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梁昌勇
(1.滁州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合肥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合肥 230009)
供應鏈對于合作企業的競爭優勢推動是存在的,并且也存在多種形式與內容,而其間的博弈也是各合作廠商形成新供應鏈企業合作網絡的關鍵機制。朱慶華、竇一杰[1]則從政府補貼角度,利用三階段分析了基于政府補貼的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影響因子,并指出借助于政府補貼的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存在一定的政策失靈。馬麗娟[2]主要針對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風險進行測評、規避和控制。譚丹[3]結合組織目標、運行機制和技術支持等角度,論證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的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績效,并證實了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對于建立完整高效的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重要性。Moses[4]從供應鏈企業的控制層級和靈活性及供應鏈企業合作對于網絡協作穩定性和質量的貢獻進行了供應鏈合作的實證研究,并證實了供應鏈廠商的戰略管理合作形成了新競爭企業的創新研發,并在其溢出效應上形成了合作規模,從而同步推動了社會外溢效應的福利增長。而Banerjee[5]則是從供應鏈企業間的庫存協調網絡協作進行了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針對性研究,并對其中的特色化企業的供應鏈內部協作進行了比較優勢的比對研究,專門針對供應鏈企業協作的垂直研發狀態下的戰略管理進行了決策績效的驗證。
綜上而言,現有研究主要針對單一產業或具體企業開展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相對較多,但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方向上主要集中在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而對于企業內部以及選取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影響因素,以及對應的戰略管理績效實施尚存空白。本文利用網絡層次分析法結合超矩陣以及加權超矩陣,進行了針對產品生命周期以及運營周期等要素的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績效評價。
作為網絡層次分析理論,其模型主要突出對于系統元素劃分以及層次分析,具體涉及以下劃分:第一,總控制層,及主要包含了總體管理以及執行過程中決策問題的執行目標控制,這一層可以沒有決策,但必須具備相應的執行目標,且每個對應準則權重都可以通過一般的網絡層次分析法獲得。第二,是網絡中間層,這一層主要是構成整個模型驗證及其與控制層之間的支配關系網絡,各元素之間也分布有各邏輯網絡關系,對應項目的重要性意義以層級元素間的權重來表示。再次,備選替代方案層,這一層主要體現了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在各合作對象間運作的關聯影響,以及企業內部要素引起的影響等對于企業執行綠色供應鏈方案的調整,這類調整所配備的對應影響績效的評估與反饋。
根據網絡層次分析法的一般操作,本研究執行以下ANP模型分析的操作主要分析以下步驟:首先,建立對應的評估驗證模型并依據判斷矩陣確立依存要素及其依存條件;其次,形成ANP判別超矩陣;最后,分析相應子矩陣;第五,形成相關替代方案的動態網絡評估,并獲取最終績效評價指數。
根據上述分析,可形成本研究對應的ANP超矩陣供應鏈管理模式架構如圖1所示。
構建基于九個優先排序的向量組構成的子廣義矩陣的列序。其中子廣義矩陣也是用兩兩判別比較獲得權重,具體機理為:

圖1 基于ANP超矩陣供應鏈管理模式架構
分別用p1,p2,...pm和C1,C2,...CN,刻畫網絡層次分析過程中的控制層以及網絡層元素,而令其中的Ci內元素的ei1,ei2,...按照控制層元素p1,p2,...pm為推導準則,而Cj中元素ej1則為次準則,并逐次進行Ci組中剩余元素eini對于元素ej1的重要性比對分析,以此構造出網絡層次分析法所需的判斷矩陣,而由上述判斷矩陣再獲得對應的歸一化特征向量 (wi1,wi2,...,win)T,從而可得基于上述分析的網絡層元素權重向量排序;接著按照上述過程進一步構造相對于其他元素的權重向量排序,綜合上述權重向量排序,可獲得對應的矩陣,即:

根據上述分析,繼續進行網絡層次分析的加權超矩陣構建,首先,按照控制層元素ps對應準則實施ps下各子元素最準則C1,C2,...CN,的重要性比對分析,進而獲得對應廣大歸一化權重列向量排序,為(a1j,a2j,...aNj)T;其次按照上述方法進一步構造相對于其他元素的權重向量排序,綜合上述權重向量排序,可獲得對應的矩陣,即:

其中矩陣內元素aij的模型意義為基于ps準則下的第i元素針對第j元素組的影響權重值,用aij=0刻畫上述兩個元素間的無影響;再次,可獲得上述(1)中一個列向隨機矩陣,即W的加權超矩陣,即:

最后,根據matlab軟件進行上述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決策的各周期元素實施第一階段的影響總結,獲得如下報所示的向量:
從而計算對應先練廣大最大特征根,即

其中A×W中比對最大值即為λmax,W仍為對應特征向量,則其對應的一致性指標可通過下式計算獲得:

同時,通過下式隨機性一致性比值進一步降低折算誤差:

其中R.I.表示隨機均化一致性指標,使用這一指標推斷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接受的條件為R.I.值低于0.1。
研究選取參與樣本調查企業共135家的問卷數據匯總信息,通過咨詢系統科學地利用相關資料及關注綠色供應鏈的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二論問卷調查,利用軟件對運作生命周期中各元素在產品生命周期第一階段的影響進行總結,通過一致性檢驗。其中樣本企業共178家,分布于長三角兩省一市地區,市指的是上海市,兩省中參與樣本調查企業的分別為江蘇中南部共8個:揚州,泰州,南通,南京,鎮江,無錫,常州,蘇州;上海市;浙江中北部7個:杭州、寧波、湖州、嘉興、舟山、紹興、臺州。研究結合了上述各地市商會與參與驗證樣本企業調研,并借助杭州、寧波、紹興、南京的經濟信息委員會整理調研相關數據。
2.2.1 構建ANP超矩陣
結合上述分析,獲得對應矩陣的計算過程如下:

根據W折算方法,可進一步折算得W=(0.42,0.076,0.155,0.049,0.289),λ=5.12。根據分析可知對應綠色供應鏈采購權重達到了0.42,而相應的包裝權重則為0.30,也即是證實了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階段包裝以及相應的采購是相對重要的。
2.2.2 超矩陣驗算
計算ANP結構的超矩陣、加權超矩陣和極限超矩陣。結合上述分析,構建上述各類因子權重矩陣,并以上述超矩陣和加權超矩陣實施基于SD軟件的收斂態,并以逐步提升加權超矩陣的冪一直到極限超矩陣穩定,表1為局部權重的對應列。產品生命周期、運作生命周期、企業運營績效、企業總體與流程友好分別對應四個主因子,上述各分指標則為對應的子因素指標。分別有4、3、2、2個。樣本企業背景本研究驗證的企業在選擇供應商的過程中需考察的指標有價格、質量、交貨期、企業業績、環境、技術和發展能力,在進行選擇過程中有12家供應商進入考察范圍,12個供應商的評價資料如下表,采用BP神經網絡的供應商評價決策優化模型可做如下處理,見表1所示。

表1 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選取因子超矩陣權重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選取的三大類,9各因子指標存在不同量綱的問題,為此需要進一步實施模型驗證的無量綱化,本研究主要使用每兩個指標分別量化,即轉化所有指標在[0,1]區間內,轉化主要沿著對于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正向與負向展開,即成本性指標則與最終戰略管理績效反向變動,而效益性質指標則與最終績效成正向變動。其中,針對效益性質指標則以下式轉化:

接著,以(10)式、(11)式對產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實施因子的無量綱化操作,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評估因子無量綱化結果
根據上述分析,將上述分析數據導入一個[0,1],結合上文敘述,選擇相應的成本型和效益型作為無量綱化后指標選取依據,并借助成本型、效益型公式(10-11),將W×R值作為判斷全局指標的數據,并進行基于該數據值的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執行評估,從而形成以下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網絡分層績效實證結果。結合分數分別為,0.85至1則為優秀,0.7~0.85則為良好,0.55~0.7為一般,而低于0.55則為相對較差。根據上述分析,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最終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樣本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總得分為0.8171,主要介乎于0.70~0.85間,即樣本企業的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總體相對良好。

表3 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的網絡分層績效評級
研究從資本回報率、資產周轉以及相應的利潤增長合格和凈資產收益率;產品合格、交貨準時性、客戶抱怨以及綠色認可;產品與數量和供給的柔性程度;資源利用、再循環、回收和環保效率等構件的四項主指標來看,綠色供應鏈在企業的戰略管理決策上從財務狀況、客戶服務以及業務程序與環保績效方面產生影響作用;而其中作為C1構成因子的總資產報酬以及 C6的準時交貨成為構成子因素中的最值點,可見總資產報酬與準時交貨方面的因素構成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績效的關鍵所在;并且每項子指標的第一構成因子均報告了其在主指標下相對最高的績效評價得分,同時應證了本研究選取指標的合理與驗證的有效性,最終證實戰略選擇的模型驗證良好結果;同時,各子因子間的績效得分差距較大,說明企業在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方面尚有可為空間,應從各子因子對應范圍加以改善,以推動企業獲得更高的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績效。
作為企業今后主要圍繞的生產環境及組織內部管理生態化,綠色供應鏈的戰略管理不僅僅是一個系統范疇,更具備互動動態性優勢;其不僅僅關乎企業自身產品與市場,更是關聯到政治、經濟以及環境與社會等方方面面。通過本研究的驗證可知,網絡層次分析法能夠結合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并具備針對各類因子的綠色供應鏈戰略管理績效。
[1]朱慶華,竇一杰.基于政府補貼分析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學學報,2011,(6).
[2]馬麗娟.綠色供應鏈風險分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2,(12).
[3]譚丹.現代農業支持體系下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戰略聯盟的構建[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4]Moses M,Seshadri S.Policy Mechanisms fo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J].HE Transactions,2000,(32)
[5]Banerjee S,Lin P.Vertical Research Joint Ventu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