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修文
(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學生無論是數學的學習興趣,還是學習主動性,都較淡薄;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對問題的敏感度,還是對問題的感悟度,都較浮淺。因此,作為數學老師,就需要在授課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對問題的敏感度和感悟度,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思想和學習能力。
設疑是思維的開端,發現問題是創造的基礎,提出問題是產生求知欲望和興趣的源泉。在高等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設疑來鼓勵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使學生在層層懸念中迫不及待地積極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內涵,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初等函數的連續性中,有兩個結論:(1)“一切基本初等函數在其定義域內都是連續的”;(2)“一切初等函數在其定義區間內都是連續的”,前者說在“定義域內”,后者說在“定義區間內”;設疑:(1)這兩者間有何區別?(2)為什么不能說成“一切初等函數在其定義域內都是連續的”?首先,一個函數的定義域不一定都能表示成區間的形式,如的定義域為數集{…,-3,-1,1,3,…},其次,說函數在區間內連續是指在區間內每一點都連續,而所有的基本初等函數的定義域,全部可以用區間表示,所以“一切基本初等函數在其定義域內都是連續的”實際上是說在其定義區間內連續;但是,初等函數的定義域就不一定都能表示成區間的形式,如上例,它是初等函數,但它的定義域只能用數集表示,而不能用區間表示,可見,如果說“一切初等函數在其定義域內都是連續的”就是錯誤的。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設疑,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由此,為今后的創新、發明提供基礎意識。
問題:將12 米的鐵絲,折成一個封閉的長方形,問長和寬是多少時,圍成的面積最大?為什么?
首先,引導學生將這樣一個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此時,關鍵是如何從問題中抽象出“量”,并搞清楚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變量,這些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依賴關系。此問題,共涉及四個量:鐵絲的總長(圍成長方形后,是其周長),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設長方形的長為x,面積為y(引進變量),由長方形的性質得,其寬為,由于,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y=x(6-x)=6x-x2,其中0<x<6。這就將其轉化為數學問題:當x 為何值時,函數y 最大?其方法有多種,此處,不再詳解。
在高等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概念懂了,公式也記住了,就是不會做題!關鍵就在于缺乏總結、提煉。
分析:當x→0 時,函數的特征為(1+無窮小)無窮大,滿足公式的特征,可以套公式,如何套呢?照三要素,第二點和第三點部不滿足,然后對照三要素將其衡等變換化為所以該極限等于e6。
分析:當x→∞時,函數的特征為“1∞”型,滿足公式的屬性,但要套公式,必須變形出三要素的形式,對照三要素將其化為

在高等數學學習中,這種舉一反三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學習能力,學習中就非常被動;只有善于總結,從中歸納提煉出問題的實質與特征,或使用要素和關鍵點,才能在數學海洋里游刃有余,輕松自如。要培養這種學習素質,就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積累,才能不斷地提高。
陸盈.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