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
(上海海關學院 海關管理系,上海 201204)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本科物流專業布點數據,2013年全國有393個本科院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比2008年(238個)增長65%。可見,我國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自2008年以后規模快速擴張,這是物流業快速發展對物流人才需求旺盛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之勢。但是,在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大開渠道的同時,有關統計數據令人不安:2013年全國最難就業20大專業中包括物流管理專業,上海2013年本科預警15個專業中包括物流管理專業,2014年最難就業的八大行業中物流行業赫然在列。這種就業難、難就業的現象反映出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同質化嚴重,人才培養缺少特色的問題。對于上海海關學院這樣一所行業辦學的新建本科院校來說,如何依靠行業資源,發揮行業高校的優勢,明晰專業辦學定位,獨辟蹊徑,探尋有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上海海關學院是一所行業辦學高校,直屬于海關總署,其前身是“上海海關高等專科學校”,2007年升本更名為“上海海關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同年,學院設置了物流管理、法學、稅務三個本科專業,面向社會招生,人才培養的定位是服務于我國海關事業的發展,為海關輸送國際物流與海關監控、海關法、海關稅收方面的專業人才。
學院在升本以前先后開設海關管理、物流管理(國際物流和海關監控方向)、國際物流與報關等專科專業,圍繞國際物流、海關監控與貿易安全等方向開展學科專業建設。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即是在物流管理(國際物流和海關監控方向)和國際物流與報關這兩個專科專業的基礎上設立的。升本初期,物流管理專業主要面向海關培養人才。隨著2010年學院專業調整,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面向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原來面向海關轉變為面向社會。
特色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各專業能夠健康發展的定海神針。上海海關學院深諳此理,在2007年物流管理專業成立之時,就將專業特色定位為“國際物流與海關監控”,體現了鮮明的行業特色和人才服務面向,這種清晰明確的定位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有著明確的指導意義。但是,自2010年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發生重大改變之后,圍繞專業特色重新定位問題引發了各種爭議,有“國際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保稅物流(Bonded Logistics)”、“口岸物流(Port Logistics)”多種提法。其中,“國際物流”是國內很多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特色方向,學院如果也選擇此,則很難與其他高校在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上形成錯位發展。與之相反的是,由于保稅物流與口岸物流本身的特殊性所在,鮮有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以“保稅物流”或“口岸物流”作為其專業特色定位。
“保稅物流”是指保稅狀態下貨物在保稅監管區域、場所或網點間的流通,包括保稅貨物在供應銷售鏈上的采購、存儲、簡單加工、增值服務、檢測、維護、配送、分撥、分銷、運輸、流轉、調撥等。它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后出口監管倉、進口倉及后來的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特殊監管場所的設立而出現的一種物流形式,不包含一般企業生產物流、加工貿易企業生產鏈上的物流和傳統的口岸通關物流。
“口岸物流”是指利用口岸貨物集散的優勢,以先進的物流服務基礎設施、設備為依托,以進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為支撐,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優化物流資源整合為目標,強化口岸周邊物流輻射功能的綜合物流形態。狹義上的口岸是指經主權國家批準,供人員、貨物、交通工具出入境,并對其實施檢查檢驗的機場、港口、車站、邊境通道等特定場所。從廣義來看,口岸不局限于機場、港口、車站、邊境通道,其它設在非港口的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物流中心、公用型保稅倉庫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以及無水港等都具有明顯口岸功能,也應納入口岸管理范疇。因此,從廣義的口岸定義來看,口岸物流可以包含保稅物流,只不過一般的口岸物流不具有保稅的政策,只有在具有口岸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存儲或在區間流轉的物流才具有保稅功能。
隨著十八大以來我國外向型經濟建設步伐的提速,口岸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門戶,在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部署,給中西部和廣大內陸地區的口岸開放與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口岸的快速發展必將會對口岸物流人才產生大量需求。而無論是從狹義還是廣義范疇的口岸來說,海關總署都是口岸貿易往來的重要管理機構之一,有口岸的地方必然有海關。因此,對于上海海關學院這樣一所緊密依托海關背景辦學的高校來說,物流管理專業的特色定位可以明確為“口岸物流”。這個定位既可以避免與其他高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養上的同質化,又可以很好地利用行業資源優勢促進人才培養,同時也能滿足未來口岸大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口岸是實現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對接的關節點,從物流的角度講,又是連接國內外物流的節點,是海陸空運輸的樞紐。同時,口岸是一個龐大的服務系統,由倉儲運輸、檢驗檢疫、金融保險等子系統組成,這一系統是跨國境進出口的物流、資金流、人流、信息流渠道暢通的保證。近年來,隨著口岸概念內涵的不斷豐富,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無水港/內陸港等概念的興起,這些具有口岸功能的作業區也都屬于廣義范疇的口岸。因此,結合學院的行業背景和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特色定位,口岸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可以確定為: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需要,本專業著力培養具有管理學、經濟學的基礎知識,掌握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理論與方法,熟悉口岸物流運作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業務,能熟練運用相關專業知識和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復合型、涉外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學生畢業后能在口岸、物流園區、物流企業、經貿企業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物流與供應鏈業務經營與管理工作。
對于高校而言,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要面向社會需求,滿足未來行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口岸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要基于對口岸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的基本要求。本節將首先分析口岸物流人才的知識需求,然后從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和師資培養三個方面探討口岸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基本方案。
按照我國的口岸管理機構設置,各級政府的口岸辦公室主要負責口岸的規劃建設、對口岸各部門單位的協調等工作。在口岸內部還聚集了各類企事業單位,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從事外貿進出口業務、物流服務和生產制造的企業,一類是對進出口貨物、進出境人員和運載工具進行監督管理、檢驗檢疫的行政執法機構,還有一類是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單位和稅務等部門,如圖1所示。其中,物流企業是實現物流功能的具體經營實體,如物流園區、物流中心、港口、車站等經營實體,以及運輸企業、倉儲企業、貨代企業、船代企業等,他們通過對進出口貨物的集疏運、倉儲、配送、流通加工、通關作業等實現口岸物流活動。

圖1 口岸內部企事業單位關系示意圖
隨著我國全面構建對外開放經濟新體制戰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穩步實施,一些物流企業已經從單一的物流服務功能體向綜合性服務體轉型,口岸物流企業人員的知識結構亟需升級和綜合發展。除了必須熟練掌握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善于運用專業理論解決實踐問題以外,還需要掌握有關物流法律法規、跨境電子商務、電子口岸管理、“三互”大通關、物聯網技術、物流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夠適應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口岸開放發展對專業性、技術性的口岸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從國內外高校的物流教育情況來看,各個院校設置物流專業時均考慮了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各自特色,發揮自身優勢,形成了比較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有關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對外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有明確的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意見,這也是教育部和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規范專業教學方面的基本成效。毫無疑問,這些課程可以作為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參考,但是不建議完全搬抄,而應該結合自身的專業定位進行課程設置上的調整。
上海海關學院是一所以海關、稅務、外貿專業為特色,具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等學科的行業型財經類院校。遵照學院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應用型、復合型、涉外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結合學院的專業結構和物流管理專業“口岸物流”的特色定位,建議在設置專業課程時,除了設置一些常規性、基礎性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之外,還可以開設《物流經濟地理》、《物流法規》、《物聯網技術》、《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口岸管理概論》、《口岸運營實務》、《電子口岸管理》等課程。
其中,《物流經濟地理》從國際經濟與貿易大環境出發,從產業和區域兩個角度分析各種物流的地域布局及其地理因素的空間聯系,它是現代物流學和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結合。《物流法規》主要涉及物流業的政策法規、物流企業行業管理法規、各類物流活動的相關法律法規等,希望學生能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國際、國內的有關物流法規,避免物流活動中的糾紛爭執,并善于運用法律法規引導企業發展,保障企業權益,以及避免違反法規的行為。隨著外向型經濟新體制的逐步建立,依法治理企業、管理口岸物流的重要性日益顯現,《物流法規》理應成為口岸物流方向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課程。在互聯網、物聯網的時代,信息技術給物流業帶來了重大革命,《物聯網技術》課程就是讓學生掌握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了解物聯網的實際應用,并能嘗試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物流活動的某些領域,提高物流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近年來,電子商務、移動商務、跨境電子商務的急速發展對傳統的商務活動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也給物流業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和變革。《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主要講解電子商務、移動商務與物流的互動發展、快遞業發展與管理、跨境電商物流、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物流系統設計等內容。《口岸管理概論》、《口岸運營實務》、《電子口岸管理》三門課程都是緊緊圍繞口岸運營管理從不同角度切入,《口岸管理概論》主要是對國內外口岸的發展演變、口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口岸管理體系等方面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口岸管理有最基本的綜括性了解;《口岸運營實務》主要介紹不同類型的口岸,如空運、陸運、海運、河運等口岸的運行管理;《電子口岸管理》以口岸物流進出口報關報檢流程為線索,讓學生掌握海、空運輸的一般進出口貨物和保稅進出口貨物的艙單電子申報操作,電子口岸的跨部委合作,加工貿易企業電子賬冊和無紙化手冊的備案與核銷等。這些課程的設置既契合了口岸物流方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也符合學院對“應用型、復合型、涉外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對于以上課程設置,有的已有教材出版,有的還沒有或者不適合本科學歷教育,因此,還需要圍繞專業特色定位和課程設置組織相關教材編寫,最好能夠形成系列教材,保持專業人才培養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又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內容的重疊。
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是應用性、實踐性,實踐教學是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通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是由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部分構成。近年來,隨著對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創新科研項目實踐、創業實踐等也成為實踐教學體系的一部分。
口岸物流管理的實踐教學可以由實驗、實務實訓、現場教學、在崗實習和創新創業實踐五大部分組成。實驗教學是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的注意、觀察和思考能力,并努力通過實驗來說明或驗證已有問題存在的真實性和可能性,分析如何通過參數的調整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如啤酒游戲、物流系統規劃等。實務實訓類項目主要是通過一些模擬的實際操作,讓學生熟悉口岸物流的運作流程、運營管理和有關操作,如報關、報檢作業等。由于學校實驗室的局限性,可以通過在口岸、物流作業區、企業生產現場等地的現場教學讓學生獲得對口岸物流活動、生產物流活動的直觀認識。在崗實習通常安排在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環節進行,其中專業實習主要安排在對口的實習基地,如某空運口岸、海運口岸和具有口岸功能的綜合保稅區等,通過長期穩定的協議關系對學生的專業實習內容進行系統性設計;畢業實習要結合畢業論文的選題進行安排,通常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意愿靈活選擇,學校也可以推薦合適人選到實習基地企業,或者實習基地企業從專業實習優秀的學生中進行遴選。創新創業實踐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項目研究能力、自主創業能力等,可以通過物流競賽、第二課堂活動(如成立物流協會,物流師等各類培訓、考證考級等)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
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隨著國家新戰略下口岸物流的蓬勃發展,《落實“三互”推進大通關建設改革方案》的逐步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建立,教師也面臨著知識更新換代和補充新信息的需求。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可以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即鼓勵專業教師通過學歷深造、赴國內外高校訪學的方式夯實理論知識,通過去企業掛職鍛煉、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加強實踐學習,努力打造一支精干的“雙師型”(包括有專業技術職務、有專業資格證書、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教師隊伍。同時,還可以通過引進、調動、招錄等方式聘用新教師,壯大師資力量,或者通過外聘教授、行業兼職教師的形式加強師資外援建設,實現師資隊伍的柔性管理。
特色人才的培養是高等學校的使命所在,也是促進各類專業健康長久發展的根本。對于上海海關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而言,選擇口岸物流作為專業特色定位,符合了國家新戰略發展需要,也充分結合了學院的行業背景、行業資源優勢。本文對口岸物流人才培養基本方案的思考僅僅是初步的設想,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還需要經過多方調研認證,以確保方案的科學合理,保證人才的培養效果,更好地滿足口岸物流發展的需求,并逐漸形成學院在物流管理特色人才培養方面的核心競爭力。
[1]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校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建設及學科戰略發展調研報告[R].2013.
[2]郁竹君.基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邊境口岸物流體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6.
[3]徐玲玲.國際物流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實施與保障[J].物流技術,2013,(4):273-275.
[4]瞿群臻,馬杰.物流人才供求分析及對策研究—以上海“十二五”時期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1,(12):74-79.
[5]孫浩,廖日卿.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建設方案探究—以上海海關學院為例[J].物流科技,2010,(8):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