幣政策由貨幣政策委員作為央行的咨詢議事機構,中國人民銀行決定相應的政策,并報國務院批準執行。央行依照我國宏觀和微觀經濟運行狀況、世界經濟發展與金融形勢變化和國內金融市場形勢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在具體分析中,央行對我國如上情況進行分析,決定實行寬松或緊縮的貨幣政策,利用貨幣政策工具來對國內貨幣市場進行調控。但是實施后應實時的監督相應的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的變動情況,在必要時對貨幣政策的力度和方式進行調整,使貨幣政策的效果不斷的接近最終目標,最終實現目標。
五、政策建議與前景預測
目前學術界對于貨幣政策效果以及貨幣政策指標的選擇的意見有著較大的分歧,根本原因是現實中經濟處在不斷的變動過程中,我們對經濟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與操作指標選擇依然有著很大的挑戰,在制定政策并實施的過程中有著諸多因素制約著政策效果,往往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一)經濟在不斷變化,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的選擇也應該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進行不斷的調整。選擇的標準只是對指標選擇的一定約束,但并不是要遵守每一條。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融市場更加的復雜化,央行對金融指標的控制能力不斷減弱。但也不能因為控制能力的減弱就直接排除這一指標,應該進行更深一步的分析,綜合的考慮某一指標選擇的利弊后來做選擇。
(二)貨幣政策應該與財政政策等其他政策配合使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在具有一致性的同時也具有著一定矛盾,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又是有限的。只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控制操作指標和中介指標,最終達到穩定貨幣與物價水平,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的最終目標。
(三)貨幣政策具有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但是貨幣政策的制定及其效果同樣受到金融市場發展水平以及經濟結構的制約。我國應努力改善經濟結構,完善經濟制度。鼓勵金融市場創新,不斷的豐富金融產品,使金融市場更好的為實體經濟服務,更好地為貨幣當局貨幣政策的實行提供便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李冬,謝敏.中國貨幣政策中介指標選擇的理論和實踐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07:34-36.
[2] 蔣瑛琨,劉艷武,趙振全.貨幣渠道與信貸渠道傳導機制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兼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J].金融研究,2005,05:70-79.
[3] 王志彥.貨幣政策中介指標有效性實證分析[J].經濟視角(下),2008,01:55-58.
[4] 田光寧,廖鎮宇,韓中睿.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有效性:2002-2012年中國的經驗[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07:25-31.
[5] 付曉琳.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3.
[6] 王超.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有效性的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