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才
(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1131)
相較于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我國物流效率整體還處于較低水平。物流效率低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如抬高農產品價格、誘發食品安全問題等。所以對物流業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學術界對物流效率的實證研究也有一些,但是研究方法、結論不盡相同。汪旭暉、文靜怡(2015)利用SFA方法,基于2003-2011年中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研究了我國物流效率及其區域差異,得到結論:我國中部物流效率較東部要高,西部最低[1]。崔振洪、王家旭、華振(2014)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標分析法,研究了影響農產品物流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農民自身的物流能力是影響農產品物流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參與物流的人數,也對農產品物流效率有著重要影響。同時,物流基礎設施投入以及居民食品消費支出水平也是影響農產品物流效率的關鍵因素[2]。徐良培、李淑華(2013)利用SFA方法,基于2000-2011年省際面板數據研究發現,我國物流效率受到效率變化和技術變化的綜合影響,全國各地區農產品物流效率存在顯著差異[3]。張磊、王娜、譚向勇(2011)認為農產品流通效率可以用以下指標來衡量:交易費用、市場整合度、技術效率、流通時間、流通差價、市場集中度、消費者滿意度[4]。楊寶宏(2009)的研究結論是:物流損耗、物流速度、物流成本和農產品質量是影響物流業產值的關鍵指標[5]。
縱觀上述文獻,已有研究主要使用DEA、SFA等實證方法研究物流業的影響因素,而使用Logistic建模方法研究的文獻很少。合肥市具有大力發展物流業的良好環境,但還沒有學者對合肥市的物流業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影響合肥市物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將有助于其物流效率的提高,促進物流業的快速發展。
首先,政府通過對物流基礎設施直接投資,同時通過優化制度和機制設計,促使物流業不斷發展。可以說,物流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度。由此,筆者提出假設1。
H1: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對數與物流業產值正相關。
其次,傳統基礎設施對物流業產值有著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①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目前,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包括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全方位的交通運輸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使物流各個環節的運作得以順利進行。②倉儲設施。有一些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嘗試一些新的服務方式和經營形態,倉儲作為物流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花費較高的費用,所以控制倉儲成本、減少流通環節、提高物流效率也是很有意義的。③計算機及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相關設備的普及,尤其其在物流系統上的應用,可以降低物流各個環節的費用,節約物流成本。
除上述三種傳統的物流資源以外,信息化水平對物流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促進物流基礎設施的改善。②促進物流技術的進步。③促進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主要是從物流基礎設施方面的相關指標進行測量。為此,筆者提出假設2。
H2:物流業基礎設施、等級公路里程、信息化水平、民用汽車數量與物流業產值正相關。
再次,物流人才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根本,為此,筆者提出第3個假設。
H3:物流業從業人員越多,物流業產值增加的可能性越大。
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基礎上,出于檢驗本文提出的3大假設的目的,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來分析影響物流業產值的影響因素。以2005-2014年合肥市的數據為分析對象,研究用到的指標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物流年鑒》。本文建立的模型如下:

其中,因變量p表示物流業產值增加的概率,即為在給定系列自變量的值時,物流業產值增加的概率;β0為截距;β1,…,β6為斜率。其余變量含義見表1。

表1 模型中自變量的選取
對于自變量的選取,依據已有的研究文獻并參考《2013年物流行業風險分析報告》,本文認為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物流業基礎設施、等級公路建設、民用汽車擁有量、物流從業人員等指標,能夠體現該地區對各種利益主體的投資吸引力,對物流業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同時,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越高,意味著市場所起到的作用越大、宏觀環境越開放,將會有利于物流企業的公平競爭,促進物流業的跨越式發展,進而提高物流效率。因此,將以上相關指標作為衡量合肥市物流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指標具體數據見表2。
Logistic回歸利用SPSS統計軟件完成。Logistic回歸模型預測能力通過最大似然估計表格來評價,它包括回歸系數估計的標準差、回歸系數、回歸系數估計的Wald統計量和回歸系數估計的顯著性水平。正回歸系數值表示自變量每增加一個單位值時因變量會相應增加。相反,當回歸系數為負值時,說明自變量增加一個單位值時因變量會相應減少。Wald統計量表示在模型中每個自變量相對權重,用來評價每個自變量對事件預測的貢獻力。

表2 合肥市物流業影響因素指標
評價變量以及模型配準樣本數據程度的有效性時,一般使用皮爾遜卡方、Hosmer-Lemeshow指標進行擬合優度檢驗。本文屬于包含連續自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指標進行擬合優度檢驗,當HL指標統計顯著則表明模型擬合不好,反之,當HL指標統計不顯著,則表明模型擬合好。
表3列示了單變量檢驗結果。Mile的Sig.值大于0.05,沒有統計學意義。但單變量沒有考慮其他逆因素的影響,緩和因素的影響也沒有考慮到,檢驗結果存在一定問題。因而進行解釋變量的自相關性檢驗,見表4。

表3 全部樣本的單變量檢驗

表4 解釋變量的自相關性檢驗結果
在進行Logistic回歸之前,首先檢驗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表4反映了各變量之間的關系,物流業基礎設施與民用汽車擁有量存在顯著負相關性,其相關系數達40%以上,與物流業從業人員顯著負相關,其相關系數達到45%以上。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對數和等級公路里程關系密切,相關系數達40%以上。信息化水平與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對數相關聯,相關系數-0.249。但由于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60%以下,變量同時出現在一個模型中進行回歸,不會出現很強的共線性問題。因而所有的自變量都可以納入到Logistic回歸模型中。

表5 向前步進法下Logistic回歸模型的結果
從Logistic模型處理結果(見表5)可以看出,在0.01顯著性水平上,如果民用汽車擁有量增加,則物流價值提高的可能性增加,驗證了假設2。信息化水平越高,物流價值增加的可能性越低,推翻了假設2;物流業基礎設施與物流業產值相關系數為0.036,即物流業基礎設施越完善,意味著物流業產值增加的可能性越大,驗證了假設2;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對數在0.01水平上與物流業產值顯著相關,即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越低,物流業產值增加的概率降低,驗證了假設1;物流業從業人員在0.01水平上與物流業產值正相關。物流業從業人員越多,物流業產值越有可能增加,驗證了假設3。
總的來說,研究結論為:①民用汽車擁有量、物流業基礎設施、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物流業從業人員與物流業產值顯著正相關。②信息化水平與物流業產值正相關。城市內與城市間的主要交通設施等級公路里程與物流業產值不具有顯著相關性。
研究結果表明:物流業產值的變化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文通過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很好地揭示了影響合肥市物流業發展的驅動因素。總的來說,研究結論為:①民用汽車擁有量、物流業基礎設施、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物流從業人員與物流業產值顯著正相關。②信息化水平與物流業產值正相關。城市內與城市間的主要交通設施等級公路里程與物流業產值不具有顯著相關性。將上述得出的關聯度大小進行排序,影響因素對應的強度排序如下:民用汽車擁有量>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物流業基礎設施>信息化水平>物流業從業人員>城市內與城市間的主要交通設施等級公路里程。但是本文在自變量的選取方面只選取了6個指標,因變量只有1個,不能很全面地反映合肥市物流業的產值情況,因此,進一步選取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標應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本文只是利用logistic回歸模型的原理探討變化的可能驅動因素,其理論和實踐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依據本文的研究結論,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快合肥市物流業的發展。
研究結果表明: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與合肥市物流業發展呈顯著正相關。提高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通過科技改變物流業低端、散亂現狀,增加物流企業服務附加值是發展合肥市物流產業的重要途徑。不少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偏低、功能單一、管理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在利用信息技術追蹤貨物、庫存管理電子化、供應鏈過程信息技術支撐等方面相對落后,亟需大力加強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設。
目前物流人才相對缺乏,高素質綜合型物流人才尤為明顯,這已成為阻礙物流業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相融合等手段,加強高端物流人才的培養。政府部門應對物流專業人員設置相應的等級考試制度,不同等級的人才給予不同的薪資鼓勵以激發其動力。同時構建物流專業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吸引海內外高層次物流人才。加快搭建高校和企業互動對接平臺,支持合肥高校擴大物流專業招生規模,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物流專業。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支持建立多層次的物流綜合培訓體系、實驗基地和人才孵化基地,積極把合肥打造成為區域性物流人才教育培訓基地。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發展,在960萬km2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物流企業的創新與創業是推動合肥市物流業發展的新引擎。積極支持企業創新業務流程和商業模式,推動大中型企業的物流資源和業務整合,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對現代物流業務流程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知識產權認定和保護。支持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加強對物流關鍵技術和設備的研制。完善物流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認定標準,制定和推廣物流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等方面的基礎性、通用性標準,安全衛生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強制性標準,各種物流作業和服務方面的專業標準,實現與國際物流標準的接軌。
[1]汪旭暉,文靜怡.我國農產品物流效率及其區域差異—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SFA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5,37(2):26-32.
[2]崔振洪,王家旭,華振.我國農產品物流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物流技術,2014,33(5):114-116.
[3]徐良培,李淑華.農產品物流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國2000-2011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3,108(6):71-79.
[4]張磊,王娜,譚向勇.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概念界定及指標評價設計[J].華東經濟管理,2014,33(5):114-116.
[5]楊寶宏,郭紅蓮,魏國辰.提高生鮮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探討—深圳“布吉模式”的啟示[J].物流技術,2009,28(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