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均
關于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存在與使用的幾點思考
■ 趙 均
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基于眾多現實需要而存在,盡管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效應,但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之所以出現多種評價體系是源于在實踐中存在著不同評價目的和標準的評價工作,學術期刊評價也需要多種評價體系的創新、競爭和互相借鑒。應該把評價體系作為我們在具體評估中需要參考的依據,而不應該對其簡單迷信。使用方應立足自身需求自主選擇評價體系,也可以參考評價結果自主建立評價體系,“以刊評文”宜應用于具體使用的初選階段。
期刊評價;學術評價;科研管理
對于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認識和研究,是學術評價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自有學術期刊評價這一命題以來,學術界對此的分歧、爭議不斷,對此開展的相關學術研究也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熱度。這一方面說明了學術期刊評價是一個關乎學科發展、學術進步的重大研究課題,在各個環節都存在很多值得討論的問題,很難獲得一個公認的最佳方案;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學術期刊評價存在著較多不確定性,促使很多研究者投入時間和精力開展研究,不斷促進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發展和進步。
就中文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而言,目前主要有北京地區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會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總覽》)、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CASS)等專業機構研制的期刊評價體系,原新聞出版署的《社會科學期刊質量標準及質量評估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評估辦法》)、原新聞出版總署的《全國報紙期刊出版質量綜合評估指標體系(試行)》(以下簡稱《指標體系》)、教育部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評審標準》(以下簡稱“名刊工程”)等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的期刊評價體系,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概覽》(以下簡稱《概覽》)等行業學會創建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圖書館的年度“學術期刊被轉載、摘錄量排行榜”(以下簡稱“排行榜”)、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年度“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學術論文指數排名(以下簡稱“指數排名”)和《“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以下簡稱“重要轉載期刊”)等轉摘數據統計機構研發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萬方數據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等電子期刊數據庫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以及其他學術期刊主管部門的評獎、評優體系等。
社會各界對于學術期刊評價的期望并沒有因為有了如此眾多的評價體系而滿意,反而對此提出很多疑問和責難:有必要存在如此多的評價體系嗎?這么多的評價體系為什么反而沒有一家是讓人完全心服口服的呢?這些評價體系之間到底有什么本質區別?
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出現是應運而生、應需而生的,是基于學術期刊界自身發展、圖書館藏機構訂購學術期刊、讀者選擇科研用刊、作者選擇投稿方向、科研管理機構評價學術成果等方面的現實需要而存在。盡管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效應,但其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僅有繼續存在的意義,而且有繼續深化發展的必要。確立評價目的、選擇評價主體、優化評價條件、改良評價過程、改善評價結論、討論評價效用應始終與評價活動相伴隨,僅看到缺陷和不足就呼吁要摒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學術期刊界自身發展的需要
學術繁榮和知識大爆炸催生了眾多的學術期刊,也引發了同類學術期刊間的競爭。學術期刊界的競爭和發展需要引導和規范,而不是完全放任自流。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正是整合集中了學術共同體的整體要求,規范了學術期刊競爭的核心內容,對于學術期刊的整體進步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這首先是學術期刊界自身發展的需要。
1.指導學術期刊的發展
學術期刊主要是為學術共同體而服務的,學術共同體需要通過學術期刊來發布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也需要通過學術期刊來獲得學術前沿的最新進展從而繼續推進科學研究工作。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一定意義上代表著學術共同體來指導學術期刊的發展,其對學術期刊的主要評估要求是學術共同體對學術期刊整體要求的具體集中呈現。
(1)評價體系體現著學術共同體對學術期刊的要求
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學科設置、選用指標、篩選方法等主要來源于學術共同體對學術期刊整體要求的凝聚,體現著學術共同體對學術期刊無序多元要求的整合集中。這種整合集中趨向于被最廣泛接受,而不可能全面呈現點狀分布的意見表達,且在意見的收集分析中必然會存在部分意見的散失和誤讀,但總體上基本達成了主流意見的目標實現。當然,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在將這些意見要求具體化的過程中,會綜合考慮實現難度、應用條件、科學合理性等因素,并加入研制方其他目標要求的實施。如由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學會創建的期刊評價體系在重視期刊學術質量的同時,也從政治標準、編校質量、出版質量、社會影響、質量保障水平等方面考察學術期刊。其中,政治標準體現了政府部門的意識形態指導,編校質量、出版質量體現了管理部門對刊物的普遍性要求,社會影響體現了對學術刊物社會效益的考察,質量保障水平則考察學術刊物的基礎條件和硬件配置。
(2)評價體系的調整因應著學術共同體的意見指向
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不斷調整,一方面是為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使評價效果更貼近主流意見中的穩定部分,另一方面也是吸收了學術共同體對其最新的反饋意見。如《總覽》的評價指標選用沿革上,第一版只采用載文量、文摘量、被引量三個評價指標,在當時評價指標數值依靠大量手工統計的條件下,進行如此巨大工作量的評價工作,評價指標數量較少是可以理解的①。第二版②、第三版③新增了被索量、被摘率、影響因子三個指標,引入被摘率是為了消減載文量大的刊物在被摘量統計上的占利,引入影響因子是為了消減載文量大、刊齡長的刊物在被引量統計上的先天優勢。第四版為了降低不恰當自引對影響因子的影響,增添了他引量指標;旨在吸收期刊重要評獎和其他期刊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增加了“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指標;為了消減載文量、被索量、被摘量這三個指標的疊加偏向,取消了載文量指標④。第五版與第四版相比,增加了基金論文比指標,以此來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增加了Web下載率指標,從網絡閱讀使用角度來對期刊進行評價。⑤由于統計時限內未進行過國家級期刊評獎活動,而地方性獎項的統計數據收集困難,而且各地評獎標準不一,不具有等同可比性,因此第五版中的“獲獎或被重要檢索系統收錄”指標在第六版改為“被重要檢索系統收錄”。⑥
2.具體規范學術期刊的競爭內容
學術期刊之間的競爭必須在良性的規則下進行,否則就會出現競爭的混亂與無序,不僅發揮不了競爭對行業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還會影響到學術期刊界的整體進步。各類評價體系從研制目的、遴選方法、評價指標等方面具體體現了對學術期刊的競爭內容的規范。
(1)專業機構、轉摘數據統計機構、電子期刊數據庫研制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主要考察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學術影響
分析專業機構研制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選用的評價指標,《總覽》主要使用過的載文量、文摘量、被引量、被索量、被摘率、影響因子、他引量、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率等指標,CASS主要使用過的學科總被引、學科影響因子、期刊總被引、期刊影響因子、期刊即年影響因子、總轉摘量、加權轉摘率等指標,CSSCI使用的“他引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等指標,基本上都屬于衡量學術期刊學術質量和學術影響的定量指標。在此基礎上再引入專家評審意見,獲得最終的評價結果。
轉摘數據統計機構研發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或者僅為被摘量(率)(如“排行榜”),或者在被摘量(率)指標的基礎上再加上同行評議指標(如“指數排名”和“重要轉載期刊”),其主要依據是對學術期刊刊載論文學術質量的定性評價結果。
(2)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學會建立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注重全面評估
政府主管部門對期刊的評審標準注重對期刊出版質量的整體評估和對期刊工作的全面評價。如《評估辦法》的評價內容分為政治標準、業務標準、編輯標準、出版標準四個標準;《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包括基礎建設條件、環境資源條件、出版能力和經營能力四個板塊;“名刊工程”的一級指標包括學報質量、主辦單位對學報建設和管理工作、編輯部內部管理與制度建設三個板塊。
(二)圖書館藏機構訂購學術期刊的需要
應該說,我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誕生就是源于圖書館藏界選擇訂購期刊的現實需求。由于當時我國期刊數量的迅猛增加和圖書館購刊經費的普遍不足所產生的尖銳矛盾,迫使圖書館藏界尋求一種廣泛認可的在期刊海洋中選擇訂閱期刊的辦法。我國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文期刊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的《總覽》就是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地區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發起研究、主持編制的。《總覽》的研制成功把過去存于閱讀者心中的點狀個人感受和學術共同體集體意識之中的片狀評價意見整合成為使用科學評估方法的、有章可循的、系統更新的社會化評估。
《總覽》以及之后相繼誕生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為圖書館藏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為圖書館藏服務也一直是各家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主要目的之一。中小型圖書館出于提高目標讀者使用效用的考慮,在訂購期刊時會征求相關學科、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的學術專家的意見,或者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形式了解圖書館主要使用群體的目標意向,以及統計學術期刊在讀者群日常使用中的被利用程度等,但為以上幾種方式提供的可選擇目錄基本上是由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提供的。
(三)讀者選擇科研用刊和作者選擇投稿方向的需要
讀者在查找研究資料以及平時瀏覽學術動態時,需要在本研究領域的眾多學術期刊中選定最有價值的、優先閱讀的刊物。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通過專業化、集約化的工作流程評選出來的學術期刊,基本上代表著本專業領域最高學術研究水平和前沿發展方向。如果沒有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提供的入選期刊目錄作指導,單憑作者個人的學術感覺來選擇,不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會產生很大偏差。
科研人員在發表科研論文時會依據論文的專業領域、內容指向、學術水平,尋找適合自己的投稿刊物。如果投稿被拒,可能會選擇同級別其他刊物或同類低一層次的刊物繼續投稿。這些選擇基本上都會參考刊物在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的地位。
(四)科研管理機構評價論文成果的需要
評價學術論文成果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一個很重要也很常見的環節,由于其在職稱評聘、項目評審、成果驗收、績效考核等工作中的大量存在,全部依靠專家組鑒定會耗費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科研管理界迫切需要一種簡便易行開展學術成果評價辦法的出現。在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沒有被廣泛使用以前,個別地區甚至僅以刊物主辦單位行政級別和歸屬將學術刊物粗糙劃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市級,以此來對其刊載論文進行簡單評價。
研制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很好地解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一大難題,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獲得了科研管理界普遍的積極歡迎和響應。學術期刊評價由此也參與到個人科研水平、單位科研成果、地區科研實力、國家整體科研狀態的評估工作中。依靠學術期刊評價體系評價論文成果雖然存在著“以刊評文”的不足,但同時也摒棄了專家鑒定易受個人學術造詣、評審態度、人情關系等的影響。將其運用于論文成果的初評階段,對下一步進行專家集中評審縮小參評范圍、提供評價參考非常有效。
為了滿足科研管理界的現實工作需要,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在評價指標、方法等的選擇上都向刊物的學術質量評價主動靠攏,在評價過程中也結合了各專業領域權威專家群的定性評價,以增強評價結果的可信度。盡管依靠學術期刊評價體系評價論文成果還存在不足之處,但就目前來講仍是最實用、最合理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基本滿足了當下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科研管理工作也離不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評價活動本質上屬于主觀認識行為,世界上永遠不會出現絕對科學、絕對權威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之所以出現如此眾多的評價體系是源于在實踐中存在著不同評價目的和標準的評價工作,學術期刊評價也需要多種評價體系的創新、競爭和互相借鑒。各評價體系的普遍良好發展其實也說明了多種體系并存是符合現實需要的。
(一)不存在絕對科學、絕對權威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評價行為是個體認識客觀存在的必經過程,評價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術期刊的評價當然也屬此類,并從學術期刊出現之日起即伴其而生。通過個體的主觀感性體驗以及與以往的類似關聯經驗相比較,再經過思維整理和意識升華所得出的評價結論,直觀顯性但總不免會流于片面。經過群體認識的相互交流所達成的評價結果和評價標準,或通過群體認可的采集方式獲取的評價數據,是協調大多數人的評價所得和接觸經驗的結果,但依然存在著某些局限和誤差。目前存在的各種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理論依據、評價指標、遴選方法就是在這種不斷的交流和協調中逐漸穩定下來,并永遠處在更新和發展狀態中,不可能臻于完美。
不管評價體系對于數據的收集整理方式、評價意見的收斂方法如何理性、科學,都擺脫不了評價活動是人類的主觀認識行為、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只是交流和協調眾多主觀認識的平臺這一本質特征。從這一點來說,世界上永遠不會出現絕對科學、絕對權威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對學術期刊的評價本身就是一個多維復雜的組成,也不可能出現窮盡了所有評價方向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二)促進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整體進步的需要
質疑眾多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并存必要性的研究者們一是從節約人力物力的經濟原則從發,認為只需要保留一種評價體系即可,沒有必要多頭研制開發;二是認為眾多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評價方法、指標不同,讓被評價期刊感到無所適從,不利于規則的統一。這些質疑雖然認識到了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忽略了其發展的必要性。
從學術期刊自身發展考慮,一方面,學術期刊評價需要多種評價體系的創新、競爭和互相借鑒,僅保留一種評價體系會降低其主動調整、提升的積極性和危機感;另一方面,使用各方使用目的的不同也需要評價體系保持各自的差異化發展,僅僅一種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是不可能滿足對評價體系如此眾多的需求指向。
多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并存對于促進評價體系的發展、使用單位各取所需是非常必要的,應該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眼界來看待這件事情,而不是考慮把它們統一為一個體系來滿足所有的使用要求,或者拋棄、打壓其他評價體系,僅為一個目的(比如學術評價)服務,都是錯誤的和不可能實現的。
(三)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評價目的和評價內容并不同一
學術期刊界自身發展、圖書館藏機構訂購學術期刊、讀者選擇科研用刊、作者選擇投稿方向、科研管理機構評價學術成果等方面的多方向、分層次需要,不可能僅從一家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獲得完全滿足。實際上,從編制初衷、服務對象和評價內容的各自不同來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彼此存有差異也正是出于響應現實中的不同需要而來的。
1.專業機構研制的期刊評價體系
《總覽》的研制目的起初主要是為了向各級各類圖書館提供采購目錄和指導讀者閱讀利用。《總覽》第一版“前言”中指出,“嚴峻的形勢迫切要求人們對為數眾多的期刊加以系統的研究,認真地鑒別它們的水平與質量,了解它們在所涉及的學科或專業中的地位與作用,以便于各圖書館有選擇地收藏與剔除和有計劃地管理與開發利用,也便于讀者從期刊的海洋中探尋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因此,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篩選、確認各學科的核心期刊,已成為圖書館界和情報界當務之急。⑦”第四版又將研制目的擴展為七項:一是“核心期刊表可以作為期刊采購的參考工具”,二是“核心期刊表可以作為圖書館導讀和參考咨詢的參考工具”,三是“核心期刊表可以作為評價學術研究成果的參考工具”,四是“核心期刊表可以作為讀者投稿的參考工具”,五是“核心期刊表可以為文獻數據庫選擇來源期刊提供參考依據”,六是“核心期刊表對提高期刊質量有促進作用”,七是“核心期刊研究對文獻計量學研究有促進作用”⑧。
CASS的研制目的主要是為“學術期刊使用”和“文獻資源的利用”服務,2013年版的“研制報告”專門提到“為了便利和優化學術期刊的使用,以及優化文獻資源的利用。”“‘學術影響力’統計,特別是期刊在學科中的影響力統計,是研制工作的重點和貫穿始終的主線。”⑨
CSSCI的主要研制目的是評價學術刊物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影響力,這一點可以從其一直自視為SSCI的中國版,其評價指標也同SSCI一樣選用他引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兩項主要評價指標等方面可以看出。
即使是同為專業機構研制的期刊評價體系,三者的研制目的還是存在差異。總體而言,《總覽》的研制目的較為全面兼顧,包括刊物的圖書館藏價值和學術影響力;CSSCI的研制目的較為單一明確,主要針對刊物的學術影響力評價;CASS介乎兩者之間。
2.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的期刊評價體系
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的期刊評價體系的評價目的是對期刊出版質量的整體評估和對期刊編輯部工作的全面評價。主管部門對刊物有著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促進發展的方向,由此也在評價的目的和內容上存有差異。如《評估辦法》注重對刊物的輿論導向、學術質量、編輯水平、出版規范的整體評價;《指標體系》對刊物的基礎建設條件、環境資源條件、出版能力和經營能力進行全面評估;“名刊工程”對刊物的學術質量、主辦單位的支持力度、編輯部內部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從主管部門角度出發,出臺這樣的評審標準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術期刊建設的方向,讓更多的未入選者以這些評審標準要求自身、查找不足,對學術期刊編輯部工作加大人、財、物的投入,促進學術期刊辦刊質量的整體普遍提高。
3.行業學會創建的期刊評價體系
行業學會創建的期刊評價體系的評價目的和評價內容與政府主管部門建立的期刊評價體系比較接近。以《概覽》為例,其遴選原則為“除根據國際通行的文獻計量學所提供的有關數據外,還從中國高校社科學報的實際出發,組織有關專家成立有權威的評委會,對刊物的方向、學術水平、編校質量、出版印刷質量等重要指標做出全面評估和鑒定。⑩”沒有與政府部門建立的期刊評價體系表現出明顯的差別,是行業學會開展的期刊評價一直沒有產生較大影響力的原因所在。
4.轉摘數據統計機構研發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轉摘數據統計機構研發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與其他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完全不采用引文分析方法,或僅以摘轉統計測定法(如“排行榜”),或再加上同行評議(如“指數排名”和“重要轉載期刊”),其主要依據是對學術期刊刊載論文的定性評價結果。
5.電子期刊數據庫研制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電子期刊數據庫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依托自身巨量的期刊數字出版資源和強大的數據統計、邏輯運算、綜合分析能力研發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其最大優勢也體現于其超大樣本的來源數據。廣泛收錄的大樣本統計源的主要優點是以海量的統計數據體現其評價指標數值的可靠性,但學術水平差距較大的來源期刊在統計中被同一對待的引文質量也存在較大差異;小樣本統計源的來源期刊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其引文質量差距較小,但來源期刊數量較少也影響到其評價指標數據的實際效用。
(一)評價結果僅為具體使用提供參考
僅依靠某一家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現成的評價結果來簡單評價某家期刊、某一篇文章或某個人的學術水平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應該把評價體系的結果作為我們在具體評估中的參考依據,而不應該對其簡單迷信。《總覽》第三版就此專門解釋說,“中文核心期刊表只是一種參考工具書,這里要特別強調‘參考’二字。當文摘刊物選擇文獻源、圖書館選購期刊和為讀者導讀、教師研究生查找資料和選擇讀物、科研管理人員進行研究成果評價工作時,都可以把相關學科的核心期刊表作為選擇的‘參考’。‘參考’的意義在于根據各自的需要做增刪修改,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搬來使用。”“核心期刊表的價值在于它能面對有各種不同需求的不同層次用戶,而用戶們‘參考’核心期刊表,經過甄別后選定自己需要的期刊,才是正確使用核心期刊表的方法,才能使它真正產生社會效益。向社會提供一種‘參考工具書’,這便是我們研究并篩選核心期刊的初衷。(11)”
CASS2008年版的“研制報告”對研制目的做了專門說明,“通過對學術期刊發展規律和增長趨勢的量化分析,找出期刊發展和應用中的核心部分,為便利學術期刊的使用和優化文獻資源的利用提供參考服務。(12)”
CSSCI來源期刊遴選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指導委員會的指導和審查監督下進行。指導委員會于2009年12月28日就學術界和社會上存在著的對CSSCI片面理解、不合理使用等傾向,為科學對待、合理使用CSSCI,專門發出《關于科學對待、合理使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倡議》,提出“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和需要恰當地使用CSSCI,在參照是否被CSSCI來源期刊收錄、被引次數多少的同時,還應積極完善同行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力戒簡單以CSSCI數據作為評價指標;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和標準,大力推行代表作制,力戒簡單依據CSSCI數據對教師進行科研成果評價或周期性的工作量考核。……學術期刊也要在高度重視CSSCI對期刊發展積極引導作用的同時,切實避免將是否被CSSCI收錄作為辦刊質量的唯一標尺”。(13)
(二)對具體使用的建議
1.使用方應立足自身需求自主選擇評價體系
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使用者應該立足于自身需求,按照評價體系的適用性、實用性等因素,自主選擇其中一種或多種聯合使用來開展適合自身需求的學術評價工作。
在學術期刊評價的具體選擇上,首先應考慮使用方向與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研制目的的契合度問題。如普通圖書館藏機構選擇期刊訂閱目錄參考選擇《總覽》較為合適,而科研機構資料室訂閱期刊則選擇CASS或CSSCI作為參考更佳。因為CASS或CSSCI主要是對學術期刊作評價,而《總覽》就不只限于學術刊物。如果使用方向是對刊物的綜合評價,可以選擇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學會建立的評價體系。如果僅考慮期刊的影響因子等單項數據,可以選擇“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提供的大樣本統計數據或CSSCI提供的小樣本統計數據。
其次應注意所選用評價體系的更新。各評價體系都會定期公布最新的評價結果,評價結果是對學術期刊最近辦刊質量的反映。使用方應該及時響應,更新自己的評價參考依據,以提高評價效果的合理性。
2.使用方可以參考評價結果自主建立評價體系
使用方可以根據自身的評價目的、被評價方的實際情況,參考所選定的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自主建立更具實用意義的評價體系。這一點也是期刊評價體系研制方所提倡的。對于社會上爭論最為激烈的《總覽》在職稱評定上的使用,《總覽》第三版專門指出“尤其是在評定職稱的問題上,一定要依據評定的專業范圍、學術級別等具體情況自己定出適合于本單位的‘重要期刊表’,而不應不加選擇地搬用核心期刊表。不同級別、不同性質的專業人員都用同一個核心期刊表評定職稱,顯然也是不合理的。”如國內高校的科研管理機構普遍采用CSSCI評價來源期刊目錄作為科研論文的評價基準,很多高校按照本校學科積累和學術發展實際,或者對CSSCI評價來源期刊目錄進行增刪,或者再進一步結合本校實際劃分為“權威期刊”“重要期刊”“核心期刊”(有的表述為“A類、B類、C類”)等幾類,以提高其對于本校科研實際的評價效度。
自主建立評價體系可以在參考期刊評價體系評價結果的同時,更加切合具體使用實際。在自主建立時,首先應對使用對象開展較為細致的調研工作。如科研管理機構應對本單位各學科的科研力量、以往發表論文情況、主要刊發期刊群等進行摸底。其次應廣泛征求意見,爭取獲得最大多數人的支持和理解。自主建立的評價體系應接受各學科專家、使用者、被評價方等多方意見整合而成,而且這個評價體系也應始終處于不斷修訂之中,以適用于不斷發展中的實際評價工作。
3.“以刊評文”宜應用于具體使用的初選階段
一方面,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確為科研管理機構提供了評價海量的多學科方向學術論文的簡化工具,極大地簡化了繁復的工作程序、有效降低了繁重的工作量,而且大多數在高級別學術期刊刊發的論文其學術水平還是有保證的。另一方面,不用研讀論文、不必具備專業知識,只依靠刊發期刊等級“以刊評文”,簡單鑒別學術論文價值,也的確有失嚴謹。有鑒于此,“以刊評文”適宜使用于具體評價的初選和粗略評價階段,精細評價還需要有在各專業學術領域有造詣的專家學者的參與下的定性評價。將“以刊評文”應用在初選和粗略階段正好可以揚長避短,在下一步的精細評價中可以加入評審組的定性評價或更多數據支撐的定量評價,這樣的評價配置可以較充分地發揮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各自的優點,有效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注釋:
① 莊守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② 林被甸、張其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6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③ 戴龍基、張其蘇、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0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④ 戴龍基、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⑤ 朱強、戴龍基、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⑥ 朱強、蔡蓉華、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⑦ 莊守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⑧ 戴龍基、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⑨ 姜曉輝:《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13年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⑩ 龍協濤:《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概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戴龍基、張其蘇、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0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2)姜曉輝:《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13)材料來源:http://cssrac.nju.edu.cn/news_show.asp?Articleid=73。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學報副主編、編審)
【責任編輯:張毓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