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瑤,張 欣
(長春大學a 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b 人事處,長春,130022)
目前,我國高校中“90 后”青年學生受到學校教育體制改革和家庭教育背景矛盾的雙重影響,以及網絡信息傳播媒介的猛烈沖突,形成了獨特的個性特點,在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上表現出明顯的認知困境,出現了知行脫節的矛盾。這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和要求。
傳統價值觀在“90 后”青年學生的價值體系構建和道德行為養成的過程中具有獨特地位。養成教育始終是教育的基礎和核心,更是價值觀念教育的關鍵。研究如何在深入了解“90 后”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幫助其養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對塑造青年學生健康的人格發展,推動整個民族繁榮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公民意識集中體現了公民對于社會系統以及各種問題的態度、傾向、情感和價值觀”[1]。“90 后”大學生對社會公民意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民主觀念、法律意識等更加強烈,同時,“90 后”青年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政府在教育方面做出的投資不斷提高,全國財政教育經費總投入自1992 年的867 億元逐年增長到2013 年的30364.72 億元(如圖1),占GDP 的比重也自1992 年的3.22%增長到2013 年的4.3%。“90 后”青年學生的父母輩也更愿意在子女身上花費更多的金錢為其創造高質量的教育條件,這使得這一代學生自身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具有極高的期望值,對職業目標有著明確的物質化標準,但是卻又缺乏追求理想信念的奮斗意識和責任意識,當社會公民責任和自我價值實現發生矛盾的時候,更多的“90 后”青年學生是選擇自己喜歡并樂于承擔的工作,并且希望兼顧和保護自身的利益,把自我價值看得更加重要。
家庭是“90 后”青年學生價值觀念形成和培養的第一領域,家庭教育從兩個方面影響著他們的傳統價值觀的養成教育[1]。

圖1 1992—2012 年全國財政教育經費總投入增長圖
一方面,“90 后”青年學生是中國第二代獨生子女,較第一代獨生子女“80 后”在全國總人口的比重更高。“90 后”的父母輩是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受益最多的一代,思想觀念已經受到價值觀多元化發展的影響,是屬于知識、信息都比較開放的一代,“90 后”很容易直接地從父母輩或祖輩那里獲得物質上的滿足感,反而很少有主動通過自己勞動來獲得經濟利益的經歷,導致他們在物質上產生強烈的依賴感。然而,“90 后”青年學生家庭離散和重組現象較過去增多。據《民政統計歷史資料匯編》和《中國統計年鑒》統計數據顯示,1979 年前,中國的粗離婚率為0.35‰,此后持續遞增,2012 年的粗離婚率已達2.3‰,是1979 年前的近8 倍①由于民政部和國家統計局自1979 年始才有相關的婚姻統計,但1979 年缺少河南、陜西、青海省的訴訟離婚數,故我們只能對自1980年以來的離婚率變動趨勢加以描述、分析。(如圖2)。對物質的高度依賴感強化了他們的獨立性,相反的卻使得他們對家庭的情感凝聚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圖2 1979—2012 年全國粗離婚率增長圖
另一方面,與這種對家庭物質需求和情感缺失的狀態相對應的,“90 后”青年學生的自我獨立性也較以往更加突出。他們的父母輩要同時面對社會競爭和“4—2—1”家庭模式帶來的繁重壓力,而經營和管理子女生活的重心逐漸轉移到祖輩身上,祖輩陳舊的生活經驗和難以跟上時代的信息來源,使得這一代青年學生更多的是通過網絡、傳媒、影視等新途徑來獲取信息和經驗。通過對某綜合性大學進行現場調研②該調研時間是2014 年9 月—10 月,以吉林省長春市某省屬綜合類高校在校大學生為對象,發放問卷6500 份,回收問卷6136 份,有效問卷6037 份。得到的數據反饋,目前就該校6000 余名學生而言,有86.4%的同學通過網絡來獲取各類信息,通過廣播電視獲取信息的僅占到了34.8%,其他獲取途徑包括主流網站、手機報、報紙雜志等(如圖3)。在網絡時代下,“90 后”青年學生缺乏同輩之間的交際經歷和必要的團隊合作精神,往往更注重自我感覺。
“90 后”青年學生是素質教育改革受益的一代,對先進典型的榜樣事例具有很深刻的理解并能夠積極的接受,對于自身價值觀體系中存在的負面因素也能夠坦誠面對。[1]我們就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價值觀念進行了分項調研,其中,對“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觀點約有66.7%的學生是贊成的,對“以自我為中心,利己不損人”的觀點約有60.5%的學生表示同意。面對這樣的調研結果,較大一部分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這樣的利己主義觀的形成與當代社會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沖擊密不可分。可以說,對于傳統價值觀,“90后”青年學生表現出卓越的綜合認知能力。然而現實生活中,他們缺乏普遍性的社會實踐經驗和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能力,傳統價值觀難以在實踐中得到認同和貫徹,這種知行不能合一的情況對他們價值體系的養成教育造成極大的障礙。[3]

圖3 長春市某省屬綜合類高校學生獲取信息途徑分布圖
傳統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即通過傳統道德觀念的教育和培養使其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最終目的,是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養成教育的多元化路徑符合“90 后”青年學生的實踐要求。養成教育重在教育和培養,致力于通過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和載體,實現人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當代的養成教育理念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尊重關系,引導學生在矛盾和選擇面前達成師生共識,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同時,養成教育要求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將傳統的正確的價值觀念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旨在根本上改變和塑造青年學生完善的人格體系。這能夠緩和“90 后”青年學生個性張揚與現實問題的沖突,避免矛盾兩極化發展,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其次,養成教育的最終目標符合“90 后”青年學生的德育需求。科學發展觀以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這一教育方針正體現了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教育必須是身心的均衡發展。而養成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知行合一。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傳統價值觀的養成教育所追求的知行合一,是一種對高尚情操和正確理念的內化,是一種對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自覺的實踐,而不是出于服從權威或受到某種約束才發生的行為。“90 后”青年學生只有通過將傳統的價值觀念融入到教學、管理、學生活動的方方面面,以他們樂于接受和參與的教育載體,讓學生自愿自覺地將傳統價值觀內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4]
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長的榜樣示范和一個健康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都對“90 后”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養成具有重要意義。[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環節,把握好“雙邊教育”這一重要教育形式,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舉措和目的,鼓勵家長參與到教育活動中,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點利用假期時間制定有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搭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動的平臺,充分發揮家庭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作用。
當前高校一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體向“80 后”過渡,這一教育主體往往具有碩士或博士的高學歷以及在校期間豐富的學生干部工作經歷,同時自身還具備教育理論研究的基本條件,為隊伍建設朝著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這并不能完全達到“90 后”青年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的要求,也不能絕對解決在學生期待和工作現實中產生的角色困境。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秉持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從職業水平、行為操守、學術能力和人格魅力等方面來提高自己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塑造一支現代化的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師資隊伍。[9]
高校是“90 后”青年學生價值觀念養成的主要陣地,以學生的行為和性格特點為突破口,順應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實際需要,建立一個開放、多維、有效的教育機制,是學生實現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徑。[6]其中包括構建以學生全面、自主、和諧發展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從辦學實踐中建立和健全民主開放的管理模式,營造公平、民主、和諧、團結的集體氣氛,讓學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滿足學生獲取社會經驗和最新信息的迫切需求以及對于人際交往的需求。同時,要勇于突破傳統價值觀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局限性,重視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的跨學科整合,在對以往工作經驗的總結的基礎上,吸收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的優秀成果,形成現代化的傳統價值觀教育機制。這樣的機制能夠為“90 后”青年學生提供一個自我教育和培養的環境,自覺付諸實踐,從而達到養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總之,對于“90 后”青年學生傳統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必須堅持把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核心理念,尊重當前青年學生的個性發展規律和思想表達方式,綜合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徑,建立與教育需求相適應的教育載體,使傳統價值觀的內涵逐漸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并融入到實際的行為習慣中,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理想狀態。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更多專家學者和一線工作者共同努力,創造一個環境優良、具有時代精神的教育氛圍。
[1] 周中之,石書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石路.政府公共決策與公民參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 左健.90 后大學生價值觀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 楊長春.大學生價值取向功利化傾向的理論分析[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2):107-109.
[5] 邱玲,龔春明.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調查報告[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9):38-39.
[6] 蘇玉華.“90 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 楊雄.當前須關注的青少年四大問題[J].當代青年研究,2008(4):9-10.
[8] 張雪琴.“90 后”大學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塑造[J].東南傳播,2012(6):110-112.
[9] 韓承敏.鄧小平人才觀與中國人才資源開發實踐[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5,16(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