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再金,黃東桂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廣東 佛山528041;廣西大學 政治學院,南寧530004)
法治觀念是人們對什么是法治精神,為什么要實行法治,如何實行法治等問題的認識、評價以及期待。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受過不同程度的法律基本常識教育,他們的法治觀念相對普通民眾來說要強,但現實中大部分大學生的法治觀念與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不符,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大方面。
(1)法律知識相對匱乏,依法治國理念不強。法律知識是法治觀念的基礎與前提,法治觀念是在法律知識上的思想提升。從非法學大類專業的大學生課程設置來看,涉及法律知識教育的必修課只有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程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渠道單一。加上部分學校及學生對思政課的內容及教育方式存在排斥心理,因此,通過思政課進行法律知識教育效果不是太顯著。另外,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依法治國理念不強的現象。鄧小平曾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2]332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時間維度尚短,要一時半刻改變傳統的輕法觀念相當困難。而社會上存在以權壓法、以權違法,解決實際問題繞法等負面現象。本來大學生法律知識相對來說就較缺乏,加上易受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但是當問及對我國法治建設的認知程度時,幾乎有一半的同學回答說‘知道一點’。”[3]
(2)用法維權意識不強,人本公正理念尚缺。鄧小平曾指出,“要講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2]254法律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核心內容是權利,正是因為對權利的爭取使得人們對法的需要及渴望愈加強烈。法律維護公民權利,確保公民的公正、平等、人權等基本權利。大部分學生用法維權意識不強,面對侵權的行為一般采用人情的方式處理甚至忍氣吞聲。當然,也有部分大學生認為法治觀念就是依照法律辦事,不違反法律便行,這種看法是片面的,這是被動守法的行為。法治觀念還包括公平、正義、民主、人本等重要范疇,而且這些范疇是法治的價值追求。同時,公平、正義等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治觀念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3)服從大局意識不夠,黨領導法治觀念不牢固。“90 后”是大學生的主力軍,他們一般出生于獨生子女家庭,在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成長,敢于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他們具有時代烙印的同時卻常表現出自我為中心、大局觀念淡薄的傾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要有大局意識,堅持憲法的權威、科學立法、公正司法、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這些舉措的立足點便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1]部分大學生對黨領導法治的觀念不太牢固,時而探討“黨大于法”還是“法大于黨”這個偽命題,時而對黨領導法治建設持有成見。
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觀念的培育有著內在的關聯,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培育法治觀念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目標就是要堅持全面發展觀,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 號)文件明確指出,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4]思想政治教育與培育法治觀念在育人目標、內容屬性以及方法方式上有其內在關聯。
(1)育人目標的統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鄧小平認為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導人民成為“四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其中有理想、有紀律最為關鍵[5]。鄧小平所指的有紀律包括遵守道德以及法律規范。法治觀念的培育著眼于使大學生知法、守法,樹立起權利意識,追求公平正義,從內心確立起法治的信仰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全面發展人才培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從育人目標的側重點來看,可以看出兩者在培育方向上具有相輔性。法治理念的培育側重于使大學生成為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這是育人目標的基本層次;而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思想政治素質的教育,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是育人目標的更高層次。
(2)內容屬性的關聯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內容非常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包含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法治理念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6]法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使人們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自覺遵守者、忠實崇尚者和堅定捍衛者。“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12。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中包括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法治觀念的內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觀念的培育在內容屬性上具有關聯性。
(3)方式方法的互補性。在方式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趨向柔性,體現著主體的自律性、懲罰的無形性,它主要是通過道德輿論的力量和社會的精神褒貶而約束人們的行為,它的適應領域具有廣泛性,容易受到不同價值取向的沖擊;而法治理念的培育則體現著剛性,表現為普遍性的規范約束,強調法律責任承擔的處罰性及其嚴厲性,它適用于每一個社會成員。“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1]316只有兩者剛柔并濟,互相補充,才能走在實現全面素質人才培育的要求。
針對大學生法治觀念存在的問題,在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內在邏輯的基礎上,以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加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以及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三步曲”培育大學生法治觀念。
(1)重視法律修養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這門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法律知識教育的重任,這門課程的第五、六、七章涉及法律知識。要培育大學生法治觀念,必須重視對非法學大類大學生法律教育的唯一公共必修課,摒棄對思政課的“偏見”。《思修》這門課程的第五章是“領會法律精神、理解法律體系”,這一章節的教學應側重講授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使大學生樹立憲法的權威,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1]115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母法,必須樹立起憲法的威信。而在《思修》第六章則直接是“樹立法治理念、維護法律權威”,在這一章節中應該重點講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意義及基本內容,使大學生內化法律知識并提升法治觀念。
(2)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除了《思修》這門課程外,其他的思政課也不同程度地涉及社會主義法治觀念。例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中,就直接涉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章節。“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7]又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程中,“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的章節中就涉及到法治觀念,“社會主義民主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它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9]社會主義民主確保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綜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涉及法治理念的內容不僅多而且可以形成系統地教學。因此,必須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促使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提升。
(1)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1]黨全局統籌依法治國,堅持黨的領導是大局意識的核心內容。思想政治工作者影響教育客體最為直接,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首先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因受我國現階段法治進程及法治出現的問題所影響,有些思政工作者對于法治觀念不夠堅定。有些思政工作者在進行法治教育的時候,把自己“不信任”的法治觀念結合社會上的負面因素進行說教,對學生進行誤導。甚至有些教師在上課時根據個人偏見,對黨領導進行文過飾非、一孔之見的有意無意地“否定”,這嚴重影響學生大局觀念的形成,使大學生理解問題片面化,思想容易“劍走偏鋒”,不利于他們法治觀念的形成。
(2)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管理。對大學生而言,法治觀念所要求的大局意識要從日常大學生管理做起,使大學生明白按規則辦事的原則,以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保證,是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章可循的原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管理要有意識地體現著法治的觀念,使法治貫徹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另外,要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更為科學。應該采用“學校黨委、學院(系)黨委、輔導員、思政課”專任教師四位一體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優勢互補。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大學生法治觀念的科學、長效培育,特別是大學生通過這種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形成了規范意識、大局觀念。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法治教育“軟環境”。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高校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軟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知道,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形態,是預防大學生犯罪的“過濾器”、“篩選器”、“制動器”。特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高校應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網絡、報紙、櫥窗等校園媒體廣泛宣傳,加強校園文化的規劃和建設,以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的良好局面。這種“軟環境”的形成,使大學生感受到以人為本的氛圍,他們就是學校的主人,他們處于一個和諧、公平、正義的良好法治環境中。[8]
(2)開發新載體,自由地領悟法治真諦。培育大學生法治觀念,除了利用好傳統的載體方式外,還必須開發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載體,吸引大學生的眼球、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網絡作為新型的交流工具,它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自由、接受新事物能力強而易受不良思想影響。因此,對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必須充分利用好網絡這個載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載體開發已經較為成熟且有相當的經驗,完全可以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已經開發的資源,為培育法治觀念所用。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上,加入法治專欄,在法治專欄這個分欄上加入貼吧或交流平臺這個環節,與大學生進行法治觀念的互動,使大學生成為法治觀念培育的“主體”,激發他們的主體性。另外,實踐活動也是容易吸引大學生參與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來弘揚法治觀念,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法治觀念。
[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楊冠聲,尚緒芝.大學生法治觀念的一般調查與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6):254-332.
[3] 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1.
[4]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閔輝.論法治理念培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2(2):209-210.
[6]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3 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35.
[7]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3 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6.
[8] 鄒亞男.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