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孟云(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河口縣越南籍務工人員現狀調研報告
賈孟云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河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讓越來越多的越籍人員來此地經商或務工,在為當地經濟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如何科學、規范、適當的處理這一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越籍工人;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D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53-02
作者簡介:賈孟云(1990—)女,山西臨汾人,嫌我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專門史2013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社會史。
河口縣在云南省南部,紅河州東南端,與越南老街山水相連,國境線長達193公里。它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通過鐵路、公路、水路連接著昆明越南乃至東南亞。從1950年1月1日河口縣成立人民政府之時,河口就一直是經歷戰爭最長最直接的地區。20世紀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對越自衛反擊戰和持續十年之久的軍事對峙時期。因為沿邊發展和建設受國際形勢變化制約,建縣57年,前40余年時間幾乎是在國際局勢動蕩嚴酷的情況下走過來的。1991年11月7日,中越關系實現正常化,1992 年6月9日,河口為沿邊開放縣,河口縣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才得以在和平的環境中開始經濟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東盟“橋頭堡”建設的不斷深入,云南河口作為連接中越兩國的一類對外開放口岸,跨境務工人員逐漸增多。據了解,每年經由云南河口口岸跨境務工人員約在7000余人。僅在中國河口、越南老街兩口岸城市從事跨境務工人員大約有3000人左右,主要從事的行業有邊境貿易,外語翻譯,以及旅游、餐飲等服務等行業。
越南籍工人的到來,對河口的經濟發展來說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如何管理好、維護好社會治安等一系列問題還需要深入的探索和解決。
調查研究對象為河口縣越南籍務工人員,包括餐飲、超市服務員、邊民互市和個體經商戶等。調研方式有問卷及訪談形式,問卷主要是當事人本身自己的回答,訪談包括問及當事人與相關人員(雇主,政府部門領導等)。
來河口務工的越南籍人群絕大部分來自中越邊境的老街省,而且以女性為主,年齡在16——40歲之間,也有一些越南的少數民族,如沙族。20世紀以前河口基本沒有越南務工人員,越南人只是過來賣一些水果蔬菜,20世紀后越南籍務工人員才慢慢增多,他們因為在越南的工資低,而中國的工資高并且距離近,選擇來河口掙錢,出入境方式為正規通關過來的,但是長久居住的沒有辦理相關合法手續。
越籍務工人群大部分是每天往返,有小部分人租住本地人房子住在中國,但手續基本不全,而且派出所去登記他們就回去,過了這一陣再回來住,所以沒有確切的數據。
(一)訪談對象:河口越南街肥姐餐館謝大姐,漢族(河口本地人),1969年出生,在餐館做配菜師。
訪談回答:“在河口的越籍務工人員比較多,多數為女性,從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餐飲業、服務業,如餐館、超市服務員,工資基本在1200~1300元左右,其中有少部分從事翻譯方面的工作,相對于一般的服務員工資要高一些,每月2000元左右。男的基本都在家里帶孩子,較少部分越南籍男性員工到河口從事較苦較累的環衛工作,比如說清潔工。這些越籍工人大多數都是合法渠道進入中國,持有通行證進出口岸,少數的一些是非法渠道的,比如說是坐船過來。我對越南女性的評價是:第一比較勤勞;第二能吃苦;第三比較孝順,對家人很好,把大部分工資給家里補貼家用。第四所接觸的越南籍人員學習中文較快。但是越南人不太講信用,缺少知恩圖報的心,比如越南籍女性與中國男性在一起一段時間,一旦經濟條件變差,就會跑回越南。我個人覺得越南人來本地務工雙方各有利弊,總體來說是覺得對于越南邊民是有利的,比如提供就業機會,在越南境內的山茅野菜可以在河口境內銷售,若無此市場,這些野菜無法給越南人民帶來現實的經濟價值,我所工作餐館的野菜就是在越南小販處購買的。我覺得越南人來中國打工會對我個人和家庭沒有什么大的影響,就是平民與平民之間的相處交流,涉及不到別的經濟政治利益。
(二)訪談對象:涼品店老板葉阿姨,主要經營一些炒粉,炒面,炒飯,涼面,涼米線,烤豆腐,米涼蝦及龜苓膏等,現雇有三個越籍姑娘。
訪談回答:在我店里工作的越南人住在這邊,可能一個月回去一兩天,然后再過來。因為都很近,她們那邊過來也就只有三四公里不到。她們的父母親都經常過來賣菜,很方便。我雇傭越南工人已經好幾年了,剛開始的時候是雇傭的中國工人,現在工人主要是有6個人,三個越南人,三個中國人。最早雇傭越南人應該是在2009年,在河口雇傭越南人很普遍,來這里打工的越南人很多,沒有越南人的話我們這里生意會很難做的,而且雇傭本地人又比較困難。這些工人一般都是初中畢業就來這邊打工,干個一兩年就要回去結婚,所以一兩年就要換,雇傭的都是女性,高中畢業的比較少,像她們這些烤豆腐的是需要一點知識以便人多的時候算賬,人多的時候也幫忙干別的,哪里忙去哪里。現在三個工人是包吃包住,時間久的一個月1600,剛來的1200。我最早雇傭越南工人的時候工資700-800元一個月,中國工人就相對貴一些。 這些越南工人都是自己來問需不需要人的, 一般16、17歲,沒有結婚,也有結婚的。剛來的不會說河口話但是會聽,慢慢時間長了才會說一些。如果是在超市工作的越南人,她們的漢話會講的好一些。
(一)越籍務工人員現狀。
調查發現越籍務工人員對在河口的工作基本滿意,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也決定了工作的不同。文化程度較高的一般都在超市工作,超市工作環境好,工資高(有提成),而且她們還同時會擔任翻譯(主要針對越南來華的旅行團),但調查中同時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她們有了一個人群的競爭——各個農場的中年婦女,農場效益不好,農場的中年婦女來超市打工,工資雖然比越南人工資要的高,但是工作時間長,早上六點鐘就到,不怕吃苦。這一部分人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因為越南人很多產品不知道如何向顧客介紹,
溝通方面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雇主也會考慮來選擇一定比例的越南人。文化程度較高的還會選擇通過投簡歷的方式來華務工,比如平仙鞋業專賣店的何某,大學畢業后通過投遞簡歷在河口的專賣店做銷售,工資比在越南高。文化程度較低的并且多為未婚的女性多從事餐飲行業,相對超市這個工資較低,工作辛苦。還有一大部分已婚的婦女在河口賣水果蔬菜,每天往返。同時,越籍務工人員流動性極大,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他們的朋友既有越南人也有中國人,下班后娛樂活動較單一,并沒有形成組織或商會。
(二)越籍務工人員存在問題。
1.管理問題。
(1)相關管理部門配合協調較差,規范不明確,管理難度大。公安局、派出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局、外事處等部門都參與了對外人員的管理工作。武警邊防主要負責出入境檢查、公安局主要負責辦理《居住證》、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局負責辦理《臨時就業證》、衛生局負責辦理《健康證》、外事辦處理一些涉外糾紛(涉及領事保護)和擔任翻譯。越籍務工人員來河口務工應該辦理的合法流程為:持《邊境通行證》和身份證經海關入境,入境后找外事辦對其越南身份證進行翻譯,翻譯后持《邊境通行證》和身份證及翻譯件到公安局辦理《居住證》(對于住在河口當地的人群),再到衛生局辦理《健康證》,最后到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辦理《臨時就業證》,只有四正齊全才能在河口縣合法務工。
由于按照正常程序辦理手續需要這幾大部門按順序處理,所以相關部門的協調和配合在辦理工程中處在很重要的環節。而實際操作中各部門協調較欠缺,且沒有一套明確的相關規范制度,信息的登記、確認、核對工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2)合法證件辦理不全,跨國糾紛、案件時常發生。據了解,在河口務工的越籍工人真正四證齊全只占很少一部分,他們一般在超市等類似的正規工廠工作,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以及無業的越籍人員都沒有合法的手續,這就給社會治安帶來了一定的問題。租住在居民區的越籍人群,沒有合法證件,只是和房東有口頭協議,給相關部分統計數據和管理工作帶來困難。部分越南人小偷小摸,當地居民也不敢言語,害怕越南人報復然后就跑回越南,所以對越南人盡量遷就忍讓。跨國糾紛、案件發生讓相關部門處理起來很是棘手,如在越南和越南人發生糾紛,即使越南人提出的要求不盡合理,中方平民也會答應,因為如果一旦越方官員介入事件,除了當事人索要的金額,還要另給越方官員同樣的金額;若在河口和越南人員發生糾紛,中方官員和越方交涉,將越南人遣送回去處理,越方也是不了了之,相應的賠償也會很少。所以發生這類事件是最讓中方官員和百姓頭疼的事情,百姓大都采取私聊或不了了之,以免惹事上身。
2.使用問題。
我國相關法律制度滯后,目前我國對外籍人員來華務工的管理法規是1996年5月1日實施的《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勞部發[1996]29號),之后又于1998年12月7日頒發了《關于加強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雖然這兩個《規定》和《通知》解決了當時外籍人員來華務工的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舊的法律制度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急需要新的法律法規或是相關條例辦法,讓相關部門處理問題可以有法可依。
同時,外籍人員無法購買保險,雇傭方風險也很大。越籍工人來河口務工以吃苦耐勞和廉價受到中國雇主的歡迎,但同時又擔起風險責任,無法給越籍工人購買保險,一旦出現工傷甚至是死亡不受法律保障,只能通過私自協商進行個人賠償,如果再遇到非法務工人員(偷渡)的傷亡,即使相關部門進入處理,也會十分棘手,成為社會治安隱患之一。
(一)出臺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讓執法人員做到有法依,有法必依。外籍務工人員流動性強,管理難度十分大,建議國家或是授權州政府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來應對管理外籍務工人員出現的新問題,同時各個部門依法積極密切配合,穩步進行。
(二)加強各部門間的協同辦公,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由于越籍務工人員在河口人數眾多,而且已經融入社會多個層面,如果只單純依靠公安部門維護社會治安等問題是遠遠不夠的,若要將這一系列問題處理好,就要求公安部門同勞動、工商、稅務、邊防武警等各個部門加強溝通、加強合作,形成一個整體的合力,發揮最大優勢,防范和打擊跨國糾紛、案件,更好的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保障邊境地區在安穩中逐步發展。
同時,利用現代科技,研發一套專門針對外籍人員信息的登記管理軟件,使這一軟件成為各部門共享的信息化辦公平臺,既可以使越籍務工人員信息化、系統化、規范化,又可以更好的為務工人員提供服務。
(三)加強與越南政府的溝通交流。為了更好的管理越籍務工人員,不僅僅需要我國政府的努力,還需要越南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加強與越南政府的溝通聯系,敦促其進一步加強邊境管理,規范越南籍工人出入境的程序,對輸入中國的務工人員進行語言、文字等相關技能培訓,達到有組織、有紀律、有針對性的國際勞務輸出。
(四)進一步普及“一卡通”。目前,越籍務工人員可以通過口岸“一卡通”自助免檢服務通關,但據調研了解,使用“一卡通”的只占少數部分,并未真正普及,大部分越籍人員還是帶身份證、邊境通行證或護照等多證件,證件過多不易保管,不利于各管理部門檢查管理。因此,如果“一卡通”能真正普及,將有效解決這一困難,更利于相關部門管理的電子化、信息化、規范化。
(五)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加大我國法律輿論宣傳力量。相關部門帶頭有計劃的對越籍務工人群集中的地方做好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加之社會輿論耳濡目染,讓越籍務工人員知法懂法、自覺守法,這樣從源頭上做好防范工作,比處理已發生的案件更容易。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已逐漸減弱,特別是在邊境地區如云南河口,本地勞動力向工資更高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流動,這樣一來和它山水相依的越南籍務工人員便向中國市場流動,彌補了當地用工難用工貴的缺陷,推動了當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管理方面的問題,如何科學、規范、合理、高效的管理這一人群,既是當代我國社會管理中面臨的一個新問題,也牽涉到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問題,既需要各部門的協同工作,互相支持,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讓越籍務工人員推動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也不損害人民的利益,擾亂社會治安。
參考文獻:
[1]河口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河口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2]徐新建.西南研究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3]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臺北: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