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也講究“天地人和”
唐映紅心理學者
個人特質、環境資源、人際關系俱佳的創業者成功概率最高。
對現在許多都市人而言,“創業”是個熱詞,而且創業成功的“楷模”無時不激勵著胸懷夢想的初次創業者的前行。正如社會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都不是一些簡單的因素就能決定,創業仰賴于復雜、多維因素的交織。
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篇中所說的:“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于創業者而言,也可謂:“成功的創業,家家相似;不成功的創業,各有各的原因。”
成功的創業與幸福的家庭一樣,有著大體一致的模式。心理學研究將幸福歸結為觀念上的認同與情緒上的愉悅,幸福的人就表現為他認可他的生活,而且從中感受到快樂。成功的創業如果要概括起來,也有著大體一致的模式,即所謂的“天地人和”。
只不過,創業心理學講的“天地人和”與傳統的“天地人和”意蘊有所不同。傳統的中國哲學認為,將人置于天地之間,使人與天地處于和諧、平和的境界;創業成功所具備的“天地人和”指的是創業成功者,他們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個人特質(天)、環境資源(地)、人際關系(人)在恰當的時機融會貫通,并最終促成創業的成就。
個人特質是最重要的一環。安迪·格魯夫多年前曾經寫過一本暢銷書,《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他當然不是說精神病學里面的“偏執狂”,而是指一個企業要在激烈而且高速變化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領導者需要有執著、堅韌、敏感和快速反應的品質。創業者也應該如此才更可能走向成功。這些成功需要的品質部分源自后天的學習、經驗,以及個人思考,但更大部分則與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秉性有關。
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通過大量研究,將不同的人區分為六種職業性格類型。其中,主導傾向為企業型(E)的創業者更可能創業成功。相對地,主導傾向為其他類型的創業者,
要取得同樣的成功可能就面臨更多甚至難以逾越的障礙。很難想象,一個主導傾向為常規型(C)的創業者要如何奮斗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但事實上,并非每一個執著、堅韌、有抱負、有野心、敢于競爭的典型企業型的人創業都一定會成功。每天都有雄心勃勃、才能出眾的創業者鎩羽而歸。一個具備創業成功潛質的人還需要結合另兩個要素才能使一個創業項目取得成功。
環境資源是創業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一個典型的大企業里面,跳槽出去創業的,最可能成功的往往是營銷系和技術系的員工。營銷系的員工只要掌握了市場渠道和客戶資源,他就能迅速地打通下游。像日化行業的寶潔集團,從曾經的營銷系里走出了多少最終取得成功的營銷系舊將。技術系員工如果掌握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那么就能很好地號召和整合上游。
對于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者而言,有家族企業或經商背景的,比那些父母都是教師或公務員的創業者,成功概率更高。在創業過程中,有些間接經驗,前者可能被有經驗的長輩點撥幾句,就能少走很多彎路;后者常常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成本才能有所心得。
人際關系對創業者是否能走向最終的成功具有重要甚至關鍵的影響。當然,有時候人際關系一項也能使一些哪怕缺乏環境資源的創業者看到成功的曙光。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決定創業時,他在智能手機行業既無營銷資源,也無技術資源,甚至連生產資源都沒有,但依靠多年積累的人際關系,他同樣成功地拉來了投資。像輟學創業、最終成為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他創業之初收獲的第一份訂單,其實來自他母親擔任董事的IBM。
人際關系對于創業者最終成就的舉足重輕的影響還體現在,創業者對創業團隊的領導力和影響力,對客戶、供應合作商、政府以及其他掌握資源、權力的重要他人人際關系的維護。
可以這么說,個人特質決定你是否應該去創業;環境資源決定你什么時候通過什么途徑去創業;人際關系則決定了創業最終能走多遠。上述三者兼顧的創業者,更可能在激烈競爭的創業比賽中笑到最后。任何有所偏廢的創業者,多半都只是在譜寫“不成功的創業,各有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