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勇,江濤濤,蔡建飛
(常州大學 商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的需要。常州現代物流業在生產性服務業中占比達到25%左右,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一極。因此,現代物流業對常州經濟轉型升級具有戰略意義。
國外研究人員和政府管理部門十分重視對物流的研究與扶持,因此在物流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初期,學者們關注運輸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如J.Diaz[1]。然后逐步開始研究區域物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如D.J.Bowersox[2]等論述了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而O.Fisher[3]、W.Lemoine[4]研究了區域物流規劃。政府要規劃引導并利用相關政策支持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正如P.Pontrandolfo[5]所說,“物流相關政策是區域物流大力發展的基礎。”
國內學者主要關注區域物流概念界定、與區域經濟的關系、需求預測、發展對策這四個方面。
(1)關于區域物流概念,國內尚未有統一說法。區域物流是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環境中(張麗立,等[6]),將區域內外的各類物品從生產地向消費地流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物流活動(薛輝[7])。
(2)關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夏燕菊[8]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關聯,張鵬[9]提出區域物流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受區域經濟規模和發展程度的影響。
(3)關于區域物流需求預測,王曉原[10]采用聚類預測模型,姚智勝[11]采用小波包和支持向量機,隆惠君[12]基于灰色系統理論對常州物流需求量進行了預測。
(4)關于區域物流發展對策,林榮清[13]、李春海[14]等探討了區域物流發展規劃。海峰[15]等提出了區域物流系統規劃模式。孫淑生[16]從產業集聚視角論述了區域物流發展模式。
(1)優越的物流區位條件。常州地處自然資源豐富的蘇浙皖三省交界,寧杭高速公路、寧宜鐵路等經常州轄市溧陽而中轉蘇皖浙經濟往來,新長鐵路、揚溧高速、京杭大運河、常泰過江通道等貫通江蘇南北經濟腹地,可與蘇中、蘇北振興形成呼應和經濟互補優勢。
(2)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常州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國省干道、鐵路、機場、港口為主體的綜合交通體系。在公路運輸方面,常州已形成了“三縱四橫一環線”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網絡和“五縱八橫一環線”的國省干線公路網絡。在鐵路運輸方面,常州站作為全國56個特等站之一,以客運為主,兼顧貨運;奔牛與戚野堰站則以貨運為主。在水路運輸方面,常州港是以本地區物資運輸中轉為主,兼顧中轉長江中上游部分物資的多功能、現代化的港口。在航空運輸方面,常州機場按照“客貨并舉、國際國內兼顧”的原則,服務于常州乃至江蘇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常州在長三角區域的交通樞紐優勢。
(3)腹地經濟持續增長。2014年,常州市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平穩回升勢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1 276.9億元。腹地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是常州區域物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4)已有一批重點物流基地(企業)。自2006年省重點物流基地和企業的評審認定工作開展以來(至2014年),常州全市共有38家物流企業獲得省重點物流基地(企業)稱號。
(1)綜合交通網絡有待完善。常州市鐵路基礎依然薄弱,航道網等級偏低,公路網銜接有待完善,與物流園區、港口、機場、產業園區等重要物流節點尚未完全實現一級公路連接。
(2)行業管理機制有待優化。據調查,常州市把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種,由經信委交通與物流處單獨管理,并沒有發動其他部門予以配合,更沒有設立專門的政府機構管理物流,這種格局給常州市物流發展帶來不少困難。常州市物流協會只是交通協會的一個分會,其會員企業僅是交通系統的部分物流企業,覆蓋面小,難以起到行業協會應有的協調作用。
(3)物流信息化建設滯后。常州尚未形成一個集監管、安全和公共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4)物流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據調查,在物流企業中,普遍存在有較強物流操作能力的員工缺乏相應的物流專業理論基礎和現代物流理念的情況。目前,常州市在校的物流專業大、中專院校學生僅1 200余人,物流專業人才嚴重缺乏。
(1)物流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2009年,國務院發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8號),物流業被列為十大振興產業之一。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國辦發〔2011〕38號),業內稱之為“國九條”。同年,央視推出“聚集物流頑癥”系列節目。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國發〔2014〕42號),這又是一個指導物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些都表明物流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物流業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常州應抓住機遇,緊跟政策,推動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2)全球產業轉移和貿易格局調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日益發揮顯著作用。長三角是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隨著區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全球化的世界貿易格局逐步轉向以區域為主導的貿易格局,長三角資源和物流網絡將進一步整合,對常州區域物流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
(3)“營改增”試點減輕企業稅負。自2012年10月起,常州市開展“營改增”試點,涉及交通運輸企業2 300多家。從上海試行結果來看,“營改增”有效降低了總體稅負。因此,實施“營改增”試點,能夠有效改善常州交通運輸企業、特別是面廣量大的中小型交通運輸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促進常州物流業發展。
(1)地區經濟缺乏較強競爭力。上海、南京都市圈對常州的輻射不夠,交通、資源及政治文化區位優勢指數均呈一定弱勢,GDP排名下滑到省內第六,服務業比重偏低。
(2)產業發展面臨壓力。隨著傳統產業升級、現代服務業提速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等,定制化、精益化、供應鏈等高端物流需求增長快速。常州物流市場還不成熟,尚需培育及引導,物流尚難以有效促進產業升級。由于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貨物吞吐量對交通構成較大壓力。
(3)工業企業發展環境趨緊。一是工業企業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面臨較大困難。一方面原材料、人工全面上漲,從全市九大類原材料看,紡織原料、化工原料、建材、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上漲均超過10%;另一方面主要行業產品價格波動情況不一,非金屬礦物制品、有色金屬產品、光伏產品等價格明顯下跌。二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2011年下半年以來,受歐美債務危機、全球經濟下滑風險加大等影響,紡織、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風電裝備等企業訂單急劇下降,隨之也影響到上游配套企業。
(4)物流信息統計不全。由于現代物流業跨部門、跨行業,從國家到省、市一直沒有完整的統計口徑,所以無法進行全面有效的統計。近些年,常州市也曾進行過全市現代物流業基本情況調查,但僅是面上的典型抽查,尚不能全面反映全社會物流業狀況,不能滿足需要。
以上分析可概括為表1。
基于上述SWOT分析,提出常州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為目的,服務和支撐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堅持社會化、專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發展方向,營造良好的物流政策和基礎設施環境。

表1 常州市現代物流業發展態勢的SWOT分析
(1)完善物流業管理體制。常州市發改委承擔物流業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制定之職,同時又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牽頭部門,應盡快成立分管領導掛帥、市發改委牽頭的全市現代物流業領導小組或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同時,著手組建常州市物流行業協會,搭建政企學交流平臺,協助政府開展課題研究,當好參謀助手,逐步樹立行業協會的地位并發揮其作用。
(2)優化物流發展政策環境。常州市應加快出臺促進物流業發展的財政、稅收、土地和監管等方面政策,扶持一批重點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創立物流品牌,支持重點物流項目建設、物流人才培養、物流產學研合作等。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到常州設立分支機構,鼓勵、支持跨國公司在常州設立采購中心。
(3)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兩業聯動。政府引導推動制造企業實施主輔分離,優化制造企業內部物流,實現入廠物流與出廠物流業務外包。發揮兩業聯動示范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
(4)推進物流集聚化發展。常州市可以圍繞常州高新區、武進高新區、一核八園、專業市場等產業集聚區和交通樞紐節點,積極推進物流園區建設,完善貨運站、多式聯運、配送中心等,引導物流企業集聚到物流園區。
(5)培育專業特色物流。依托醫藥、農產品、燈具、化工等特色產業,形成江蘇亞邦醫藥物流中心、江蘇凌家塘農產品物流中心、鄒區燈具市場物流中心、江蘇塑化國際城等一批專業物流園區。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企業,推動其在特色領域做大做強做專業,尤其是城市配送物流、農副產品冷鏈物流、郵政快遞物流、農村物流等特色企業,對于優化城鄉生活環境與品質都會起到重要作用。
(6)創新物流運作模式。物流業要轉變發展方式,在運作模式上進行創新,推廣應用VMI、JIT模式,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精細化的供應鏈物流服務,推廣城市共同配送、快遞配送、連鎖配送等新型物流組織方式,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
(7)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政府與企業需共同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政府要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并努力推廣,物流企業要加強自身物流信息化建設。
(8)培養和儲備物流人才。發展物流業,人才是關鍵。一是通過行業協會加強物流人才需求調查和預測,結合實際情況構建常州物流人才儲備庫和加快物流新型智庫建設。二是利用常州市高校和常州科教城資源,支持物流相關產學研基地培育,加快常州大學、常州工學院等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發展。三是建立常州市高校和重點物流企業培訓實習聯盟,積極培養專業技能型、高素質物流人才。
[1]Jara Diaz.The Effect of Using Aggregated Output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Cargo Handling Operations[J].Physica-Verlag HD,2000,(2):97-109.
[2]Donald J Bowersox,etc.21st Century Logistics:Making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 Reality[R].Oak Brook,IL: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
[3]Olive Fisher.The Planning of Regional Logistics[J].Journal of Melbourne University,2002,30(2):102-122.
[4]W Lemoine,Lars Dagnns.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 of a Network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g,2003,33(3):35-69.
[5]P Pontrandolfo,O G Okogbaa.Global manufacturing:A Review and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in a Global Corp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9,37(1):5-20.
[6]張麗立,海峰.怎樣認識區域物流[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2):31-50.
[7]薛輝,歐國立.基于譜系分析的產業集群與區域物流系統協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2008,(7):1-3,6.
[8]夏燕菊,李薇輝.區域物流對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分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9]張鵬,李全喜.區域物流發展水平測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10]王曉原,張敬磊.區域物流需求分析集對聚類預測模型研究[J].軟科學,2004,18(5):11-13.
[11]姚智勝,邵春福,熊志華.基于小波包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的短時交通流組合預測方法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7,15(1):119-123.
[12]隆惠君,卓巖,江濤濤,等.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常州市物流需求預測[J].物流科技,2008,(6):51-54.
[13]林榮清.區域物流發展規劃研究[J].物流科技,2004,(9):7-10.
[14]李春海,繆立新.區域物流系統及物流園規劃方法體系[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98-401.
[15]海峰,張麗立,孫淑生.區域現代物流模式探討[J].經濟管理,2005,(20):44-50.
[16]孫淑生,李亞.基于產業聚集的區域物流發展模式[J].物流科技,2008,(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