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楊志平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長春,130024)
經濟體制是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具體表現形態,包括兩層含義:首先,經濟體制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對生產力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其次,經濟體制不是所表現的生產關系自身,而是其具體形態。這就意味著同一性質的生產關系會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即同一種經濟制度下會出現不同的經濟體制,這就為在保持基本經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以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代會和三中全會為視角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歷程并總結其經驗,對于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國在經濟上實行的是一種封閉性的計劃經濟。一方面,近30年的封閉性計劃經濟極大地限制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給我國社會帶來了很多問題;另一方面,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帷幕,開始與世界接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這就需要建立與世界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經濟體制機制。這些內外現實因素迫切要求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歷程,可將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978年底改革開放開始到黨的十四大召開前的這一階段是仍徘徊在計劃經濟體制中的經濟體制改革階段。這一階段形成了三次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理論認識上的前進,分別是強調應貫徹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認識到利用市場機制、發展商品經濟的重要性,形成了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計劃商品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也開啟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高度集中,缺乏自主性、靈活性,應大膽下放行政權力,精簡行政機構,讓地方及企業擁有更多自主生產、自主經營、自主決策權,解決“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黨政不分問題。此次會議指出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病及今后經濟體制改革的側重點,為此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為推進社會主義經濟的新發展,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經濟發展要“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1],并指出有計劃的生產、流通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不作計劃”、由市場調節的那部分生產和流通是“主體”的有益補充,通過有計劃的綜合平衡作用和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平穩發展。此次會議關于計劃為主、市場為輔,有計劃生產是“主體”和市場調節生產是“有益補充”的提法,表明了黨認識到市場調節對克服計劃經濟體制不足、推動國民經濟積極發展的重要作用,這對于過去完全忽視市場、排斥市場作用的計劃經濟體制來說,無疑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但這種認識仍然是以堅持計劃經濟體制為前提,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
探索改革的腳步并未停止。1984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2]29,強調計劃經濟與價值規律、商品經濟是統一的而非排斥對立關系,并認為區別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依據不在于價值規律是否起作用或商品經濟是否存在,而在于所有制基礎不同。這一論斷沖破了傳統意義上所認為的計劃經濟與價值規律沖突、與商品經濟對立,社會主義不存在商品經濟的認識局限,認識到了價值規律的重要性,強調利用市場機制、發展商品經濟,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認識為我國后來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向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認識上的又一次發展。
1987年黨的十三大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計劃與市場的作用都是覆蓋全社會的”[3];這種新的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是通過“‘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3]來實現即國家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宏觀調控手段來調節市場活動,市場又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機制來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十三大進一步深化了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認識,破除了計劃與市場有主次之別的思想束縛,建立計劃與市場“平起平坐”的內在統一關系,形成了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這為后來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中提出“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沒有特定社會屬性之分”的論斷奠定了基礎。由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利用市場機制、發展商品經濟,再到計劃與市場是內在統一的等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理論認識的逐步發展,雖然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但為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奠定了基礎。
從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到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這一階段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談話中,就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作了精辟的論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4]這一“經濟發展手段論”推翻了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當作社會制度、社會屬性問題的思想“圍墻”,為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解放了思想、奠定了基礎。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5]131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5]1315,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重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2]56,并指出這一經濟體制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實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首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其次,要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再次要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最后要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從而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至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以確立,實現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完美結合,明確指出了在資源配置中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角色定位,并構建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這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偉大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這一經濟體制改革理論認識上的突破已得到全黨的認同,并在黨的文件中確立下來,我國真正開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進程。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如何科學定位政府與市場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更有效發揮作用的過程。從十五大至十八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并實現市場由“基礎性”作用向“決定性”作用的“升級”。
站在世紀之交,面對開創新局的歷史使命和前所未有的歷史新機遇,黨的十五大指出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5]1417,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黨的十六大針對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正確性,提出要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體系,“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6]。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論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緊迫性、必要性,提出按照五個統籌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119。黨的十七大報告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7]。黨的十八大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不失時機地提出深入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加快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出要“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8],推動經濟高效、公平、可持續發展。從黨的十五大到十八大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表述可以看出,黨在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不斷深化了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尋求如何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但黨對二者關系的認識一直僅限于“修飾詞”的改變,“核心詞匯”沒有質的突破,改革仍然在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下徘徊。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178。表述上的“一詞之變”,反映了黨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和對政府作用的再認識;表明了黨充分肯定市場的作用,強調市場應起“決定性”作用,同時重新認識政府的作用,政府不僅僅局限于宏觀調控,還應包括公共服務等職能,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由“基礎性”到“決定性”作用的轉變,是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的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9]。
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化的過程,經濟體制的每一步改革都是認識上的一次前進和突破,都是一次創新。總結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逐步的、漸進的改革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及今后應解決的問題,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十二大提出“貫徹以計劃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1]。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計劃經濟同運用價值規律、發展商品經濟……是統一的”[2]29-30。十三大提出“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計劃與市場的作用都是覆蓋全社會的”[3]。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指出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存在社會制度屬性問題。此后,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從中可以體會到我們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探索,對計劃與市場關系認識逐步前進的量變過程,并最終實現質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十四大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理論認識上的重大突破中間也經歷了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十七大、十八大分別提出的“在更大程度上”、“更大程度地”、“從制度上”、“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等關于市場基礎性作用認識的逐步量變過程。正是通過這種逐步地、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之路,我國建立了日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中國奇跡”,這是我國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之路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證明。在今后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也應遵循逐步漸進原則,走漸進式改革之路,不搞極端冒進、不走“大躍進”之路。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到今天,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圍繞著一條主線即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而展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針對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存在權力過于集中的缺點,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措施,如“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大膽下放權力”,“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3]等等,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政府”“市場”字眼,但“權力”“經濟規律”這在本質上涉及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從黨的十二大到十四大召開前,經濟體制改革提出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到“計劃經濟同運用價值規律、發展商品經濟……是統一的”[2]29-30到“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3],提出的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實質上就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這一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始終圍繞著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并力求尋找兩者的最佳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礎性”向“決定性”的突破,今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要圍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行,不斷明確政府與市場各自職權界限及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尋找二者的最佳結合,實現兩者作用的更好發揮。
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關系原理,生產關系是否合理主要看其是否與生產力相適應,是否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作為生產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經濟體制是否合理同樣也要看其是否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是否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果經濟體制與社會生產力不相適應,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則這種經濟體制是不合理的,應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諸多弊端,如企業沒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缺乏活力;職工干多干少一個樣,缺乏生產勞動積極性等,嚴重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迫切需要進行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探索,實現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高效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應始終以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增長、效率的提高作為根本依據,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從而推動全面改革的順利進行。
總之,經濟體制改革是歷屆黨代會和三中全會關注的重點。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代會和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的改革,可以看出,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實現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在經濟改革發展實踐中不斷完善,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起“決定性”作用的演進。深刻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對于我們今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8.
[2]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國共產黨歷屆代表大會全記錄——“一大”到“十七大”(第三卷)[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7:1194.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中國共產黨歷屆代表大會全記錄——“一大”到“十七大”(第四卷)[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7.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20.
[7]中共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8]張靜如.中國共產黨歷屆代表大會:一大到十八大(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595.
[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正確發揮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N].人民日報,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