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韓 冰
(長春大學 旅游學院,長春130607)
1.1.1 休閑時代的來臨
1999 年,未來學家格雷尼姆·莫利托曾在英國《經濟學家》上發表《下一個千年:推動經濟增長的“五大”引擎——一位著名未來學家預測下一個千年全球經濟將出現五大浪潮》,大膽預測:在今后一千年中,人類將至少再經歷五次浪潮,即休閑時代、生命科學時代、宏材料時代、新原子時代和新太空時代。休閑將在2015 后占支配地位[1]。如今,格雷尼姆·莫利托的預測正在逐步變為現實,以美國為例,目前已有1/3 的時間,2/3 的收入,1/3 的土地面積用于休閑,休閑業已成為美國第一位的經濟活動產業[2]。
在中國,雙休日、節日小長假和職工帶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為居民休閑創造了年均120 天的時間保障,占全年時間的1/3,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 年的343 元增長到2011 年的21,809 元。因此,休閑的兩個基本要素“有閑”和“有錢”已經具備,休閑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與此同時,“休閑時代”的到來引發政府高度關注。2013 年2 月,國務院出臺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標志著中國的旅游休閑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一個由政府主導、面向國民、全面休閑、全方位提升的休閑時代即將到來。
1.1.2 林業經濟的新常態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在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實現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林業職工持續增收;如何更好地發揮林業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中應起的生態保障作用;如何在適應新常態的過程中實現林業經濟的新常態,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1.3 新常態下發展“休閑林業”勢在必行
適應新常態,要有新思路,就必須進行林業的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林業的轉型升級,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2015 年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已經為新常態下的現代林業一個明確的定位,林業的方向就是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
2015 年2 月25 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的署名文章稱,2016 年底部署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由此可見,建國以來延續多年全國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被叫停,顯示出國家在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數年后,對林業產業政策又一次做出重大戰略調整。林業要“轉型”,出路哪里?在“休閑時代”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休閑林業”,挖掘森林資源中蘊含巨大的休閑功能,為地方旅游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有效補充,探索可試可行的商業模式,是適應新常態,實現轉型升級有效途徑之一,是實施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因素和關鍵步伐。
“休閑林業”是“民生林業”的組成部分,民生林業不僅要滿足國民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特別是對森林的休閑需求。森林生態環境優良,可提供的休閑產品種類繁多,有休閑觀光類、休閑娛樂類、休閑養生類、休閑體育類、休閑度假類、休閑美食類、休閑求知等旅游項目,這為開展休閑林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林區面積遼闊,全國森林面積20769 萬公頃,森林覆被率21.63%,其中蘊涵的森林休閑功能巨大。目前國民對旅游休閑需求旺盛,森林是城鎮居民尋找休閑的好去處。
武成龍第一次俯沖被勁氣所阻,他臨空轉折翻騰,人如電螺旋轉將攻擊的勁道消融吸納,俯沖,無畏的俯沖,他暴旋就像電槌,凌厲地撕開疊疊掌影,人劍合一宛如流星曳落!這是盤龍劍法的最后一式,也是盤龍劍法從沒有過的龍行天際!
國內對休閑林業研究理論與實踐相對薄弱,最早提出“休閑林業”概念的是卿前龍、胡躍紅2006 年在《休閑產業:國內研究述評》中對休閑產業的劃分中提及,但沒有做出具體解釋[4]。2009 年胡士磊等人的《淺析休閑農業和休閑林業》一文,提出了休閑農業和休閑林業的概念,并沒有將休閑林業進行單獨分析研究。把休閑林業定義為:是將生產、生活、生態結合起來,利用森林景觀等自然資源,向社會提供各具特色的風情感受、觀光度假、技巧欣賞、科普教育、林副產品,達到消除疲勞、營造美好心情的目的,為人們提供林區生活體驗的新型產業[5]。
研究休閑林業的特征及定義,對于提高對休閑林業的認識,更好的發展休閑林業有重要意義。從目標受眾上看,休閑林業產品的受眾主要是外部游客,不局限于林區屬地的自有居民;從性質上看,休閑林業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林業資源的公共屬性,必須在保證社會效益和公共利益的基礎上開發拓展;另一方面是它的經濟屬性,休閑林業的本質是一種經濟活動,以具體經營形態出現的;從范疇上看,休閑林業應屬于休閑旅游范疇,是休閑旅游產業的分支之一,是休閑旅游產業在林業范圍內的具體經營形態。因此可以把休閑林業定義為:休閑林業是以森林資源為依托,以旅游活動為載體,以休閑方式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一種生活方式、經營形態和產業類型。準確的理解休閑林業的概念,有利于認清休閑林業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搞好林業休閑產品的開發,建立休閑林業產業體系,把握發展機遇,更好地完成林業行業的轉型升級。
當前林業的開發,多以消耗森林資源為主,其不可持續性的弊端一目了然。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戰略目標后,對森林資源的經營就不能局限于一般的經營,而是必須創新利用模式,在充分發揮森林生態效益的同時,要引入“休閑”概念,盤活森林休閑旅游資源,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休閑林業的發展模式,推動休閑產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林業正處在轉型期,一個突出矛盾是出現大量剩余勞力,大力發展休閑林業,可以緩解林區人口就業壓力,實現轉型期林業職工的再就業,安置大量的剩余人員從業。這些富裕勞力,通過適當的培訓,能夠承擔林業休閑旅游項目管理和服務工作。
面對休閑時代的到來,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時間用于休閑,這需要有種類更多、面積更廣的休閑活動場所。由于林區面積廣,可提供休閑產品類型多,產品的適應性強,發展休閑林業,可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去處,滿足日益增加的休閑需求。
林區休閑旅游資源豐富,潛能巨大,休閑林業的實施有利于森林資源的充分和綜合利用,延長林業的產業鏈,促進林業全方位發展。
休閑林業的實施有利于促進城市與林區、本地與外地、發達與欠發達、南方與北方的文化交流,促進林區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新型林區建設。
首先,是林業主管部門、林業企業和林區職工對“休閑時代”的到來缺乏認識,沒有充分思想準備去應對新的形勢;其次,受傳統林業觀念的影響,還是熱衷于傳統的林業生產,如采伐、造林、撫育、林副產品等工作,而對于森林休閑旅游的開發熱情不高;再次,是對森林資源可提供的巨大的休閑功能認識不到位,導致休閑林業在休閑產業發展中應起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清。基于以上原因致使他們在發展休閑林業上行動遲緩,遠遠落后于其他休閑產業。因此,必須要提高認識,積極行動,加速發展。
休閑時代的背景下,游客對休閑林業產品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森林觀光、森林體驗、體育健身、養生度假、療養保健、求知認識等多種休閑旅游活動。但是,多年來我國森林旅游所提供的產品比較單一,多以觀光游覽類為主。這類產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此類產品屬于初級旅游產品,目前國民旅游正在從“觀光型”向“體驗型”過渡時期,必然導致它吸引力逐步低,游客逐步減少;二是重游率低,當游客來這看過之后很少有再次光顧的,不像體驗類產品,游客可以多次光顧;三是覆蓋面低,這些產品多為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提供的,形成點狀分布,非面狀分布。然而森林資源卻是面狀的,具有廣域性,有的分布城市周邊,可為市民近距離休閑提供場所,有的遠離城市是回歸自然、生態體驗好的去處。四是這類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內容大同小異。在文化同源、地理位置鄰近的背景下,森林旅游資源具備多個相似的形態,第一個被開發的旅游產品,會不自覺的在相似資源中樹立榜樣作用,成為同質化現象起源的一個癥結所在。因此,必須解決森林休閑旅游產品缺位問題,豐富產品種類,實現各類產品的整合開發,形成不同類型的產品類群。
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有森林面積2.08 億hm2,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 億m3。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分別位居世界第5 位和第6 位,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從總量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處于低水平,這些對于森林采伐利用而言,已經亮出了紅燈,而對于休閑旅游的開發,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目前,除了部分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接納少數游客外,大部分林區旅游資源仍然處于“沉睡”狀態,森林的文化屬性相比之實用屬性,尚未被有效的發現,森林休閑旅游資源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的錯位關系。
休閑林業發展緩慢的另一突出問題是現存體制機制的錯位問題。目前提供的森林旅游產品,多數是由森林公園提供的,其經營權歸屬于林業局或林場,經營單位是國有或集體所有制。不像休閑農業產品那樣,多由農民個體經營和提供,相比之下存在許多弊端。一是參與各方積極性不高,因為林工都有最低收入保障,致富心情不迫切,而農民則不同,實行多年的聯產承包已經使他們得到了實惠;二是目前林區提供的休閑產品市場化程度低,不能緊跟市場對休閑的需求,而休閑農業則能把握市場脈搏,開發對路休閑產品,客源市場已經被打開;三是對林地使用權受到林業法規的制約,而休閑農業經營活動在責任田進行。因此,要在制度和體制上認真研究,解決上述問題。
在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中,不同職能部門分擔著各自的管理職責,現有的旅游管理體制使得有機的旅游形象管理系統被分割為各個相互獨立的部門。在森林旅游景區形象傳播工作中,部門的“條塊分割”使得各個部門不能有效整合起來為旅游形象的總體建設目標服務,而僅從各自利益出發“完成行政任務”,導致傳播工作行為短視,缺乏對旅游形象建設戰略目標的有效支撐。森林旅游區形象的宣傳主體由外宣部門、旅游局、林業局(森林景區)構成,由于各部門間資源整合的程度有限,部門林立導致資源協調難度加大,系統、全面、立體的旅游形象宣傳體系難以建立。旅游部門、林業局(森林景區)懂專業,而不懂媒體,宣傳部門懂得媒體,而缺乏專業知識。因此,休閑林業的形象傳播需要宣傳部門、旅游管理部門、林業管理部門(森林景區)的協同合作。
由于休閑林業在我國剛剛興起,各種發展模式發育的并不十分健全,成功的案例較少。因此,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善于發現、歸納、總結和凝練,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貼近林業發展現狀的正確的發展模式,對休閑林業的健康發展將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對休閑林業的發展的指導方針是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效益、提高林業企業(國有、集體、私營)能動性,為休閑林業的發展奠定制度的保障。結合當前林業企業實際,可以嘗試以下經營模式:
4.1.1 林業局旅游公司經營模式
該經營模式主要是由林業局所屬的旅游公司,對各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大型森林旅游景區經營管理。其特點是他們掌握良好的森林旅游資源,產品層次比較高。但是受到國家關于森林公園相關法規的制約,有些休閑項目不能在此開展。經營的關鍵是要克服產品雷同,增加游客數量。
4.1.2 林業部門、房地產企業聯合經營模式
該經營模式主要是依托良好的森林環境,開發建設高檔次森林旅游度假區,吸引國內外中高端游客,開展避暑(寒)、度假、養生等休閑活動,發揮森林強大的休閑功能,滿足社會需求。這樣既可以解決林業企業資金不足,又可以使房地產企業擴展業務。
4.1.3 林場(國有或集體)經營模式
在林業轉型期,然必會出現勞力過剩,設備、場所、林地閑置,該模式可以由林場組織經營,對森林環境進行改造,建設一些小的森林旅游景區,度假區、療養區等。可以對用林業生產廢棄場所加以改造,開設休閑旅游項目,突出森林特色。如森林拖拉機、小火車、馬(牛)爬犁。
4.1.4 林場、林業職工聯合經營模式
該模式是林場、林業職工聯合經營,可以由林場出資源,個人出管理,開辦休閑旅游項目,收益共享。這樣可以克服個人資源有限,還能調動林業職工積極性。
4.1.5 林業職工個體經營模式
該模式主要以林業職工個體為經營主體,開辦家庭旅館等旅游接待設施,并利用承包的山林為旅游資源,開展各種休閑旅游服務。這種模式規模小、產品初級,但是具有原生態、民風純正的特點,對城市居民也有極大的吸引力。而且,民營經濟又有經營靈活,順應市場變化特點,可以滿足各種個性化的需求。
4.1.6 林業職工、農民聯合經營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在農林結合部,林業職工、農民聯合經營旅游項目,利用目前火爆的“農家樂”,加入更多的森林休閑元素,豐富休閑產品形態,達到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的目的。
提高休閑林業的吸引力,是通過開發一系列休閑產品實現的,是延長林業產業鏈的重要環節,開發出好的休閑產品是休閑林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由于游客來源不同、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喜好不同,對休閑林業產品種類、層次需求不同。開發的休閑產品好壞,直接涉及到游客旅游感受的質量,影響到接待游客的數量,進而影響休閑林業的發展進程。應該從不同人群的特點出發,開發出適合不同游客喜好的各類產品,滿足各種休閑需求。除繼續加強傳統的森林觀光、游憩項目(賞景、漂流、踏青、徒步、登山、攝影等)開發外,還要開發體育健身型的、養生度假型的、療養保健型的、趣味娛樂型的、求知科普型的休閑旅游產品。要突出森林的特點,在“休閑”上彰顯特色。堅持吃在森林,住在森林,行在森林,游在森林,玩在森林,購在森林。要注重休閑產品整合,實現各類休閑功能的互補,全面滿足不同人群吃、住、行、游、購、娛的需求。
休閑旅游者最大的需求是在放松身心的基礎上,獲得審美的愉悅、情趣的升華,獲得文化的感染、知識的補充。森林休閑旅游資源多種多樣,但決定其品質的是森林文化。有了森林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森林休閑旅游產品才更有吸引力。要開發出更深層次的森林旅游休閑產品,必須注重森林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精準森林休閑旅游文化定位。森林中不僅蘊含著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也孕育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要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產品才能更有魅力。比如可以對傳統的森林民風民俗進行挖掘,實現休閑產品的創新。開發出知識性強的、趣味性強的、參與性強的,受到游客喜歡的休閑旅游產品。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5.64 億,這是中國媒體受眾群達到的新的歷史峰值。媒體技術形態變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報紙、電視、網絡、手機、傳播載體的邊界逐漸模糊,媒介融合的進程加劇。休閑林業的發展更要避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路,盡可能的運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在微博、微信、APP 移動終端爆發媒體生態中,找到目標消費者最大接觸的媒體形式,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1] 呂吉爾.下一個千年席卷世界經濟的五大浪潮[J].未來與發展,2000(8):55-57.
[2] 張易.休閑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N].北京:市場報.2006-10-11(8).
[3] 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 年)的通知.中國政府網.2013-12.
[4] 卿前龍.胡躍紅.休閑產業:國內研究述評[J].經濟學家,2006(4):40-46.
[5] 胡士磊,等.淺析休閑農業和休閑林業[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65-67.
[6]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前瞻報告[EB/OL].[2013-08-21].http://www.qianzhan.com/report/detail/5b0a5f4b445b4a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