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俊
(吉林動畫學院 外語教學部,長春130012)
我國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我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并提出了“基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響應《教學要求》的號召,全國各類高校包括藝體類院校陸續開始了英語分級教學改革。藝體類院校主要是指美術、音樂、體育、表演、設計等專業類院校。藝體類院校學生個性鮮明,專業性較強,語言學習動機較為單一;在藝體類院校,英語教學不受學生重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類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的實際效果如何,廣度和深度又怎樣,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有何改進措施等,至今對這些方面的綜合性研究還十分不足。本文對2005 年-2014 年十年間我國藝體類院校的英語分級教學情況進行了相關的文獻研究,從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反思,指出了所存在的問題。
筆者使用“藝體類、藝術類、分級教學”等為關鍵詞、篇名,檢索了CNKI 全文數據庫中2005 年-2014 年所發的有關藝體類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的論文,通過對檢索到的論文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進行區分和歸類(見圖1)。

圖1 藝體類院校分級教學研究方法分類圖
從文獻來看,有關藝體類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的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第一,國內對藝體類院校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在數量上呈上升趨勢。
第二,實證研究較少。非材料性研究、理論性探討較多,包括分級教學的理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分級教學的意義、考評方式、教學模式構想、教學模式的實施等,占文獻總數的82.6%,而基于數據統計性的實證研究較少,主要是對分級教學效果的調查與分析和分級教學實踐假設論證,僅占17.4%。
國內有關分級教學的相關研究不少,但本文僅從所發表的23 篇藝體類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研究的文章來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藝體類院校實施分級教學的理論依據研究。理論研究主要是指將相關的教學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研究。研究者基本上是從心理學、語言學和教育學等角度,來論證實施分級教學的必要性和科學性。柯國鳳(2009 年)和張麗帆(2011 年)等人依據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認為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避免其產生語言學習焦慮感,使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都得以充分地發展,從而提升其語言認知興趣,使教學效果最佳化。黃藝平(2010 年)和孫忠強(2012 年)等基于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i+1 理論(The Input Hypothesis)”,提出教師在輸入語言習得的時候,難度應略高(i+1)于學生已有語言水準,才能獲得明顯的效果。
(2)總結本院校實施分級教學的結果。研究者結合所在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開展情況,對分級教學的現狀進行概括,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或者對策。
目前,從實施英語分級教學的院校來看,分級教學對藝體生來說,可以激發他們對語言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語言學習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降低其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感;對教師來說,分級教學使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針對性更強,教學成果較之前更為明顯。但是,大部分研究者發現分級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共性的問題,例如,分級教學的分級方式的科學性有待考究,師資配備有待提升,對部分學生心理產生的消極影響有待解決,教材、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合理性有待進一步調整,考評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同時,研究者結合各自院校的實際情況,也提出了不同的改進對策,例如,胡妮(2014 年)認為應考慮藝體生專業的特殊性和原有的語言基礎,以及藝體生的特點,將授課對象定位為各項活動的主體、積極參與者和執行者,應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行量身定制,并結合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3)探討藝體類院校分級教學的具體實施。在理論研究和現實情況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者針對分級教學的具體實施進行了探討,包括分級教學模式、教學策略、管理模式等。
李娟(2013 年)提出了“因材施教”“情感因素”“寓教于樂”開展分級教學的三條原則。邢雅琴(2009年)在分級教學模式方面,指出兩類模式,一種是按分數分類包括“三分法模式”、“兩分法之培優法模式”、“兩分法之幫困法模式”,另一種是按技能分類,包括“分課型(聽說、閱讀、寫譯課)教學模式”,“分課型+分級教學模式”。吳倩茹(2013 年)提出了“更新教學內容,構建多元課程模式”的藝體類院校英語課程體系重構設想,將課程設置分為基礎英語(低年級)、藝術英語(中年級)、實用口語(高年級)和應用文寫作(高年級),對不同級別的教材、學習重點、學制年限等均有具體明確的劃分。
通過對藝體類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文獻統計,可以看出在我國藝體類院校中,大學英語進行教學改革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不少院校的分級教學改革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較為突出,總結如下:
(1)研究深度不夠。從所發表的藝體類分級教學的文章來看,大部分研究者只是對其中一種或者兩種理論進行籠統地介紹,只留于表面層次的敘述與概括,并沒有進行全面或者深入的研究,對支持分級教學的理論進行系統性或深入性研究甚少,理論綜述類的研究論文幾乎沒有;對分級教學的具體問題研究不夠,包括分級標準、效果衡量的科學性,分級模式的針對性、特色性,課程的實效性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兩個,一是藝體類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未收到應有的、足夠的重視;二是藝體類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因教學任務重,英語“邊緣化”現象嚴重,教師科研能力和意識較弱,撰寫高質量的研究論文相對困難。
(2)對分級教學的主體研究缺乏。多數研究者較關注分級教學中分級模式、管理方式、評價體系、課程設置等文面,對分級教學的主體研究較少。主體研究包括教學主體(教師)和學習主體(學生)兩個方面。在教學主體方面,藝體類院校分級教學師資短缺和設備不足是不少院校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一問題,至今未出現有說服力或實證性研究的論文,對教師的意愿、態度、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更是罕見。從學習主體方面的研究來看,大部分研究者僅僅描述藝體生的“語言基礎薄弱”、“思維活躍”、“專業情結濃厚”等廣為人知的特點,或者對比學生分級前后的成績,而對參與分級教學的學生的學習動機、需求、個體差異、認知等進行系統研究的甚少,除了顧桂麗(2008 年)對分級教學中藝體生英語學習動機進行了探究,汪琴(2011 年)對分級教學中藝術與非藝術類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了對比,并做了實證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幾乎為零。
(3)研究方法單一。從所發表的論文看,82.6%的研究屬于非材料性研究,僅有17.4%的實證研究。實證研究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并對結果進行具體分析的研究,包括比較研究、跟蹤研究、反復研究等多種方法。從實證研究的成果來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為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對這幾篇論文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對一些方面的論述還不夠。以四川理工學院為例,李娟對藝術學院美術系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實施前后的學生成績進行了對比,以此論證分級教學的必要性,但缺乏可行性分析;提出了藝術生實施分級教學的策略,但缺乏考核標準、后續課程等的研究;指出了分級教學的原則,但并不能體現藝體生的分級教學特色等。
通過對過去十年藝體類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還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藝體院校的英語教學研究者需借鑒西方科學合理的理論,結合中國國情,針對藝體生的特色,重視藝體生的英語分級教學研究,加強實證研究,相信定能提高藝體類院校的英語教學質量,開出具有藝術特色的英語語言教學之花。
[1] 李娟,李霞.I+1 理論指導下的藝體生大學英語分級教學[J].宜賓學院學報,2013(12):88-91.
[2] 張麗帆,郭平建.不同起點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狀況調查報告[J].考試周刊,2011(83):99-101.
[3] 顧桂麗.分級教學中藝體類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探究[J].科技風,2008(5):164-165.
[4] 冀倩.高揚高校藝體類學生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初探[J].西昌學院學報,2008(12):112-114.
[5] 柯國鳳.高職高專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幾點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13-14.
[6] 牛淑杰.論藝體類學生大學英語分級教學[J].教育教學研究,2009(2):115-116.
[7] 邢雅琴.探析構建以藝體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3):94-96.
[8] 黃藝平.藝術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2):112-114.
[9] 汪琴.英語分級教學模式中的學習者個體差藝:藝術類與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對比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11(5):5-8.
[10] 姚志英.中國大學生的英語語用錯誤探析[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516(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