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撞殘不如撞死”為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鄒忠玉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生命權保護的缺失與構建
——以“撞殘不如撞死”為視角
鄒忠玉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生命權屬于人格權中的一項子權利,我國立法對公民所享有的人格權以及人格利益的相關規定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與生命權相關的侵權責任以及人身損害賠償等立法也并非規定得盡善盡美,司法實踐中存在大量的與之相關的案例,由于立法的缺陷與不合理,使得這些案件均未得到很好地解決,特別是在交通事故中經常出現的“撞殘不如撞死”事件等不合理之處顯而易見,如何尋求新的理論支點,破解現行難題,成為當前立法、司法及學界不容回避的問題。
生命權;撞殘不如撞死;交通肇事罪;故意殺人罪
(一)生命權的概念
生命權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以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寧為主要內容的一項權利。生命是一個自然人所具有的最高人格利益,是自然人進行所有民事行為的前提,也是自然人享有權利與義務的基礎。我國《民法通則》第98條對公民的生命權作了簡單規定,確認公民享有生命權。生命權在法律層面上主要表現在法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保護人的生命處于安全狀態以及生活得到安寧。我國同多數國家的立法體例一樣,均是將生命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來進行保護。
生命的范圍很廣,但是法律意義上的生命則僅指自然人的生命,是一個人能進行最基本活動的前提,生命對于人的根本意義,使得維護人之生命安全成為法律的根本任務之一,反映到民法中,便是確認和保護自然人的生命權,保障生命不受非法傷害與剝奪,保障生命在受到各種威脅時能得到積極之維護,從而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延續,保障公民最高人格利益。[1]622
(二)生命權的特征
生命權作為一個自然人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所必需的前提和基礎,具有以下幾點基本特征:
1.生命權是自然人享有其它人格權的前提。生命權是自然人的一項根本的人格權,它在維護自然人的生命安全的同時,也成為自然人享有其它人格權的前提和基礎。公民的各項人格權均以公民的生存為前提,一旦公民的生命權遭到侵害而喪失生命,則其他人格權也不復存在。[2]11
2.主體僅為自然人。生命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同為法律主體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均不能成為生命權的主體,作為動植物的生命在法律意義上只能將其歸入私人財產或者國家集體財產范圍。[1]623
3.價值具有可分性。生命權具有特殊性,存在積極價值與消極價值之分。積極價值具有優先性,優先于消極價值被保護,體現在前者是主體積極通過行使生命權直接體現出的價值,而后者主要是在生命權被侵害之后,通過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從消極層面間接體現出的價值。
4.具有平等性與同一性。生命權作為基本人權,對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具有同一性,生命只有一次,我國相關立法規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對他人進行非法傷害。
(一)“撞殘不如撞死”的相關案例
交通事故中經常出現肇事者將他人撞傷之后再次進行碾壓,致使受害者當場死亡的情形,非法剝奪他人,嚴重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權,究其原因則是我國現行的交通事故賠償制度以及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均規定了致人殘疾后的賠償額度遠遠大于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的賠償額度。撞死只需賠幾萬,但是撞殘確需賠好幾十萬,這也誤導了交通肇事者,認為“撞殘不如撞死”。
2007年曾轟動一時的“馬英豪事件”,講述了司機馬英豪在不小心撞到他人之后,再次將車子掉頭,對受害人進行再次碾壓,導致其當場死亡。[2]112011年的“小悅悅事件”以及與此類似的“江蘇寶馬二次碾壓兒童案”、“奧迪反復碾壓男子案”。不斷發生的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機反復碾壓受害者致其死亡事件正在不斷地挑戰社會公眾的良心與道德的底線。
交通肇事后進行再次碾壓致使受害者死亡的案件頻頻發生,法律界人士對此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首先,因交通事故將人撞傷后,根據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有關交通肇事罪的規定,如果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并造成死亡或者重大傷害的,則不構成交通肇事罪,但是對于撞殘后所應承擔的一系列賠償,則是交通肇事者所不能負擔的。我國最新《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七條規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對受害人精神造成損害的,還需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該解釋又對具體的每項費用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包括賠付標準、賠償方式以及計算方法等。
相反,若受害人死亡,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3]此處的“合理費用”只需支付一次,并且根據該解釋規定的賠償標準來看,肇事者所應賠付的金額遠遠小于將人致殘后所應賠付的金額。并且將人撞死僅需賠付一次,但是將人撞殘后,最嚴重的后果將是賠付一生,這才是使肇事者萌生將人“撞殘不如撞死”想法的原因所在。
但是,交通肇事者在進行二次碾壓的時候卻很難想到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即如果故意把人撞死就涉嫌故意殺人罪。我國刑法上對故意殺人行為懲罰極其嚴重,故意殺人罪被認為是性質最為惡劣的刑事犯罪之一,并且只要有故意殺人的行為,即使受害人并未真正死亡,也認定為構成本罪。
(二)是道德缺失,還是制度問題
現如今社會上大多數發生的交通肇事二次碾壓致人死亡案件讓公眾首先想到的大多是行為人道德上有問題,進而對其進行良心上的譴責,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為何肇事者會這么做,基本不會將此類慘劇與我國制度的不合理與不完善聯系到一起。多數人對我國的傷殘賠償都處于不了解或者模糊不清的狀態,但所有司機在取得駕駛資格證之前均需對相關的法律進行了解,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道路交通損害賠償解釋》,還包括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以及與之對應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他們清楚地知道在交通事故中出現何種情形應進行怎樣的賠償,導致的結果是在發生交通肇事的短時間內肇事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負責的問題。不可否認有很多司機在交通肇事后均有一種逃避責任的心理,將人二次碾壓致死也有可能是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如藥家鑫事件,受害人在第一次被撞倒在地時只是對藥家鑫說了一句“我記住你的車牌號了”,處于逃避責任的心態,藥家鑫對其進行再次的撞擊最終致其死亡。
但是,導致“撞殘不如撞死”這一法律現象頻發的還是我國的制度存在問題,有學者稱“撞殘不如撞死”這一現象為制度殺人,認為我國的制度存在許多很嚴重的漏洞,如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賠償標準遠遠低于致人傷殘的賠償標準問題;在交通肇事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訴訟中提起的民事賠償訴訟不能完全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問題;交通事故發生后出現的舉證難以及司法機關執法不嚴的問題,我國相關法律規范的宣傳存在問題,如公眾對《刑法》有關于交通肇事以及與其相關的其他犯罪了解甚少。
1.賠償制度方面設計不合理。依據我國現行《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相關規定,在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只需一次性賠付,且賠付的金額僅相當于致人一級傷殘的殘疾賠償金,但致人傷殘后,殘疾賠償金只能算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賠償還包括需支付受害人直到健康為止的看護費、營養費以及殘疾輔助器具費等等,若是致人終身殘疾,則這些費用將跟隨肇事者一生,這將是肇事司機的噩夢,這樣的制度規定使得許多負擔不起這筆費用的司機鋌而走險,最終造成悲劇。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相關規定不合理。根據現行法規,在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訴訟中,受害者可請求的一般是物質損失而不包括精神損失。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據此,司法實踐中,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被害人近親屬無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精神撫慰金。[4]
3.民事訴訟中舉證難。交通肇事后若經司法機關認定并非構成交通肇事罪以及其他刑事犯罪的,則需通過民事訴訟程序進行處理,而我國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實行的舉證責任制度為“誰主張誰舉證”,這給受害者的維權之路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而且許多肇事后逃逸根本不知道肇事者是誰,也使得受害人的權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5]
4.司法機關執法不嚴。這在當今社會屬于普遍現象,甚至可以說是執法機關的一個習慣,那就是將大多數已經構成刑事犯罪的案件歸類于行政或者民事案件處理,如我國刑法規定交通肇事罪的其中一種情形是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但是司法實踐中執法機關卻將此種情形作為一般的交通事故進行處理,這也給多數駕駛者一種錯誤的示范,進而在駕駛過程中不愿遵守交通法規,也是導致交通事故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撞殘不如撞死”的慘劇發人深省,先不論發生此事后的處理是否合理,僅是這一行為就不可原諒,生命豈可用金錢來衡量,為逃避法律責任而惡意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本身就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權,國家機關有義務保護公民的這一基本人權,為此,對生命權保護制度的重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加強公眾的法律意識
生命是不可侵犯的,惡意侵害他人生命的行為應受到法律的嚴懲,保護他人生命權最重要的價值體現為積極價值,在事前的相關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應通過實際行動讓公眾意識到該行為的嚴重性,可通過加大法制宣傳以及將司法實踐中法院的相關判決進行公布,并由權威的司法工作者進行宣講,在以集體為單位的群眾中定期宣傳,確保公民生活在一個充滿法治氣息的社會里,以達到公民尊重和善待他人生命的目的。
在交通安全方面,應加強駕駛員的法律意識以及對其駕駛技能進行嚴格把關,由相關的教練員專門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特別是刑事法律方面的知識,使其意識到侵犯他人生命會付出更為嚴重的代價,遠遠不止于金錢方面的賠償。將有關交通肇事后又對他人進行再次碾壓侵犯他人生命權的案件予以公布,讓駕駛者都知悉此種行為屬于故意殺人,不但對死者的賠償不會減少,性質惡劣的肇事者將會被處以死刑。這種行為不僅是不尊重他人生命權,更是對自己生命的不重視。在事故發生之前,也需加強其在駕駛過程中的注意程度,進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也是對他人生命權進行保護的一種體現。
(二)完善我國的賠償制度與有關的訴訟程序
我國的賠償制度是對侵犯他人權利后的補償措施,是生命權消極價值的體現,如前所述,我國有關的賠償制度設計得極不合理,特別是致人傷殘后的賠償與致人死亡后的賠償形成巨大落差。致人傷殘是對他人健康權與身體權的侵害,致人死亡則是對他人生命權的剝奪,而生命權是人格權的核心,是身體權與健康權的前提,其存在的積極價值遠遠高于其他人格利益。立法者應該從這一角度去審視我國現有的賠償制度。對侵害他人生命的行為應進行嚴厲地處罰,堅決遏制“撞殘不如撞死”現象的再發生。
由于大多數侵害生命權的案件都會涉及刑事領域,所以我國存在大量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司法機關設置這一程序的目的是為了節省司法資源以及加快案件的審結效率,這一程序的存在本身是很合理的,不合理之處在于在這一附帶民事訴訟中受害人的近親屬不可以提起有關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請求,這對受害者來說并不公平。我國有關立法機關應對此加以重視,解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之訴的情形,完善對生命權消極價值的保護。
(三)加強有關機關的行政執法能力
在縣鄉一級,發生大多數事故都由交警大隊出面解決,即使是某些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民事爭議的案件,而是觸犯了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構成刑事犯罪,本應交由有關公安機關處理的案件也不例外。這種比較籠統與粗糙的斷案手法也是我國執法機關存在的通病。對于此種情形有關執法機關應給與重視,因為這種處理案件的方式,不僅會使很多案件很難得到公正的處理結果,也會給社會公眾錯誤的暗示,使其認為大多數侵犯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都可以通過民事賠償的途徑解決,最終導致案件頻發。
解決這一現象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有關機關的行政執法能力,各機關各司其職,首先對案件進行正確的定性,確定案件的管轄,再由正確的機關對案件進行調查取證,使案件得以公正的解決。對于觸犯刑法的案件應交由公安機關處理,而不是一律交由某一機關進行統一處理。對于因交通肇事并進行二次碾壓致使受害人死亡的案件應以故意殺人罪對行為人進行定罪量刑,以達到警示目的。
[1]魏振瀛.民法[M].4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22-623.
[2]何斌.對進一步健全人的生命權法律保障制度的思考[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0(6).
[3]蔡芹芹.論《侵權責任法》于過度醫療之適用[D].重慶:西南大學,2013:15.
[4]溫鄲冰.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制度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7:20.
[4]王建.“二次碾軋”與一個潛規則的顛覆——撞殘不如撞死的法律誤區[J].法律與生活,2007(2).
[5]杜曉.交通肇事后反復碾壓致死案頻發引關注[N].法制日報,2010-10-12.
D923
A
鄒忠玉(199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