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輝(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淺析瑞鶴圖中繪畫技巧、影響及其在現當代國畫中的應用
蔣亞輝
(河南大學 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摘要:宋徽宗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作為當代繪畫愛好者更是應該將這些類似《瑞鶴圖》、《芙蓉錦雞圖》等在古代繪畫史上有著顯著成就的古畫中所體現出的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法加以傳承和創新融入自己的畫作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得前人探索出的繪畫之路可以后繼有人,本文針對瑞鶴圖中繪畫技巧、影響及其在現當代國畫中的應用展開幾點論述。
關鍵詞:瑞鶴圖;宋徽宗;國畫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98-01
作者簡介:蔣亞輝,男(1989—),河南大學2014級水彩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水彩。
(一)瑞鶴圖簡介。此畫為趙佶(1082-1135),也就是宋徽宗所作的一幅“御筆畫”。徽宗雖然在政治上昏庸無道,但是在藝術方面可以說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書畫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個皇帝。這一幅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鶴圖》是趙佶書畫珍品中難得的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此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38.5厘米。其構圖和技法俱皆精到,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
(二)瑞鶴圖創作的時代背景。《瑞鶴圖》令世人為之嘆服的原因和畫家本人獨特的出身與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宗曾在這幅畫的提拔中講到,公元1112年,大宋政和二年,宋朝的汴梁城中“忽有祥云拂來,低映端門,眾皆昂而視之,倏有群鶴,飛鳴于空中,仍有二鶴,對止于雞尾之端(宮殿上檐),余皆翱翔,如應節奏”,后“經時不散迤儷歸,飛西北隅散”。這種祥瑞的景象,對于這個長年的內憂外患,瀕臨破碎的王朝而言就是一種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征兆。這位天之驕子,用他最擅長的手法,在畫中定格這美好的時刻,希望給自己的國家和子民可以帶來真正的祥瑞。畫中的二十只姿態迥異的鶴,極盡趙佶之工筆。看似只是一幅趙佶尋常的花鳥畫作,但細細品味會發現整幅畫好似已經完全脫離了鶴和周圍的景色,這些都好似點綴一般。畫家真的想去表達的,是自己的國家在面臨最屈辱威脅時的自己的氣節,莊嚴卻不乏些許緊張的氛圍,與身為皇族的無奈和凄涼。文明,這個時候卻不敵胡人。 慶幸的是在繪畫的歷史長河中他所有過的成就以及所作的貢獻,無論再過多久,都不會被埋沒,都會被后世學習,銘記。
(一)“宣和體”在《瑞鶴圖》中的體現。《瑞鶴圖》這幅曠世奇作更加突出的表現了宋徽宗對于繪畫方面所遵循的真實性,嚴謹性以及含蓄性這些“宣和體”和畫院畫派的繪畫特征。畫中色彩的運用典雅濃麗,白鶴的動作與姿態以工筆的繪畫手法深入刻畫得栩栩如生,動飛之勢和曼妙體態都被巧妙地綜合進畫面中,每一筆線條雖細但是力道運用恰到好處,使得形象瞬間變得輕盈鮮活。這些“宣和體”的突出特征都在這一幅畫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瘦金體”在《瑞鶴圖》中的作用。宋徽宗自創的瘦金體健筆開張,挺勁爽利,在書法中別具一格,在《瑞鶴圖》的畫后就有趙佶的一段瘦金體詩題并記:“清曉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來儀;飄飄元是三山侶,兩兩還呈千歲姿。似擬碧鸞棲寶閣,豈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吠當丹關,故使憧憧庶俗知。御制御畫并書。”簽押“天下一人”。趙佶所繪。秀麗的字體與富麗的畫面相映成趣,可見其藝術造詣可見一斑。
(一)《瑞鶴圖》所用繪畫技巧對于后世的影響。“瘦金體”對于后世的影響:
現代美術字體中的“仿宋體”就是模仿“瘦金體”的神韻而創作出來的。其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的特點是中國書法藝術上一種巨頭深遠歷史意義的創新,豐富了中國的書法個性化風格。其所創的“瘦金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當我看到《千字文》、《夏日詩帖》等字帖的時候,就被它獨有的魅力所折服,我也相信隨著人們對這個字體的認識加深,“瘦金體”總會在書壇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繪畫也好,書法也罷,只要有值得去學習的地方,就應該先撇開個人的偏見,而是認真享受和體會每一幅經典之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書畫學習愛好者的正確態度。
(二)《瑞鶴圖》在當代繪畫中的應用。在畫展中看到的與宋徽宗的《瑞鶴圖》同名的畫作是當代作家韓學中先生的一幅工筆人物淡彩的作品。就如同當時第一次看到徽宗的《瑞鶴圖》一樣,看到這幅畫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驚艷,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這一幅作品上。畫中女子就如同白鶴一樣飄逸,體態輕盈的好似要飛起來一般,身后古畫《瑞鶴圖》中仙鶴的色調與女子衣服色調一致,相得益彰。女子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情也與仙鶴那種飄逸于天上人間的模樣相互呼應,雖然中間隔了近1000年,可是卻可以巧妙的將現代女子融入古代的意境,絲毫不唐突,讓人看到整幅畫面的時候只覺得渾然天成,若不是之前在課堂上認識了解徽宗的《瑞鶴圖》在先。我會覺得這是畫家所創作的一種與主題人物相呼應的虛幻的場景。總體來說,《瑞鶴圖》無論是從繪畫技巧,構圖及創作的用意進行探究,還是從畫家本人對于此畫所寄托的一種美好夙愿加以淺析,此畫都可以全權代表宋徽宗在那種充滿悲劇氛圍的時代背景下不同于眾人的心志、氣節,可以說是一幅令人驚艷、嘆為觀止的絕世佳作。而畫者徽宗更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書畫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個皇帝,無論是自身在前人影響下有借鑒有創新的“瘦金體”,還是別具一格,自成一家的“宣和體”畫風,都對于后世的繪畫與書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其對于畫院的推廣、重視,并加以注入“文人畫”的氣質,使得北宋書法、宮廷畫在此時發展到極致。徽宗每一幅作品都是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作為當代繪畫愛好者更是應該將這些類似《瑞鶴圖》、《芙蓉錦雞圖》等在古代繪畫史上有著顯著成就的古畫中所體現出的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法加以傳承和創新融入自己的畫作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得前人探索出的繪畫之路可以后繼有人,我相信終將會有將古畫精髓及現代繪畫創新思路、技法完美結合的集大成者,為我國的中國畫開創一個全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張長虹.中國古代美術史綱.1.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01出版.78-91
[2]張其鳳.宋徽宗與文人畫.1.北京.美術學博士論叢.2008年12月01出版.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