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情志護理在痰濁上蒙型眩暈作用的臨床觀察
沈繪華隋克毅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 463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眩暈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眩暈的反復發作使患者情緒抑郁、焦慮,造成生活質量下降。治療時不但需要藥物治療,情緒護理也很重要。筆者近年來采用中醫情志護理方法治療本病,有效提高了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4年7月我院腦病科門診或住院部就診的診斷符合痰濁上蒙型眩暈患者152例。
入選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有關眩暈痰濁上蒙證型的診斷標準:眩暈,頭重如裹,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舌苔白膩,脈弦滑。頭暈、嘔吐癥狀發作,檢查無器質性病變,來診之前沒有應用其他藥物。
排除標準:①辨證屬于肝陽上亢證、肝火上炎證。②孕婦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齡37~72歲,平均(63.1±7.8)歲;病程3月~7年,平均(2.86±1.77)年。對照組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齡 36~69歲,平均(62.3±9.6)歲;病程2月~6年,平均(2.79±1.67)年。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護理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方法及藥物。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使患者平臥,保持病室內安靜,觀察記錄患者生命體征,按時給藥。治療組在常規護理方法上加上中醫情志護理。具體方法是:①安神定志,根據患者性格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指導患者戰勝疾病的心理和方法;運用通俗易懂的專業知識講解疾病的病因、發病表現以及病情預后情況,使患者對疾病了解并產生一定的心理準備。②以情勝情,眩暈病人多數抑郁、焦慮,給患者講解輕松愉快的話題,緩解焦慮。③移情易性,轉移患者注意力,如講故事或者唱歌等。
結果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眩暈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痊愈: 眩暈及其他主要伴隨癥狀完全消失,連續2個月隨訪未有任何復發。顯效:眩暈及其他主要伴隨癥狀基本不存在或明顯消退,過度疲勞后時有反復。好轉:眩暈及其他主要伴隨癥狀部分減退,有時會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無效:眩暈及其他主要伴隨癥狀未有明顯改變。
兩組患者均根據Jacobson 等修訂的眩暈障礙評定量化表(DHI)[2]打分。評估患者自入組時和治療10 d后的身體功能障礙和自覺癥狀;分別量化評估患者軀體和情感的情況,評定損害程度以及生活質量,情感評分為E,軀體評分為P。
結果: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 1。治療后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25%,對照組為77.78%,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軀體功能和情感障礙,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DH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DHI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DHI評分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DHI評分±s)
討論
眩暈是指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輕則感覺如坐舟船,重則視物旋轉。眩暈包括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真性眩暈是由眼本體覺或前庭系統病變引起,患者有明顯的自身旋轉感覺或者視物旋轉。假性眩暈是由多種內科疾病引起,如心腦血管疾病、貧血、中毒等多種疾病都有輕重不等的頭暈癥狀。眩暈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又分為中樞性眩暈及周圍性眩暈。中樞性眩暈是指與腦、神經中樞有關的多種疾病引起的眩暈;周圍性眩暈主要由內耳迷路或前庭部位、前庭神經顱外段病變引起,常見的有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現代醫家總結本病辨證,認為痰濁上蒙是最常見類型之一。痰濁上蒙證之眩暈,病機為脾虛失運,水濕內停,積聚生痰,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或素體痰盛,久蘊化火,痰火壅結,擾亂清竅而為眩暈[3]。近年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導致人們精神、情緒緊張,容易形成憂郁的情緒。有學者對3432例眩暈患者分析研究,發現眩暈患者發病年齡集中在40~60歲。筆者認為眩暈患者集中在這個年齡段,一個重要因素是這個年齡的人群處于人生事業的輝煌階段,往往工作更多、更忙,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更大,精神情緒高度緊張,容易被情緒和疾病困擾[4],導致情緒郁結,從而導致肝氣不疏,肝木克脾土,脾虛濕濁內生。指出了情緒抑郁可以導致眩暈發生。此外現代人飲食喜歡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這些飲食容易化火釀濕生痰,多種因素導致了現代眩暈患者以痰濁濕盛型最為多見。
眩暈的反復發作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很大影響,給患者的身體、心理、情緒等造成一定的傷害。眩暈發作時患者空間定位產生錯覺,并且伴有惡心、劇烈嘔吐等不適。另外,定位覺減弱使患者身體失去平衡,容易摔倒造成身體傷害。此外,眩暈的反復發作造成患者的情緒抑郁或焦慮,造成生活質量下降[3,5]。而情緒因素對慢性眩暈患者的病情也有影響。患者的心理因素對于病情的預后也有很大的影響[6]。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加入情志護理,調節情緒,對于促進疾病痊愈以及病后緩解焦慮抑郁情緒很有必要。
本文在治療眩暈的基礎上增加情志護理,使眩暈的治療收到較好的效果。中國古人就認識到情志在疾病中的影響,《內經》中有“百病生于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指出七情過激均可致病。古人根據五行生克理論,也提出了利用情志治療疾病的方法。此外,歷代醫家在治療疾病時均強調“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說明情志護理在臨床中的重要作用。眩暈發作時患者極為痛苦,難以忍受,盡管發作癥狀輕重不一,但是癥狀發作時給患者造成的緊張、恐懼、焦慮情緒卻是一致的。因此在治療用藥的同時情緒疏導非常重要[5]。關于情志護理,史書記載在遠古時代,醫學分科就有祝由科,即是心理療法的雛形。《黃帝內經》更是對七情致病及治療有詳盡的論述。《素問·寶命全形論》記載的“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就是要保持形神統一,不要只顧形體不顧精神,否則“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可見中醫學對心身健康的重視。《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指出提高心理因素,心安不懼才能形老不倦,抗病能力強。《靈樞·師傳》記載:“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道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則是指的語言開導法。金元時期的醫家也記載了大量利用情志相克治病的病例,豐富了情志護理的內容。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說:“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利于服藥也”。這些都是具體的情志護理的方法[7]。
本研究表明,通過給予情緒護理,很好地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使病情更好的恢復,提高了療效,減少復發。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 Jacobson GP,Nenman CW.Zhe development of the dizzness handicap inventory[J].Arch Otolaryngol Lead Ncek Surg,1990,114(4):424-427.
[3] 左麗靜,劉博.眩暈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J].臨床耳鼻喉頭項外科雜志,2009,23(4): 190-192.
[4] 劉博,劉鋋,陳秀伍,等.3432例眩暈患者的基本情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8,30(6): 647-650.
[5] 周穎,吳子明,侯軍華.1888例眩暈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0,8(4): 434-436.
[6] 周蕓,劉博.眩暈與情緒的研究現狀[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16): 762-764.
[7] 李浚川.情志醫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7-10.
收稿日期(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