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權治療崩漏的臨證經驗
范曉霞1指導老師:王金權2

【關鍵詞】王金權;崩漏;三晉王氏婦科;臨證經驗
王金權教授是山西中醫學院碩士生導師,三晉王氏婦科流派第28代代表性傳承人,全國首批三晉王氏婦科流派工作室負責人,臨床工作35余年,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婦科各種疾病的治療有非常好的臨床療效,其對崩漏的治療,有獨特的理論。本人有幸師從王金權教授,現將王金權教授治療崩漏的學術思想和經驗介紹如下。
王金權教授對崩漏的認識
王金權教授認為,崩漏是指月經周期紊亂、出血時間長短不定、血量或多或少、行經時間超過半月以上,甚或數月不止,亦有停閉數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者。崩漏之發病,病情復雜,病勢纏綿,虛實夾雜,易于復發,其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王金權教授認為,崩漏發病病位在胞宮,與沖任二脈、肝脾腎三臟相關。崩漏發病乃勞頓有熱,迫血妄行;瘀血內擾,舊血不去,新血難安;氣血不足,無以固攝,多因肝、脾、腎三臟約束無權所致。崩漏病機歸結起來不外乎臟腑失調(脾虛、腎虛、肝郁)、氣血失和(血熱、血瘀、氣虛)、沖任損傷三者[1]。
王金權教授治療崩漏的特色
王金權教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在崩漏的治療上注重辨證施治與后期調護。臨證強調從患者出血的期、量、色、質、舌苔、脈象及其伴隨癥狀等方面,四診合參、審證求因、分型論治。臨床常將崩漏分為六型:陰虛血熱型、氣滯血瘀型、肝郁氣滯型、氣陰兩虛型、心脾兩虛型、腎陰虛型。臨證治療擅用名方化裁。王金權教授對古代名方活學活用,加減變化,臨床每獲良效。如臨證血瘀型崩漏者常用王清任《醫林改錯》的少腹逐瘀湯化裁,通因通用,使舊血去,新血安,每見良效;氣虛型崩漏者常投以李東垣在《脾胃論》中首創的補中益氣湯加減變化治之。
王金權教授在臨證中也擅用自擬方[2]化裁治療,如王氏養血健脾方,藥物組成為黨參、焦白術、黃芪、炒山藥、當歸身、茯神、地榆炭。此方常用于崩漏血止后出現的心脾氣血兩虛之證,健脾養心,培脾胃之根本,以固沖任,求治崩之本。王氏滋陰抑火湯,藥物組成為女貞子、旱蓮草、熟地黃、山茱萸、三七參、芥穗炭、地榆炭、紫草、茜草,此方常用于陰虛血熱所致的崩漏,或崩漏日久所見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陰虛之證,以復舊固本。臨證常隨癥加減,法隨證變,靈活用藥。王金權教授在臨證時注重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用藥不同,在崩漏臨證中擅用碳類止血藥,妙用藥對,用藥炮制精當,藥簡力專,每獲良效。
病案舉例
患者某,女,44歲。2014年11月16日初診?;颊咦允觯航浰芾觳槐M22 d,末次月經:2014年10月25日,行經至今,現量少呈點滴狀,色鮮紅,伴少量血絲,小腹刺痛,腰酸困,倦怠乏力,面色發黃,頭暈,納眠可,大便不暢,小便調,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診斷:崩漏(氣陰兩虛),治以益氣養陰止血。方藥:女貞子30 g,墨旱蓮15 g,黃芪15 g,升麻5 g , 太子參10 g,川續斷10 g,紫草12 g,茜草12 g,芥穗炭10 g,熟地黃24 g,山茱萸12 g,三七10 g,地榆炭10 g。共5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食前溫服。
二診:2014年11月21日?;颊叻幒笥?1月18日經水停潮,頭暈癥狀消減,腰酸困、倦怠乏力較前好轉,小腹刺痛較前好轉,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上方去紫草、茜草,三七改為6 g,加巴戟天10 g,共5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食前溫服。
三診:2014年11月26日。患者服藥后,腰酸困,倦怠乏力消失,小腹刺痛癥狀消失,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
體會
崩漏雖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但病因多端,病情復雜,病變非一臟一腑,常是多種原因相互影響,因果相干,氣血同病,多臟受累,實屬中醫婦科疑難雜癥。在崩漏的治療中要明辨開合之度,正常女子陰陽平和,開合得宜,按時行經,一月一行。開合失宜,經水紊亂。崩漏為血病,血遇熱則溢,是開泄太過。在臨床辨證中熱多寒少,血熱之崩漏相當常見。在治療時要分清標本、把握補清之度。崩漏雖以出血為主,但要分清標本,止血為標,治根為本,把握好止血藥與治本藥物的配合。雖為血熱迫血妄行,但要把握補清之度,補是滋補,清是清熱,鑒于陰虛為本,火熱為標,在補與清上,必定以滋陰為主,清熱為輔。臨證時首辨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兼顧好塞流、澄源、復舊三部曲,經血暴崩之際,急需止血治其標,后則澄源、復舊,以除崩漏之病根,防止崩漏再復發,方可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金權.平遙道虎璧王氏中醫婦科流派傳承淵源探究[J].山西中醫, 2012,28(2):49-50.
[2]蘇敏,陳巧利,馬春芳.馬春芬教授治療崩漏的經驗[J].光明中醫,2010,6:941-943.
收稿日期(201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