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華
(湖北大學商學院,武漢430062)
2006年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之后,我國政府不僅加大了對企業研發資助的規模和范圍,還逐步完善了各項對企業研發資助的措施。目前,政府對企業的研發資助占政府研發經費的6~7%,政府研發資助在企業研發經費籌集中所占份額大約在3~4%之間。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轉型時期,因信息披露、制度建設的缺陷而造成的研發資助“政府失靈”現象是不能忽視的,政府研發資助是否能夠起到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及自主創新就成為評價現行政策優劣的重要標志之一。本研究試圖就政府資助對企業研發績效的貢獻做出差別分析。通過對2011~2013年間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包括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內或以外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活動和新產品開發的次級數據的追蹤和調查進行實證研究,以比較政府給予企業研發的資助分別對企業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間關系產生的影響有何不同之處。
本文選取內部存在普遍研發活動的高技術企業來進行實證分析。通過中國行政管理部門從2011~2013年間的次級數據來追蹤和調查有關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包括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內或以外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活動和新產品開發的基本信息。用于調查的問卷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火炬中心制定的火炬統計表,并采用“火炬統計軟件”收集統計數據。在2011~2013年間的歷史數據中,由于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占領市場的同時,另一些企業卻因破產或經營不善而退出市場,為了保證有關調查對象的數據的延續性,選擇了在連續三年內生存的947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觀察調查數據,本調查樣本排除了947家高新技術企業中2011~2013年間用于研發活動上支出為0的389家企業。圍繞研究的重點主要是針對政府的支持對企業研發活動的影響對研發活動和新產品開發之間的關系產生怎樣的影響,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進一步挑選研究樣本后,研究數據中剩下的314家高新技術企業。
(1)因變量
研發活動的成果評價體系包括基于多元化目的、規模和類型,以及基于新產品廣泛用于在數量上測量研發活動成果的指標中,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DNP)體現了市場反應和市場中創新的競爭優勢,新產品的出口銷售額(ENP)反映了國際競爭力。通常,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和出口銷售額分別為產出指標和因變量。
(2)自變量
研發的產出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效應,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本文將過去一年而不是當年的基礎研究(BR)、應用研究(AR)和試驗發展(ED)的經費作為研究中的自變量。
(3)調節變量
政府資助:政府在企業研發活動上的資助,包括政府給企業的科技活動撥款,政府對研發項目的贊助,這些都是干預企業研發活動的投入產出效率的有效方式。
(4)控制變量
①行業:本研究選擇了行業代碼的第一個數字(行業分類的標準類別)作為行業的變量值,并使其作為控制變量以保證不同行業的多元化屬性不被其他因素所牽制。
②年齡:企業年齡是企業自成立以來的年限。參照Shinkle和Mc-Cann用的研究方法,采用企業自成立以來的年數的對數作為研究的控制變量。
③規模:企業的員工數量反映了該企業的規模,不同規模的企業具有不同的創新屬性,本研究也將員工數量轉化為對數作為企業的規模值。
④強度:研發強度是研發支出與銷售收入的比率。一般而言,研發強度高表示企業重視研發活動,擁有大量研發資源,這種重視反映出新產品開發相對較高的產出。變量的操作定義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表
表2列出了各模型的控制變量、因變量、調節變量和自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從表2可以看出,在企業的研發經費中,試驗發展所占比例最高,應用研究排名第二,所占比例最小的是基礎研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企業的研發活動具有強烈的功利性,對試驗發展的投資能以更快速和更直接的方式產生效益。在調查樣本中,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遠遠高于出口銷售額,這表示調查樣本基本上屬于國內企業。通過研究發現,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試驗發展支出和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同時,新產品的出口額、試驗發展支出和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之間也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如表2中所示。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或新產品的出口銷售額)和基礎研究支出(或應用研究支出)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這并不表示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不能促進新產品的開發,而是表明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對促進新產品開發的影響在短期內尚不明顯。基于探討不同類型的研發活動對新產品開發有怎樣的影響以及這種關系如何受到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的影響,本文建構多元回歸模型分析對研發活動和新產品開發的影響效果,OLS回歸分析的結果見表3。

表2 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N=314)
ED、DNP和ENP之間的關系:企業的創新水平可由其新產品來決定,這表明是新技術產品創造了銷售額,而不是特定技術在原先產品上的應用創造了銷售額。因此,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比,試驗發展的創新水平更低,其產出也相應地更加直接和明顯。
AR和ENP之間的關系:應用研究有益于新產品開發,并可在短期內商業化。同時,通過相對經濟的成本來實現技術創新,然后加入國際競爭。與其高增長的同行相比,高增長的出口商可以更好地從國外市場積累知識和經驗,這有助于應用研發的發展,從而促進了出口的成功。在某些行業中,研發強度不是很高,企業仍然愿意花費較高比例的資金在應用研究上,通過應用研究,企業可以在國際市場形成新的市場定位,并能更好地適應新的市場結構。
在新產品的國內銷售(DNP)的模型4中,GEt-1和EDt-1的交互影響作用清楚地表明了對新產品的國內銷售(DNP)的負向線性相關(b=-0.126,p<0.01),說明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對企業試驗發展和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之間的關系有負面影響。

表3 對研發活動和新產品開發績效的OLS回歸分析結果(N=314)
在模型4中,GEt-1和BRt-1的交互影響作用并不顯著(b=-0.005,p>0.1)即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對企業的基礎研究和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之間的關系沒有影響。
在新產品的出口銷售額(ENP)的模型4中,GEt-1×BRt-1和GEt-1×ARt-1的三個標準化系數分別為-0.228(p<0.01)和0.571(p<0.001)。因此,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對企業的基礎研究和新產品的出口之間的關系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對企業的應用研究和新產品的出口之間的關系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利用2011~2013年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經費延遲數據(包括基礎研究經費、應用研究經費、試驗發展經費以及政府研發資助經費)以及與314家高新企業新產品開發相關的實時數據,本文建構多元回歸模型就政府資助對企業研發活動與新產品開發的影響效果進行了研究,主要結論是:(1)企業的試驗發展有利于提高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和出口銷售額,應用研究有利于提高新產品的出口銷售額;(2)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對企業的試驗發展和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之間的關系產生負面影響,而對企業的基礎研究和新產品的國內銷售額之間的關系沒有顯著影響;(3)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資助對應用研究和新產品的出口之間的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而對基礎研究和新產品的出口銷售額之間的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通過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對企業的研發管理和政府如何影響企業的研發管理有著如下啟示:
有效的創新增加了新產品的銷售額。盡管無論創新成功與否,都可以實現銷售,但是在技術水平較低時,創新產生的競爭優勢不能永遠存在。如果企業試驗發展的創新水平較低,但政府介入資助,企業即對其研發活動創建了外部依賴。此外,政府對企業研發項目的支持不一定會促進企業銷售額的增長。政府的優先評價指標是通過專利來支持企業的研發項目,當政府支持企業的研發活動時,研發活動將產生更多專利,而專利不一定與企業銷售額的增長相關。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使用或占用企業的寶貴資源。
政府對于急需外部合作伙伴的幫助來面對融資或網絡問題的企業的研發投資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通過向這些企業提供資金,可以幫助企業通過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獲得基礎技術。但是,對企業來說,基礎研究具有長期的戰略意義。這樣說,企業首先需要投資基礎研究以促進創新。然而,只有大企業才能從政府獲得更多特權。因此,政府對企業研發活動的支持不是普遍存在的。此外,如果政府支持的公共研究不是面向商業的,或者對科學家的評估受到科學績效的限制,這將導致出現科學家不參與商業化操作的現象。
辯證地理解政府在促進企業創新以提高新產品產出方面的職能。正確認識政府調節企業研發支出和新產品開發之間關系的職能。政府采用間接降低成本促進需求的戰略可能會成功地改進和創新企業的研發活動。國家創新體系中政府和少數大企業占主導地位,在準確把握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政府應完成其角色轉換,定位為引導者和顧問。
[1]Gersbach H,Sorger G,Amon C.Hierarchical growth: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CER-ETH-Center of Economic Research at ETH Zurich[D].Working Paper,2009,(09/118).
[2]Blake S,Launsby R G,Weese D L.Experimental Design Meets The realities of The 1990s[R].Quality Progress,1994.
[3]Guan J,Ma N.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J].Technovation,2003,(23).
[4]Hu A.Ownership,Government R&D,Private R&D,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1).
[5]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上海市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3,(6).
[6]王君華,易成剛.高新技術產業R&D投入產出效率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統計與決策,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