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寅
(江蘇省溧陽市埭頭中學)
高考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強調學以致用;突出對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考查。然而在日常的復習課上,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盲目追隨教輔資料和現成試卷;過渡拔高要求;教師講解過多,學生參與不足。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應該采取積極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具備面對復雜的問題在陌生的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和能力。
單純地去復習每章知識點,學生沒興趣,達不到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筆者認為,可以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豐富的圖、文、聲等鮮活的情境,激發學生想起學過的那些知識點與之相聯系,并由此擴大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如一個名為《傳來傳去的能量》的Flash 動畫,播放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回憶與之相關的知識點,可以聯想到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知識點,例如,比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應過程、方程式及相關曲線圖的計算,甚至可以引出反應需要的酶—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又可以將蛋白質的結構、功能等知識點挖掘出來;亦可以引出相關細胞器知識。
生物考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看似毫無章法的聯想,卻能使學生發散思維,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綜合性的復習,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一定的情景下,學生發揮想象力,聯想能想到的知識點,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各個零散的知識點以概念圖的形式進行建構,就以上述Flash 動畫為例,將學生聯想到的組建起來,如圖1:

圖1 知識綱要(可繼續拓展)
在圖1 的基礎上,再采用小專題的形式,對知識綱要進行填充和豐富。以“蛋白質的知識”填充為例,如圖2:

圖2 蛋白質小專題
類似“蛋白質”這樣的小專題,豐富圖1 的知識綱要,實現對知識的“連點成線,線線清楚,積線成面”。
在復習的時候,切莫舊題重做,導致大多數學生思維定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素材的積累自己要先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才有可能了解生物命題的規律與技巧,也才可能選擇有針對性的典型試題對學生進行訓練。那么,建立一個試題庫會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方法,但要注意隨時更新和整理。
生物復習課究竟以何種模式為佳很難界定,以下便是筆者介紹的大致復習思路。
首先要重建體系,新課的知識脈絡應該是縱向的,是從一個已知原點出發到達一個新的知識點,而復習課的知識脈絡一般是橫向的,通過對比歸納,把散落在不同章節的相關知識點聯系起來。其次要重設過程,新課往往采用從現象到本質的探討過程或再發現過程模式,復習課則可采用已知本質預測現象或已知規律探究應用的模式。因為新課重過程體驗,而復習課則重知識遷移、能力應用。或者說新課好比上山,是從低起點到高落腳點。復習課是下山,是先站在一個高處縱覽全局,然后再重點落實。
第一,重視學生對待復習的態度。學生應有鞏固所學知識的積極態度;復習要有規律,要持之以恒。
第二,突出主體性,提高參與能力。在復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第三,要有針對性,復習必須突出重點,針對性強,注重實效。在復習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學生的共同薄弱環節;二是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個性差異問題,要瞄準薄弱環節,緊扣知識的易混點、易錯點和易漏點設計復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第四,注重探究性,提高遷移能力。復習課必須選擇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系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應用方法和規律的探究性練習。
[1]葉佩珉.生物學教學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07.
[2]唐曉明.概念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06(03).
[3]鄭曉萍.復習課應“上對”“上全”和“上活”[J].生物學教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