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韌帶損傷的中醫特色療法
楊健1張小東2姚璠1王沛2
隨著社會文化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更加注重如何提高生命質量,球類運動、健身跑步等體育運動成為當下時尚潮流,隨之而來的運動損傷也在所難免,膝關節韌帶損傷就是其中的常見疾病。膝關節韌帶損傷常見于籃球、足球、健身、田徑等劇烈運動,不但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和運動能力,還為日后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復發埋下了禍根。目前國內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治療意見認為:Ⅰ度和Ⅱ度損傷可以保守治療,Ⅲ度需手術治療[1]。國外有相關研究證明膝關節韌帶斷裂后經外科縫合與未經縫合修復的韌帶愈合修復性質相似,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取得滿意的療效。而中醫特色療法在保守治療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豐富的臨床經驗[2]。
中醫學將膝關節韌帶損傷歸為“膝骨縫傷筋”的范疇,在膝關節韌帶損傷的人群中,多為人體受到風邪、濕邪、寒邪侵襲,人體經脈被邪氣所阻,停留于關節內,不得發散出去,抑或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素質隨之下降,這個階段很容易發生筋斷筋傷、筋脈失養、濕阻筋絡,最終導致膝關節韌帶損傷的發生。膝部是多筋之處,《內經》所謂“膝者筋之府”,筋唯肝氣浸淫及氣血濡養,才能正常發揮功能,若筋失其養則如上述拘急攣縮。受損以后氣血不能復原或年歲增大后肝氣失養,往往因筋失其榮而動作牽強,且在屈伸時有摩擦感。隨著現代科學水平的發展及中醫理論的逐步完善,治療方法增多,現代中醫治療筋傷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中藥內服、外用、推拿、針灸等療法在治療筋傷方面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3]。治療上主要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改善微循環,使氣血流暢,從而減輕患者疼痛感覺,改善患者關節功能。
一般資料
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106例,男性60例,女性46例;年齡最大61歲,最小17歲。多數有運動外傷史。
診斷標準[4]:①有不同程度的外傷病史,多見小腿外翻;②壓痛點在韌帶的起止點,可摸到皮下小結節;③膝關節處疼痛,有輕度的腫脹現象,深蹲困難且伸屈不利;④側副韌帶分離檢測試驗結果呈陽性;⑤應力位X線片可以通過測量與健側對比觀察到雙關節間隙差異>5 cm;⑥磁共振成像見內側副韌帶完全撕裂,T1、T2信號明顯增強,周圍結構有大量積液。
治療方法
1.常規療法。外敷:藥膏外敷具有痛苦少,見效快,使用方便,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等特點,可解除膝關節的疼痛,促進局部軟組織腫脹的消退和韌帶的愈合,防止膝關節慢性不穩定及局部滑膜炎等癥狀。用白芷、乳香、血竭、紅花、骨碎補、自然銅、桂枝、血余炭、牛膝、杜仲各等分粉碎備用。根據患處面積取適量藥粉,共同放入砂鍋調勻,加優質米醋適量,急性期將冰片10 g研末撒于膏藥表面外敷治療膝關節韌帶損傷,熬至較稠且冒出大泡時取出平攤于棉布上,稍冷即貼患處,每日換藥1 次 。
2.輔助療法。針灸治療:患者取仰臥位,用軟包將患側膝關節稍墊起,采用32號1.5寸毫針,用指切進針法直刺,分別刺入0.5~1.2寸,施提插捻轉手法,令其得氣后,內外膝眼、鶴頂、梁丘、血海、陽陵泉等穴施以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施以補法,留針20 min。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5]。如兼氣血不足者可配三陰交、肝俞、脾俞。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基本痊愈:患處疼痛完全消除,關節處無腫脹,腿部活動有力,不打軟,能正常做深蹲等動作。顯效:患處疼痛基本消除,膝關節用力后偶有腫脹,費力活動后腿偶有打軟,但不嚴重,可做半蹲且膝蓋處無不適感。無效:臨床癥狀基本無改變。
結果:106例患者中基本痊愈29例,顯效7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2%。
討論
內服和外用活血化瘀中藥可起到消除腫脹,緩解疼痛,預防軟組織粘連,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的作用,同時輔助運用針灸療法效果尤佳。針灸療法是中醫學遺產的一部分,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特色醫療方法,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尤其對肌肉損傷及關節受損,或慢性疾病有著獨特的療效。針灸是中醫治療“筋傷”的一種主要治療方法,通過針灸的刺激調理人體陰陽氣血平衡,疏通經絡,使患處氣滯血瘀得以改善,從而起到緩解疼痛,促進愈合的作用。中藥的外用、內服及針灸等中醫綜合療法可以更好地起到促進膝蓋韌帶患處痊愈的治療效果。因此,運用中醫針灸合并中藥外敷對急慢性膝關節韌帶損傷進行治療,療效顯著,膝關節功能恢復很快,并可以進行對抗強度較小的運動,急性、癥狀較輕的患者長期治療后有望康復,也可有效延長個人的運動壽命和提高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洪武.三步療法治療膝關節韌帶損傷[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8,3(24):3.
[2]曲綿域,于長隆.實用運動醫學[M].第4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556-557.
[3]劉育鵬, 李康華.膝內側副韌帶損傷的臨床研究現狀及進展[J].醫學臨床研究,2006,23(2):274-275.
[4]倫斯特倫.運動損傷預防與治療的臨床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67.
[5]王建萍,黃鵬根,劉術花.針刺臂中、曲池穴治療膝關節痛[J].中國針灸,2003,23(6):347.
收稿日期(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