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西方倡導性新聞的發展進程及其合法性*

2015-02-20 14:11:24劉自雄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年12期

■ 劉自雄

論西方倡導性新聞的發展進程及其合法性*

■ 劉自雄

倡導性新聞是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類型和流派,此前國內的相關研究很薄弱,甚至存在著一些誤解。本文從概念界定、發展進程及理論合法性三個視角給予了深入探討,揭示了西方倡導性新聞在近現代新聞發展史上從主流到邊緣、時而沉寂時而復興的復雜發展進程,并解析了它在當下傳播語境中的最新發展態勢。本文認為,倡導性新聞是多元化新聞報道類型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它具備充分的理論合法性和實踐合理性,對于我們深化本土新聞理論研究來說也是很有價值的概念和理論工具。

倡導性新聞;客觀性報道;發展進程;合法性

“倡導性新聞”(Advocacy Journalism)是西方新聞學中常見的概念,指的是一種貫穿新聞發展史的特殊新聞報道流派,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實踐地位和理論影響,而且還不斷引發理論紛爭。但國內關于它的深入研究缺失,僅有少數文獻簡略論及。反思原因,早期主要是由于英語文獻匱乏和學術對話太少,近期則可歸因于學界專注于西方主流新聞學說——新聞專業主義和客觀性報道,不夠重視對西方多元新聞學說的研究,所以迄今罕見全面深入探討它的內涵、歷史演進以及理論合法性的文獻,甚至存在一些誤解。

鑒于倡導性新聞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流派,對理解新聞發展史乃至解釋當下新聞實踐都很有價值,因此本文將通過專論來解析其概念內涵、發展進程、當下實踐及其價值,共探討四個問題:(1)倡導性新聞的所指是什么?(2)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進程?(3)它是否處于邊緣地位,且發展前景渺茫?(4)在當前語境下,它是否具備實踐和理論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通過回答上述問題,為本土倡導性新聞研究鋪墊理論基礎。

一、術語的翻譯

關于Advocacy Journalism的翻譯,國內出現了“倡導性新聞學”“倡導性新聞”“鼓吹新聞學”“鼓吹性新聞學”“鼓吹性新聞”“鼓吹新聞主義”“鼓吹式新聞”“鼓動新聞”以及“宣傳式新聞”等不同譯法。例如,《西方新聞理論評析》中將其譯為“倡導新聞學”,同時說明亦可譯為“鼓吹新聞學”;①《美國新聞史》則使用“鼓吹性新聞”②的譯法;趙月枝在《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序言中同時使用了“鼓吹性新聞”和“倡導性新聞”,正文中譯為“倡導性新聞”③;張威④和李異平⑤將其譯為“鼓動新聞”;楊保軍提出全球新聞體系包含三大“新聞主義”(商業、宣傳和專業),其中的“宣傳新聞主義”⑥即對應于歐美的Advocacy Journalism。

從概念的情感色彩來看,將advocacy譯為“倡導”,比較中性;譯為“鼓吹”“鼓動”“宣傳”,則暗含了負面的價值判斷;鑒于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要求,筆者認為將其譯為“倡導”更好。journalism可譯為“新聞業”“新聞/報道”或“新聞學”,需參照語境來判斷。20世紀初期西方新聞學成熟時建構的主導理論學說是客觀性新聞學(objective journalism),且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因而成為了一個常識性概念。而倡導性新聞實踐雖然遠早于現代新聞學的成熟,它也具有特定的新聞價值觀以及實踐規范,但并未形成顯性的系統學說,更多是概稱一種新聞報道實踐的類型,將其譯為“新聞學”稍嫌勉強。因此,筆者認為,根據西方學界使用這個概念的語境來判斷,它主要是指一種特殊的新聞報道類型,較少用來指稱一套成熟的新聞理論學說,因此把它譯為“倡導性新聞/報道”更恰當,對應于“客觀性新聞/報道”。

二、概念的界定

關于“倡導性新聞”的內涵,國內有幾種詮釋。有人認為它提倡記者在報道中表現出明確的黨派立場,用新聞報道的形式來評述新聞事實;既有強烈的價值判斷,又有實際的事實材料,是新聞報道和評論的混合物。⑦這種詮釋偏向于指稱“黨派媒體”(Partisan Press)的宣傳性報道,與西方學界賦予的內涵不盡一致。也有人認為,它是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的斗爭武器,故意摒棄主流媒體所秉持的客觀主義報道原則,有意采取一種明確的、非客觀的新聞立場來討論社會和政治問題。通過對權勢階層的監督,鼓動喚起人民參與改革的熱情。⑧這一詮釋指向它的一個重要實踐陣地——另類媒體,但所指對象太窄,失之偏頗。還有人認為,advocacy包含了擁護、支持、為某個觀點公開進行宣傳等復雜含義,它是一個囊括上述諸種因素的綜合概念。在歷史上,它往往與被壓迫階級和弱勢群體聯系在一起,專制使鼓動和吶喊顯得更加重要;在特殊環境下形成的鼓動、倡導和宣傳的特點一直伴隨著世界和中國的革命報刊,至今還在發生影響。⑨這一闡釋揭示了倡導性新聞的特殊動力,但并未清晰界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鑒于國內學界未形成共識,我們不妨借入西方新聞學的語境,考察歐美學者對它的界定,來還原其本來面目。在《國際傳播百科全書》中,羅伯特·延森(Robert Jensen)認為,它是客觀性新聞的對立面,意指運用新聞技巧來實現某種特殊的政治或社會動機。⑩《媒介與傳播詞典》將其界定為:“一種旨在推銷有關某個有爭議的政治或社會問題的特定立場的新聞報道。”(11)《媒介研究詞典》則將它界定為:“一種以貌似中立、但實際上卻用說服性的、引導受眾相信某個觀點的方式來呈現事實的新聞報道”。(12)

相較于上述簡潔定義,還有著作對其做了更詳細的闡釋。在《新聞學百科全書》中,喬恩·拜肯(Jon Bekken)認為,倡導性新聞是一種有關 “觀念”(Ideas)的報道。首先,它通過呈現支持特定立場的信息和觀點來服務于傳播動機;其次,它通過扮演論壇角色,讓政治和社會潮流發展成一個被清晰表達出來的共同計劃。它是現代新聞業的兩個基本品種之一,另一種是本質上旨在為社會精英提供商業和政治服務的新聞,即客觀性報道。他還認為,倡導性新聞迄今為止至少在政治與社會問題報道方面一直是約定俗成的規范,它拒絕當代新聞規范強調的新聞與意見兩分開,通常充滿了熱烈的情感和鮮明的觀點。雖然它依然植根于采集、組織和呈現真實可信的信息,但記者會公開地努力達成某個目的,而不是通過偽裝的客觀性。它經常與政黨或社會運動有緊密聯系,作為廣泛的社會動員活動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變革,或許有時也會使之陷入困境。倡導性記者堅稱他們會像其他記者一樣努力追求報道的準確性,或許更甚,因為他們必須贏得讀者信任,使之接受這種特殊的報道風格。(13)

在《新聞學研究指南》中,西爾維奧·懷斯博德(Silvio Waisbord)認為倡導性新聞是“專業主義范式”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理論范式”。他將其界定為:“一種政治動員的形態,試圖通過報道來提升人民或某些社會群體的權力,并且通過推動制度建設來更好地回應人民的訴求。”懷斯博德還援引莫里斯·詹諾維茨(Morris Janowitz)的說法,認為它賦予記者以積極的解釋者和參與者的角色,代表特定群體(尤其是被大眾媒體拒絕“強大代言人”的社會群體)發聲。記者成為特殊利益群體的代表,為矯正社會權力失衡的渴望所驅動,被某種“改革沖動”所引導,提倡那些被主流媒體所拒絕或歪曲表達的觀點。倡導性報道是“守門人”范式的對立面,后者即為由客觀性和公共服務理念所統御的新聞專業主義觀念。(14)

懷斯博德還認為倡導性報道可分為兩類:“記者模式”和“公民模式”。前者是由記者發起的;后者則是指組織化社會團體主動運用媒體來影響新聞報道,并最終影響公共政策。它屬于政治動員的一種,試圖通過提升人民定義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案的權力,并通過推動人們廣泛參與各類社會問題與政策制訂競技場的角力,來擴大人民擁有的選擇權。通過倡導性報道,公民組織旨在提高社會關注度、引起公共討論、影響民意以及決策層,并推動政策制訂以及關于某些特殊問題的根本性解決。(15)

威廉·漢弗(William A.Hanff)在論述全球化對當代新聞業的影響時,區分了兩類媒體形態,一種是舊式新聞業,它選擇大眾化生產路徑,維護新聞客觀性的特權,喜歡援引公共知識分子和專家的觀點,使用嚴格的腳本格式,為受眾提供中立的事實。一種是新式媒體,它選擇面向小眾市場(niche-market),擁抱某種特殊政治或文化立場,常替受眾評價和解釋事實,更加依賴于輿論和民眾訪問,公開批評或提倡政黨或當權者的立場。他還舉例說,開展倡導性報道的新興媒體機構有《每周標準》雜志和獨立媒體中心網站(Indymedia)等,而老的媒體代表有《經濟學家》和《國家》雜志等。(16)

有西方學者提出新聞本來就有多種形態,包括小報新聞(tabloid)、高品質或高聲望新聞(quality or prestige)、專業新聞(specialist)、地方公民新聞(local civic)、八卦新聞(gossip)、另類新聞(alternative)、調查性新聞(investigative)、倡導性新聞以及紀錄新聞(journalism of record)。(17)顯然,倡導性新聞只是諸多類型中的一種。從新聞史來看,現代社會相繼出現了黨派新聞、黃色新聞、扒糞新聞、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新新聞、公共新聞和公民新聞等“非主流”的浪潮和流派,呈現了動態而多元的面貌。這些流派位于主觀主義—客觀主義兩極之間,有的離客觀性報道更近,有的離倡導性報道更近,形成了復雜的類型系譜。這種多元類型學符合后現代哲學的認識論,即“反邏各斯中心主義”(anti-logocentrism),世界并不存在唯一的“邏各斯”(Logos),新聞領域同樣如此,客觀主義的話語霸權應被解構。在西方,客觀性報道被當作主流,被多數人視為唯一具有合法性的規范理論,其認識論根基是現代性哲學,相信唯一的真相以及抵達真相的唯一正確路徑,相信客觀性報道是最完美狀態的新聞類型。但事實上,它既不能解釋復雜的新聞實踐,也并未征服所有人的理論認同。

綜上所述,諸多學者達成共識的看法是,倡導性新聞是與客觀性新聞相對立的一種重要的新聞類型,它具有明確的價值立場,且不加掩飾地將這一立場體現在關于事實的報道中,旨在將相關的政治和社會議題納入公共領域,引發公眾關注,并推動問題的解決。

三、西方倡導性新聞的起源與發展進程

關于倡導性新聞的發展進程,國內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它在西方并不為多數人認同,而且也極少被新聞媒介采用。(18)也有人認為:作為一種新聞現象,它不同程度地出現在世界各國的媒體上。(19)要準確判斷其地位,必須先搞清楚它在新聞史上的發展歷程。

1.倡導性新聞的起源

關于倡導性新聞的源頭,有人認為它是“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種關于新聞報道樣式的理論”。(20)這一說法顯然有誤。該時期美國適逢一波社會革命浪潮(反越戰、黑人民權、女性主義等),在“反傳統、反權威、反主流”的語境下,很多另類媒體批判主流媒體及其虛偽的客觀性教條,掀起了一波“新新聞”(The New Journalism)浪潮;“新新聞”是一種特殊的倡導性報道,但絕非代表其全部。西方學界將其實踐的源頭上溯至近現代新聞業的初期,早期的商業、政黨、宗教報刊都有顯著的倡導性新聞特征。在政黨報刊時期,黨派新聞(partisan journalism)就是典型的倡導性報道,它還居于主流地位。進入20世紀后,隨著美國現代新聞業以及現代新聞學走向成熟,客觀性新聞占據了主流地位,它才開始邊緣化,成為“非主流”的實踐和理論。

也有人認為它植根于19世紀的美國弱勢群體。1827年,為反對種族歧視,由紐約黑人創辦的周刊《自由雜志》問世,主編塞繆爾·考尼什(Samuel Cornish)在頭版宣稱:“我們要為自己的事業呼吁,別人為我們說話實在遙遠”,該刊披露國內外一切有關奴隸制、私刑等不平等的事件。這位學者還斷言:“鼓動新聞”的正式提出是在1910年,美國黑人組織《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NAACP)在伊利諾斯州成立,其刊物《Crisis》聲明:要發揚《自由雜志》“鼓動新聞”的傳統,為有色人種的政治、文化等生存權力發出呼吁。(21)上述看法并不周延,忽視了早期黨派報刊的倡導性報道實踐。

從英語文獻來看,倡導性新聞在近現代史上擁有悠久傳統。正如懷斯博德所言,自從有人決定創辦一份出版物以散布個人觀點以來,“記者模式”的倡導性新聞就已經歷史性地成為新聞業的一部分。直到專業主義和客觀性報道占據主導地位,此前的新聞報道幾乎都是倡導性新聞,它是政治組織的宣傳工具,是具有政治野心的報刊創辦人的發聲平臺,是記者采取政治行動的路徑。(22)無疑,在近現代新聞史上,處于啟蒙和革命的大背景下,早期報刊皆具有典型的倡導性報道的特征。

2.倡導性新聞在歐美的差異化發展進程

回顧倡導性新聞在近現代史上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它經歷了從中心到邊緣、時而沉寂、時而短暫復興的復雜歷程;而且它在美國與歐洲大陸的處境也存在著顯著差異,發展進程并不相同。

懷斯博德指出,倡導性新聞在大西洋兩岸遵循著不同路徑發展,源于報刊體系和新聞工作者理想的差異化發展。在美國,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政黨報刊逐漸消亡,商業報刊持續上升,確立了倡導性新聞的發展條件。隨著客觀性被采納為規范性理念,專業主義報道取代了倡導性報道的主導地位,并將其排擠到邊緣地帶。與歐洲國家不同,美國的倡導性媒體與組織化政黨的聯系并不緊密,因為兩個主要政黨的傳播活動比較弱勢,而市場力量卻橫行無阻。不過,倡導性新聞倒是與19世紀的社會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包括爭取婦女選舉權、廢除奴隸制、爭取工人權利以及世紀之交的黑幕揭發運動(Muck-Rakers)批判政治腐敗和商業實踐,熔事實與政治于一爐,捍衛了“新聞記者是社會倡導者”的觀念。

在20世紀里,由于美國主流媒體擁抱了客觀性觀念,倡導性新聞保持著邊緣的身份,而且沒有出現主要政黨與大型媒介組織保持有機聯系的情況,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嚴格將倡導性新聞限定在社論和言論版。另類出版物繼續扮演著倡導性報道的旗艦角色,例如反戰、女權、同性戀、環保、少數種族權利等運動的出版物,尤其是在60—70年代,它們廣泛表達了一系列社會運動、意見群體以及“由活動家轉變成出版商”群體的政治立場。(23)

據懷斯博德的分析,在歐洲民主國家中,倡導性報道在公開擁抱黨派立場的報紙和出版物上找到了生存空間,特別是在多元主義(pluralist)和社團主義(corporatist)媒介體系(24)的國家中。它的進化發展與政黨傳播史密不可分,因為政黨保持著對新聞業的顯著影響力,黨派觀點經常與新聞報道密不可分,編輯立場被注入到新聞以及對信息的整體處置之中。政黨與新聞媒體之間的結構性聯系以及社會中存在的強烈的政黨認同,成為記者固守黨派立場的身份認同的堅實基礎。在歐洲各個民主國家里,記者通常將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當作進軍政壇的路徑,因而他們會倡導那些與政黨緊密相連的觀點。

近幾十年來,隨著市場力量日益占據優勢以及相伴隨的黨派認同的弱化,歐洲政黨在政治傳播方面的掌控力已經削弱,不再擁有它們曾經掌握的強大媒介權力。不過,倡導性報道在歐洲新聞工作者中仍然保持著作為一種值得尊重的新聞工作理念的地位。盡管政黨—媒介關系正在逐漸削弱,“記者是倡導者”的觀念依然能夠俘獲歐洲新聞業的專業主義想象。(25)

四、當下西方傳播圖景中的倡導性報道

倡導性新聞在當下傳播語境中還有沒有地位?答案是肯定的。以美國為例,它在實踐中依然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雖非主流,但絕對是一股重要的力量,這一點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實踐所證實。進入21世紀后,它再度成為一種流行的新聞風格,出現了許多新型倡導性媒體,包括報刊、廣播電視、新聞網站、新媒體以及各種另類媒體。

在報刊方面,被認為開展倡導性報道的媒體主要有:以《華盛頓時報》為代表的保守主義日報、《華爾街日報》中的大量“評論性報道”、常在報道中注入個性化視角的另類周刊和社區報、許多新聞內容中充斥著編者意見的小報。主流媒體也被認為發表了不少的倡導性報道,即便通常被限定在社論版、專欄版或者雜志部分,例如《紐約時報》的尼格拉斯·克利斯朵夫(Nicholas Kristof)就被認為是倡導性記者,他在把達爾富爾的人權侵犯事件推向世界舞臺方面扮演了中心角色。各類媒體甚至會在頭版上頻繁地刊載倡導改善公民權或者其他超黨派事業的報道。(26)

在電視領域,倡導性報道聲勢強勁。其中Fox News是最典型的,它被公認為具有明顯的黨派偏見,表達了刺耳的保守主義觀點。有線電視網也存在著大量倡導性報道,新聞主播和評論員常表現出鮮明的黨派立場。拉里·阿特金斯(Larry Atkins)認為美國存在著三類電視新聞節目:(1)FOX News;(2)MSNBC;(3)ABC、NBC和CBS。他還分析了偏見怎樣影響新聞報道,例如FOX News關于一場茶黨(Tea Party)集會的報道通常會描繪興奮的、旗幟招展的、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人們討論著反政府立場的話題。MSNBC的報道會聚焦于種族主義的符號以及來自群眾的評論,諸如“奧巴馬,滾回肯尼亞去”以及展示奧巴馬鼻子上穿著一根骨頭的巫醫形象,目的就是為了展示聚會群眾身上的種族主義元素。而ABC、NBC和CBS的新聞報道則傾向于更加客觀、平衡的風格,同時展示前述兩方面的元素。在阿特金斯看來,第三種屬于客觀性報道,其余兩者則是分居“左”“右”兩極的倡導性報道。他認為主流媒體在保持公正與平衡方面顯然比FOX News和MSNBC做得好得多,觀眾絕不會聽到NBC的布萊恩·威廉姆斯(Brian Williams)把布什總統稱為“笨蛋”或把奧巴馬總統稱為“一個社會主義者”。(27)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領域,隨著傳統另類報刊陷入危機,獨立報刊協會也于2006年12月關門,另類媒體被迫轉移到互聯網。美國涌現大量另類新聞網站,例如另類新聞網(Alternet)、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以及ZNet,它們提供混合了評論和報道的新聞。在圣迭戈、加利福利亞等地,地方活動人士創辦了在線另類新聞網站OB Rag,用在線雜志形式復興了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另類草根報紙OB Rag。IndyMedia則通過它在全球的許多站點提供多元化的報道,將其供稿者的激進主義忠誠和草根新聞學(grassroots journalism)融于一爐。(28)

還有學者指出,倡導性報道的格局出現了某些新變化。它原本是令人敬畏的“進步記者”(progressive reporters)的武器,但現在持右翼保守立場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組織已經竊取了倡導性報道,將其引入到商業媒體中。在這些不挑戰當下政經體系的基本前提、且鮮明捍衛其中心意識形態基礎的新聞機構里,倡導性記者比比皆是。此外,倡導性新聞在主流新聞機構里也以清晰的右翼編輯立場的形態保持著可見度,如同它在延續了另類媒體和激進主義新聞傳統的進步出版物中一樣。(29)

五、倡導性新聞的實踐與理論地位及價值

從新聞史來看,只要社會存在著不公不義,就迫切需要倡導性新聞;要推動社會變革,就必須依托倡導性媒體,讓政治和社會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并推動問題解決。因此,用客觀性教條來審視倡導性新聞的實踐合理性和理論合法性,是狹隘而錯誤的。毫無疑問,面對當下的政治、社會問題,倡導性新聞依然享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專業主義和客觀性報道是西方建構的現代性意識形態神話之一,正如馬特·泰比(Matt Taibbi)所說,“客觀性”純粹是為了消遣易受騙的公眾而虛構出來的一個神話,類似圣誕老人神話(the Santa Claus Myth)一樣。新聞工作者可以努力去追求平衡和客觀,但也僅止于力爭而已。(30)因此,如果我們堅持現實主義的態度,就該正視多元化傳播實踐的合理性,充分肯定倡導性新聞的合法性。它不僅是客觀存在,而且也有充足理由繼續扮演多元格局中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唯有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我們才能真正有效地解釋充滿多元異質性(heterogeneity)的新聞實踐。

尤其是隨著新聞傳播格局的結構性轉型,公民新聞方興未艾,不受傳統編輯部羈絆的數字化另類媒體遍地開花,它們是孕育倡導性新聞的溫床。充滿后現代性的互聯網和新媒體讓倡導性報道有了復興的絕佳契機,西方原本由商業媒體主導的傳播格局,正受到網絡非盈利性媒體的強大沖擊,形成勢均力敵的態勢。不受傳統編輯部約束的公民記者匯聚成非專業傳播的信息洪流,社會化媒體帶來了傳播流程和內容的深刻變化。瑟斯戴·布拉姆(Thursday Bram)評價說:倡導性報道的成功凸顯了這樣一次至關重要的轉型,即消費者們是怎樣與在線內容建立聯系的。這是出版業偉大的民主化進程,博客作者報道小眾話題所使用的工具也將被非盈利性機構用來去倡導它們的事業。(31)

當然,倡導性報道的合法性并不取決于這種報道風格本身,而取決于所倡導的價值是否具有正當性,當它所倡導的價值立場飽受非議時,它的合法性就將陷入爭議的漩渦。例如關于極化(polarized)現象的批評。拉里·阿特金斯指出:過去的15年里,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倡導性報道,通過網站、廣播脫口秀、有線電視和博客來獲取新聞。問題在于,許多博客和網站都是帶有偏見的,它們有固定的議程,很少做事實核查,很多新聞未經編輯,而且當它們弄錯事實時也不會被追究責任。像MSNBC和FOX News、廣播脫口秀以及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如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和格寧·貝克(Glenn Beck)都有帶著明顯偏見的議程,許多公眾卻把它們當作主要新聞來源。他感嘆,倡導性報道所導致的言論極化效應正在分化美國社會。(32)

六、結語

倡導性新聞在“前專業主義”時代,倡導性新聞在實踐和理論上都居于主導地位,體現在政黨報刊和早期商業報刊的傳播實踐中。進入“后專業主義”時代后,新聞專業主義和客觀性報道成為了主流,倡導性報道被邊緣化,并且其理論上的合法性也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主流新聞界所接納。在互聯網革命發生后,倡導性報道又重獲生機,廣泛滲透到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報道中。在當下語境中,一方面,它是客觀存在的一股強勁力量;另一方面,它也是解釋多元化新聞實踐的有效概念和理論工具。

注釋:

①⑦(18)(20)徐耀魁主編:《西方新聞理論評析》,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51-52頁。

② 邁克爾·埃默里等:《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展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36頁。

③ 羅伯特·哈克特、趙月枝:《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修訂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30頁。

④⑨(19)(21)張威:《環境報道的宣傳色彩與新聞的客觀性》,《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10期。

⑤⑧ 李異平:《試論美國另類媒介》,《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1期。

⑥ 楊保軍:《試論“新聞主義”的類型構成及其一般關系》,《閱江學刊》,2012年第6期。

⑩ Robert Jensen.Advocacy Journalism.See Wolfgang Donsbach.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8:p.112.

(11)Marcel Dansei.Dictiona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M.E.Sharpe.2009:p.13.

(12)A&C Black.Dictionary of Media Studies.A&C Black Publishers.2006:p.5.

(13)Jon Bekken.Advocacy Newspapers.From Christopher H.Sterling.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SAGE Publications,2009:pp.30-33.

(14)(15)(22)(23)(25)(29)Hanitzsch.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Routledge,2008:p11;pp.371-385.

(16)William A.Hanff.Globalization and Journalism.From Christopher H.Sterling.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SAGE Publications,2009:p.674.

(17)J.Harrison.News.Routledge,2005:p.9.

(24)參見丹尼爾·C·哈林、保羅·曼奇尼:《比較媒介體制:媒介與政治的三種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6)(28)Christopher H.Sterling.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SAGE Publications,2009.

(27)(32)Larry Atkins.Advocacy Journalism is Polarizing Our Country.http://www.huffingtonpost.com/larry-atkins/advocacy-journalism-is-po _b_5526745.html.

(30)Matt Taibbi.Hey,MSM:All Journalism is Advocacy Journalism.http://www.rollingstone.com/politics/news/hey-msm-all-journalismis-advocacy-journalism-20130627.

(31)Thursday Bram.Advocacy Journalism:How Passion Will Drive the News You Read.http://www.thursdaybram.com/advocacy-journalismhow-passion-will-drive-the-news-you-read.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全球新聞理論流派、范式及學說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0YJC860027)的研究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级高清毛片| 熟女视频91|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精品视频第一页| 午夜a视频|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美女被操91视频| 一级全黄毛片| 亚洲天堂自拍|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无码丝袜人妻|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黄色成年视频|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免费黄色网|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91亚洲精品第一| 欧美日在线观看|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天天综合网色|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2| 久久女人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自拍|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911亚洲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亚洲人妖在线|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