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赫陽 王 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192)
中國高儲蓄率問題的成因和對策分析
孫赫陽王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192)
摘要: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對儲蓄以及儲蓄率的概念進行定義,了解我國儲蓄的現狀以及高儲蓄問題的影響因素。并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同時結合實際情況,為解決我國高儲蓄率問題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國民儲蓄;高儲蓄率;成因與對策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也隨之提升,據《中國統計年鑒》顯示,中國的國民總收入自1978年的3,645.22億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566,130.18億元,約為1978年的155倍。伴隨著收入的增加,中國的國民儲蓄率也隨之不斷的增加提升,而現在高儲蓄率問題已經成為了當前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中國國民儲蓄的現狀
儲蓄是一種存款活動,指城鄉居民將暫時不用或結余的貨幣收入存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國民儲蓄是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減去最終消費支出后的差額,衡量一個國家在不舉借外債的情況下,可用于投資的最大資金量。國民儲蓄包括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三個組成部分,本文所講的儲蓄即為國民儲蓄,其現狀如下。
(一)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占GDP比重大
中國的國民儲蓄率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2005年,世界平均儲蓄率為19.7%,而中國早在2004年就超過了47.11%,近年來一直處于高位增長,近5年以來已經多次突破了50%。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儲蓄率全球第三,GDP估值8.9萬億美元,而國民儲蓄率占到了GDP的比重為51%。
(二)國民儲蓄的凈額大并呈現上升趨勢
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凈額相當之大,并逐年上升,自2008年的1,934,950,520,905美元上升到了目前的3,264,566,923,913美元,而經濟規模幾乎為中國兩倍的美國,據估算儲蓄額僅為2.8萬億美元,占GDP的17%。1與此同時,中國國民儲蓄凈額遠遠大于同為重要的東亞經濟體的日本和韓國。2012年日本國民儲蓄凈額占GNI2比重為0.3%,中國則為39.9%。

圖1. 1978至2012年中國、日本和韓國國民儲蓄額凈值變化圖
(三)部門儲蓄差距大
在我國儲蓄占國民可支配比重中,個人儲蓄和企業儲蓄所占比重遠遠大于政府儲蓄,我國政府儲蓄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低于10%,而我國國民儲蓄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幾乎維持在40%左右,并且自上個世紀以來企業儲蓄已經成為中國高儲蓄的來源。
三、影響國民儲蓄的因素
(一)經濟發展水平
根據王弟海、龔六堂(2007)所進行的研究,通過建立Ramsey模型推導出長期儲蓄率和消費率的一般公式,并代入中國和美國等國的經濟變量數據進行模型合理性的驗證,結果顯示造成中國高儲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中國高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率會影響投資回報率,進而影響了居民當期的消費成本,間接影響了儲蓄率。
(二)個人可支配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也是影響儲蓄率的重要因素,根據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構成公式我們可以得知,個人可支配收入等于所有收入(PI)減去所得稅后加上轉入收入,即等于個人消費加上個人儲蓄。因此當外界環境造成個人收入發生變化時,個人消費和個人儲蓄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三)消費狀況
消費狀況也是影響儲蓄的重要因素。個人消費和個人儲蓄是構成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兩個因素,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將會面臨著兩種選擇,一個是消費,另一個是儲蓄,如果消費更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或者通過消費可以獲得更大的效用,收入所用于儲蓄的比例就會減小。一般情況下,CPI過高即物價水平過高,在收入不變時,會減少消費,從而加大儲蓄。
(四)儲蓄動機
需求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此影響因素屬于儲蓄者的心理因素,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對于儲蓄來說影響也比較大。如果是儲蓄動機屬于預防性的,那么就會增大儲蓄的額度以及儲蓄率,相反如果不是,那么則會減低儲蓄,將收入多用于投資與消費。
(五)國家宏觀政策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兩個方面。貨幣政策指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它通過調整利率直接影響到儲蓄率的高低。國家的其他政策也會影響到儲蓄率,例如社會保障制度,西方國家由于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較好,所以其一直處于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模式之中。
(六)人口年齡結構
人口年齡結構同樣也是影響儲蓄的因素之一。其主要靠兩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儲蓄,一個是少兒撫養系數,另一個是老年撫養系數。其中少兒撫養系數與儲蓄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老年撫養系數與儲蓄率有著明顯的正向關系。
四、中國高儲蓄率問題的成因
(一)中國高儲蓄率問題的宏觀成因
1、存款的利率較高
粗略比較各國利率可以看出,中國3%~4%的存款利率比多數大型發達經濟體高很多,后者僅為0.2%~0.5%。中國的存款利率也高于多數東亞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經過通脹和匯率風險調整之后。存款利率是影響儲蓄的直接因素,因此很多人將儲蓄作為一種投資的方式,從而加大儲蓄力度,直接促使了儲蓄率的提升。
2、社會保障水平較低
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總體上偏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亟待完善。因此,中國國民普遍缺乏社會保障,儲蓄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種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的方式,所以很多人將收入轉向儲蓄。因此多數中國國民,在面對消費與儲蓄時會更多的選擇儲蓄。
3、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化加劇,少兒撫養比降低
中國的人口結構正有“高低高”型向“三低”轉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少兒撫養比逐步降低。我國的少兒撫養比已由1982年的54.6%降至2013年的22.2%,但我國的老年撫養比卻由1982年的8.2%上升到2013年的13.1%。少兒撫養系數與儲蓄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老年撫養系數與儲蓄率有著明顯的正向關系,近30年來急劇下降的少兒撫養系數與增長的老年撫養系數同時造成了我國儲蓄率是上升。
(二)中國高儲蓄率問題的微觀成因
1、市場的不健全阻礙了消費與投資
我國市場經濟起步比較晚,信息流通、法律制定、市場監管還是誠信意識等方面都不夠完善,消費和投資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與保障,從而阻礙了市場的發展,抑制了消費與投資,造成了我國儲蓄額的提升和高儲蓄率問題。
2、預防性的儲蓄動機
由于中國長期處于小農經濟社會,其存在不穩定性,并時常受到自然災害以及社會動蕩的影響。即使是到了現在,中國人依舊具有很強的防范意識,所以存在著預防性的儲蓄動機,很多人會減少消費而增加儲蓄。
3、個人收入的逐年提升
我國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個人收入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特點。尤其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較大,近十年來,已經由2003年的8,472.2元增長到了2013年的26,955.1元。個人收入是影響儲蓄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與儲蓄率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因此個人收入的提升成為了我國高儲蓄率的又一成因。

表1. 2003~2013城鎮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中國高儲蓄率的影響
(一)消費率偏低內需難以拉動,經濟增長減緩
內需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我國儲蓄率高,意味著國民把較多的前存入了銀行,那么對于消費和投資來說,國民所能夠提供的資金就相對較少了,因此我國的內需難以拉動。而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三個方面。由于世界經濟危機,國外市場減少了對中國出口的需求,急需拉動內需保持經濟增長。但是由于我國儲蓄率高,投資消費少,從而造成了經濟增長減緩。
(一)中國金融體系壓力增大
中國經濟的發展目前需要進行大量的融資。由于投資往往具有很長的收益周期與較高的風險,如何使得國民將短期無風險的儲蓄,轉為一定程度上的長期投資或者較為長期的投資是其面臨著的主要問題。所以說,我國國民的高儲蓄率對金融體系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二)加劇了“高儲蓄兩難”局面
我國是出口型國家,但人民幣并非國際結算貨幣。因此過高的儲蓄率很容易造成政府的高儲蓄兩難問題,究竟是否需要增加將人民幣進行升值,會使得政府陷入兩難,如果進行人民幣升值,將會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如今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遠遠超過了國際上規定的4%。如果不進行升值,則會引起進口國的排斥,中國商品將不易進入海外市場,減少出口,減緩經濟發展速度。
(三)城鄉收入差距拉大
據已有的基于1895到2010年度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我國農村居民儲蓄率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并且農村居民儲蓄率與城鄉收入差距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農村居民儲蓄率的提高擴大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而我國農村儲蓄率自1985年以來一直處于逐年上升的階段,可見城鄉收入差距正在進一步的拉大。
表21985~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儲蓄率與城鄉收入差距

六、應對高儲蓄率問題的對策
(一)降低利率促進市場化進程
中國的高儲蓄利率是造成高儲蓄率的直接原因。因此,解決高儲蓄問題的第一步就是降低利率。西方發達國家儲蓄利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行了利率市場化,即利率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實施利率市場化可以更進一步的推動我國市場化進程,促進政府更好的扮演“看不見的手”的角色。
(二)完善社會保障
消費可以分為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而儲蓄恰巧是未來消費的一種方式。中國高儲蓄率問題的成因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國社會保障的不健全,無論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還是國家的福利政策以及保障人民生活的相應的基礎社會的建設都需要大力的進行完善,減少消費者對于未來消費的擔憂,所以良好的社會保障是推動消費,降低儲蓄率的重要保證。
(三)鼓勵消費,拉動內需
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消費和投資的增加可以減少儲蓄,同時能夠促進我國內需的加大,因此促進經濟的發展。所以,可以通過完善分配制度、降低房價水平等方式促進消費,擴大人們對于消費的需求,還可采取更大的利于擴大內需的政策來刺激需求。
(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減少稅收
由于缺乏相應的保障,人們會更多的愿意選擇儲蓄而放棄相應的經濟活動。所以可通過完善市場法律、加強市場監督與監管、建立健全市場信息的傳播渠道、增強誠信建設等方法來完善市場,為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減少投資所得的稅收,讓人們將更多的存款由于投資,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減少儲蓄。
(五)與時俱進轉變觀念
中國高儲蓄率的成因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消費者自身的因素,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進行儲蓄而不是投資和消費,所以解決高儲蓄率問題的關鍵在于轉變國人的思想,讓人們的思想無論是消費觀念還是生活觀念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的。
參考文獻:
[1] 翁媛媛,高汝熹,繞文君.中國高儲蓄率部門特征、成因及對策[J].經濟學家,2010.03:42~44.
[2] 王文杰.中國高儲蓄率成因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3.
[3] 黃育川.中國存款利率偏高[N].深圳商報,2014.01.10.
[4] 許清.中國高儲蓄率成因問題研究綜述[J].現代經濟信息,2014,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