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激發公眾同情:新記《大公報》與 20世紀30年代的賑災運動*

2015-02-20 14:11:24郭恩強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年12期
關鍵詞:情感

■ 郭恩強

激發公眾同情:新記《大公報》與20世紀30年代的賑災運動*

■ 郭恩強

近年來,在有關中國近現代社會問題的研究上,很多學者關注了20世紀20、30年代大眾媒體與公眾情感(特別是公眾同情)的關系。基于上述研究基礎,本文探討了20世紀30年代以新記《大公報》為代表的大眾媒體在賑災運動中激發公眾同情的歷史過程。研究發現,與以往強調大眾媒體是利用非實在的公眾情緒進行政治參與或追求商業利益的結論不同,賑災運動中,以《大公報》為代表的大眾報刊,通過對娛樂賑災修辭和民族主義話語的運用,以及講述現實中普通個體的捐助故事,來激發公眾同情。在這一過程中,參與的公眾獲得了情感滿足與升華,大眾媒體則通過激發的公眾情感獲得了新聞行業的象征性權威和話語資源。

賑災運動;公眾同情;新記《大公報》

一、引言

20世紀前半葉,人類社會的劇烈變動,給人們在生活與情感上帶來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使群體性的情感體驗變得頻繁而豐富。這引發了學者從社會運動角度研究情感的興趣。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學者們試圖在宏觀歷史背景下觀察現代情感在社會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開始重視探究群體情感氛圍與群體行動兩者之間的關系。①

近年來,在有關中國的社會議題上,很多學者開始探討一些重大社會事件、社會運動過程中情感氛圍對于事件或運動本身的影響。如漢學家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探討了中共革命的成功 “不僅需要有益的外部結構條件,還需要在一部分領導者和其追隨者身上實施大量的情感工作”,中國的案例“闡明了情感能量如何可能(或不可能)有助于實現革命宏圖。”②在這些研究中,如何通過媒體激發大眾情感從而在社會運動中采取行動,也往往成為作者考慮的重要因素。如顧德曼(Bryna Goodman)對民國一樁著名自殺案的研究,③林郁沁(Eugenia Lean)對民國施劍翹案的研究④,皆是此類研究的典型代表。前者認為在20世紀20年代,報紙通過組織公眾對現代情感進行討論,構建現代主體性,并且通過討論創造了有理性的公眾。而后者詳細考察了在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施劍翹一案中,大眾化商業媒體和文化機構是如何利用戲劇化炒作和渲染激起公眾同情,并揭示出公眾同情既勇于批評時弊又容易被操縱的特殊社會批判功能。⑤大眾媒體在制造這一公眾同情的過程中具有中心地位。媒體提供了公共空間和平臺,使得傳統中不能發聲的群體參與其中,展現個體性的現代自我,如即使是作為情感的消費者。

仔細分析上述研究,無論是理性主體公眾的建構,還是情感主體公眾的塑造,其邏輯歸宿都落在對中國公眾情感性政治參與與批判的強調,落在了“大眾媒體的煽情炒作如何有效地動員或詢喚了一個對不斷集權化的政權表達強烈批評的現代公眾”⑥的問題上。換言之,以往的研究雖然關注了中國大眾媒體參與政治角色的一面,并對各種大眾媒體形式(如新聞報道與評論、戲劇文本、電影等)之于大眾情感的影響進行了考察,但如果以媒介中心的視角進行分析,則問題還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比如,在中國語境下的不同歷史時期,媒體在一些大型的社會性事件中制造公眾情感的方式是否與上述突顯“轟動性”特征的案件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媒體與公眾情感的塑造又是通過何種機制實現的?除了媒體大眾造就了所謂“一種批判性的、暢所欲言的實體存在—‘公眾同情’”⑦式的情感性消費者,是否還有其他的情感性需求?與之相關,媒體自身除了通過市場炒作的方式追求商業利益外,是否還存在著其他方面的利益訴求,而這又如何表現?等等。本文擬通過《大公報》在20世紀30年代對幾次大型賑災運動報道的考察,嘗試對上述問題進行初步回應。

二、娛樂賑災與“平等國民”:激發公眾同情的話語策略

早在19世紀70年代,以《申報》為代表的新式大眾報刊的出現就與中國民間社會義賑的流行緊密相關。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晚清大眾媒體介入到救災之中,才使得義賑成為可能,使得救災“近代化”得以成立。新式大眾報刊改變了傳統中國人的交往方式與信息傳播方式,在此后的歷次災害賑濟中,民眾捐助都是由大眾報紙組織。20世紀30年代前后,精英商業報紙新記《大公報》發起過幾次有影響的賑災運動。有研究者統計,在新記《大公報》發展初期,該報發起有關捐款救災的運動將近二十次,⑧真正有影響的賑災運動是20世紀30年代前后發生的幾次。

對于“為民請命”這種傳統中國的政治母題與意象,新記《大公報》一開始就是重視的,甚至計劃列為重點經營的領域。⑨但從后來的反應看,應者寥寥,沒有形成反響。從1928年的兩次賑災開始,《大公報》在賑災模式上不斷變換花樣,運用多樣的手段,使媒體成為了能夠聯結城市捐助個體和社會各參與機構的中介化結點。自從晚清由國家主導的賑濟模式逐漸崩塌后,多樣化的民間賑災模式就不斷被創造出來。其中在晚清媒體提倡的“娛樂助賑”,成為各時期賑災運動中大眾媒體調動公眾情感與行動采用最多的手段。通過演戲、映影、游藝、說書,甚至“花界選秀”等易于調動情緒的娛樂形式籌募錢財,是大眾報刊既積極組織又樂于展示的方式。1928年《大公報》發起的賑災運動,就聯合娛樂界如電影公司等參與賑災活動。⑩同時,大眾媒體采取的娛樂賑災與社會名流相結合的方式,也使其與社會上層和其他各界建立了聯系,獲得了社會資源與職業資本。在1929年2月發起的“平津慈善演藝會”活動中,《大公報》不僅在顯要位置刊登廣告,還羅列了包括河北省主席、國府委員、外國公使等政界、軍界、商界、銀行界在內的各界名流四十余人的“臺銜”。在這次以“平津市郊貧民眾多,際此春冬之交生活尤為凄慘”,“懇請中外慈善大家發起慈善演藝會”的賑濟活動中,《大公報》承諾演藝會的開銷由該報“捐助”,而售票收入則救濟貧民。(11)20世紀 30年代,盡管國民黨在政治領域的新聞審查逐步加強,但在以“國家審查制度和泛濫的媒體商業主義為特點的時代,它的媒體和娛樂文化才可能作為一個‘江湖’的空間而發揮作用”。(12)這種狀況也在社會領域為媒體提供了諸多可作為的空間。因而,像參與娛樂賑災這種社會性議題,無論對媒體還是上層精英而言,都是風險極低并能獲得社會聲譽的活動,盡管這可能要付出被城市公眾消費的代價。

但從《大公報》1929年公布的賑災收支結果看,這種訴諸上層文化娛樂路線的策略并不十分有效,名流并沒有實際參與捐助活動,盡管《大公報》借這些社會名流的頭銜“展示”了其擁有的社會政治資源。(13)這一狀況在1930年5月賑濟陜西大旱的“陜災”運動以及1931年8月下旬的“南方大水”賑災活動中得到改善。此時的《大公報》有關娛樂賑災的話語策略發生了逆轉,由原來主要訴諸上層各界變為呼吁中下階層,由提倡娛樂賑災變為反對之。1931年的“南方水災”,《大公報》認為“平津兩市,盛行奢風”,號召人們“犧牲短期之享樂”,以救濟災胞。(14)在“救災日”運動中,該報呼吁在救災日,無論公私機關、家庭學校,都應該“停止娛樂”。(15)針對國民黨中宣部發出的“告全國書”的呼吁,《大公報》認為“政府既正義在握”就應該“禁止一切奢靡享樂之事”和“不必要之消耗”,如各地跳舞、賽馬、賽狗賭博等都應嚴禁。(16)上海、北平等城市的跳舞娛樂被《大公報》貶斥為“自利自私”,(17)而對程硯秋、梅蘭芳等梨園名家的捐贈和“演義務戲”則大加贊賞。(18)《大公報》對城市大眾娛樂所持的激烈言辭,對京劇名家的贊賞褒揚,背后隱含著該報訴諸中國傳統公共倫理合法性的話語策略。

除了通過關注大城市現代式“娛樂”話題,訴諸公共倫理的話語策略以激發公眾的同情外,《大公報》也嘗試在賑災運動中引申出更為豐富的政治與社會意義。在《大公報》的評論、新聞報道甚至副刊的話語修辭中,賑災運動不僅是社會的,也是政治與軍事的;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在續刊號上,《大公報》希望通過“代災民呼吁”,以便“普遍的宣傳”民眾“民國主人翁”地位,對“軍閥官僚已泯滅之良知”施加影響。(19)民眾賑災是對軍閥們“減滅好殺喜亂的惡根性”,顯現“天良未泯”的一種救贖方式。(20)在社會意義上,《大公報》也試圖以彌合各階層社會差異的言說方式強調新的時代精神。賑災運動可以成為展示“人類應有之同情”,獲得“精神上報酬之代價”的良機。(21)通過賑災運動,可以掃除“暴戾冷酷”的社會風氣,重拾“同胞相愛之美德”和“人類愛”。(22)

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流行的民族主義情緒氛圍,也為大眾報刊發起的賑災運動提供了話語契機,成為調動公眾情感的合法性資源。在這一背景下,賑災不僅是個體的,也是民族的,是“中國人心之不死”的表現,也是“提高地位,不愧為平等國民”,團結起來“收回租界”“打倒不平等條約”的演練。(23)《大公報》認為救災與救國融為一體,救天災與御外辱根本為一。在此一語境中,愛國群體“團結互助”“人道精神”的民族主義又與上文提及的個體奢侈享樂對立起來。《大公報》建構的民族主義話語修辭,既是時代潮流,也使得此種策略激發的公眾同情作為一種政治力量能夠獲得官方的認可。國民黨就試圖利用此時的災難話題增強民族主義和國家的凝聚力。國民黨中宣部曾在1931年的“南方大水”賑濟運動中發布“告全國書”,號召國民對受災同胞“發同情之心,共節無謂之虛糜”,“擁護中央,力圖挽救”。對國民黨這一充滿民族主義情感的言辭,《大公報》不僅加以引用,還強調這是“披肝瀝膽之至論”。(24)可見,民族主義話語與賑災話語的勾連,是《大公報》與國民黨官方都能共享的激發公眾同情的話語方式。

三、講述老百姓的故事:建構想象的情感共同體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理解公眾不能僅僅從制度和社會的層面,還必須從它的規范能力(normative capacities)去分析。公眾除了以一般理解的實體形態存在外,更多時候應理解為一種“想象性的權威”。(25)按此思路,大眾媒體無疑可以成為塑造這種“想象性”公眾的聯結性空間。

對于20世紀30年代的新聞業和讀者而言,“讀者來信”這種形式通常是使雙方感覺到彼此存在的維系紐帶。換句話說,報紙刊登讀者來信或信息一方面是以“公共機構”屬性的姿態展示,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觸摸到讀者的“脈搏”,感受真實讀者群的存在。(26)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媒體發起參與的賑災運動中,《大公報》通過大量刊登個體性的故事,來激發公眾的同情心,從而使“媒體-讀者”想象性的關系聯結不僅變成了實體,并且可以相互循環轉化。

1928年6月底,《大公報》第一次發起“救災”話題后,在該年11月底到12月底發起的“貧民的呼號”特刊中,嘗試整版刊登受災家庭人數、地址、受災情況。這種形式在1930年的陜西賑災捐款運動中,換之以整版刊登捐款者的姓名與捐款額。通過鼓勵民眾到報館現場捐款,刊登捐款者名單和數額,講授捐款者故事等形式,城市公眾不僅可以通過閱讀報刊觸發不同個體之間的情感共鳴和想象性互動,還能實地感受由想象而行動的情感氛圍。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通過大眾媒體將日常生活變為奇觀,在消費文化中形成的大眾群體,能夠結成一個消費社會事件的新都市群體。他們不僅觀看故事,有時還會在媒體激發的情緒下采取行動。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就大眾媒體發展的狀況而言,此時的媒體“已經大大拓展了它們眼界,并呈現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性,諸如追求轟動效應和鼓動感傷主義以迎合大眾。”(27)大眾媒體追求轟動效應一般采用具有“感傷主義”特質的新聞故事。而這其中,“小市民和日常生活的新聞故事,最為有效地,以比較含混,強烈和具體的方式,提出和表達了當時的道德議題。”(28)自然災難之中普通受災者與救濟者的故事,無疑是反映具有“道德議題”特征的“小市民和日常生活的新聞故事”典型。

對賑災運動中捐款與受捐民眾個體經歷、故事情節的渲染,強化了大眾報刊作為一種公眾情感激發與行動中介性空間的影響。賑災中,無論城鄉男女老幼還是富有與貧窮者,往往因報刊而“遇見”他人,想象與感受他人遭遇,甚至到受災之地接觸他人,接之再將這種感受與情感通過報紙傳遞給不同空間的他人,使之往復交往、互動與行動。在賑災運動過程中,大眾報刊力圖使社會界限清晰的階級、地域、年齡、性別等角色準則與情感界限變得模糊。此種角色與情感既包含了捐助個體彼此間的信任、給予與感激,也包括了充滿商業消費色彩的娛樂體驗與婦女參與。通過閱讀各色人等捐款的感人故事,公眾的“惻隱之心”被極大激發,上至達官貴人、社會名流,下至老少婦孺、販夫走卒,甚至于賭徒、歌妓,都積極參與、慷慨解囊。在諸多故事的敘述框架中,《大公報》主要強調人的善良本性和讀者的自發行為,而該報只是“借文字功用,訴諸社會同情心”,捐“一角”與捐“萬元千元”在價值上是相等的。(29)在這樣的基調下,編者在故事主人公的選擇上作了精心安排,力求在平凡與顯赫的人物身上都挖掘出普遍的情感。面對一幅幅帶有強烈故事性甚至傳奇性,由殘酷現實中各色人等交織而成的感人場面,公眾的情感沒有理由無動于衷,漠然視之。

已有的研究表明,情感與個體行動的動力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從人際互動的角度指出,人際互動之中促成人們交往的根本動力就在于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ies),它包含個體在情境中所動員的感情、感覺和感觸的種類與水平。(30)在賑災運動的情境中,讀者公眾個體被激發的感情、感覺與感觸無疑是立體豐富的。同時,與行動中夾雜著理性計算的情感不同,賑災行動中的人們還有追逐情感滿足與情感升華的一面。

那么,大眾媒體激發讀者公眾產生情感能量,并進一步促使其產生行動的心理機制過程是怎樣的呢?在整個賑災運動過程中,《大公報》的故事報道模式首先激發了公眾同情,將原本匿名的公眾通過朝圣般的捐款現場變得可見,將原本分散的各種地位、職業、地方的讀者通過捐款名單和故事的集體閱讀、談論得以“制造”。正是在一天天的新聞故事閱讀中,公眾的同情轉化為行動,促發人們前往報館捐款。在行善的名義下讀者在報館見到了為捐款而擁擠的同胞,也見到了以前只能想象的報紙編者。在這種集體儀式性的情感氛圍中,是報紙將自己與其他流動人群聯結與凝聚起來。對城市普通大眾而言,對著紙面品評親屬、朋友、工友的捐款數目,甚至感慨于社會名流捐獻的什物或巨款,可能是最直接的情緒性反應。他們渴望成為報紙故事中充滿善良人性的主人公,希望自己的名字和其他人一樣被印刷在整版的充滿著密密麻麻名字和捐款數額的報紙上。在說服自我的感受上,重要的是自己名字已經和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的人同列在一起,盡管數目不同甚至懸殊,但在以行善為名的人性光輝上,自己并不會覺得遜色,因為可以和“皇帝”、名流、富商等人做出同樣的舉動。(31)如此公眾的情感行動正如有的學者所言,“現代中國的公眾并不一定是指實在的、恒定的空間,而更多時候是被‘呼喚’和詢喚出來的”。(32)而承擔這種詢喚角色的恰恰是當時的大眾媒體。

《大公報》在組織賑災運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這種刊登行善者感人故事的情感動員力量。1930年5月發起的“宣傳周”結束之后,該報將讀者來信擇要以“可貴的同情心”為題連續刊登,認為公眾同情心是此次募捐運動的“無價收獲”。(33)馬可夫斯基(Barry Markovsky)和勞勒(Edward Lawler)曾指出,情感是種粘合劑,它將社會結構聯結在一起。(34)《大公報》在賑災運動中準確把握到了情感的這種網絡聯結作用,呼吁公眾利用各種關系廣為宣傳和勸捐,(35)從而將公眾想象的情感共同體建筑于實體的現實網絡關系之中。

四、共享職業倫理:新聞界對訴諸情感模式的反應

根據林郁沁的歸納,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已經是“大眾媒體的時代”。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識字率的提高,大眾媒體在中心城市及邊遠地方的擴張,以及媒體形式的多樣化和娛樂業的繁榮,區域性事件能夠迅速地轉變為廣泛流傳的傳奇并在全國范圍內激起城市及近郊社群公眾的同情。(36)與此直接相關的是,在現代災難賑濟中,一般都要以大眾媒體為中介結點。賑災組織經由報刊聯結,將其成立情況、會議決定、行動及籌款、放賑等信息加以公開與透明化,以構建公眾信任。而大眾媒體則“憑借發表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或社會事件,既增加銷售,也增加與擴大了參與性讀者相連的象征性資本。”(37)《大公報》正是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幾次大型賑災運動中,增加了自己的象征性資本。對《大公報》而言,發起賑災運動激發的公眾情感所產生的影響,不僅引發了公眾的同情與行動,同時也重塑了自身甚至新聞界的形象。

在賑災運動初期,《大公報》對新聞界同行雖沒有直接發出呼吁,但卻強調了報紙在運動中所能起到的鼓動作用,號召其他各界各業參與運動。盡管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平津新聞業加入1930年賑災行動,是直接或間接受到了《大公報》的影響。但毋庸置疑的是,該報所發起并營造的捐款賑災熱潮與社會情緒,幾乎波及了平津社會的各個機構和階層,新聞同行很難置之不理。在《大公報》陜賑“宣傳周”結束后,天津《商報》館也舉行“宣傳周”并舉辦義務戲;繼之天津《庸報》館動議組織“救災十人團”;遼寧的《東三省民報》《新民晚報》也仿行天津報界;哈爾濱《國際協報》也舉行賑災“宣傳周”。(38)北平報界在后期也舉行“宣傳周”,以幾家報館為一組,順序繼起舉行三周,有十家新聞機構參與。(39)北方新聞界對“宣傳周”的熱衷,是對《大公報》此前訴諸公眾情感的宣傳模式的仿效。

在1931年發起的南方水災捐款運動中,《大公報》也采取類似的策略,初期倡設“救災日”,希望“公私各界,政商機關,家庭,學校”等擇定一日捐款賑災或服務災民。《大公報》提倡“救災日”的第二天就有報紙作了響應。沈陽的《東三省民報》《新民晚報》公開表示效仿《大公報》的做法,與該報同一天舉行“救災日”運動。(40)北平報界也組織了“北平中外記者水災籌賑大會”,計劃開展記者自辦的游藝會,將售票收入捐贈災區。甚至有報紙坦誠,其參與賑災活動是對《大公報》賑災模式的“步其后塵,拾人牙慧”。《東三省民報》在社論中辯解,捐款方法上只要“最穩妥,最有效,最敏捷”“用力少而成功快,不但實際有效,并且喚起同情”,那他們就絕不會因為別人已經用過,或者不是自己發起而放棄使用。正確的態度是“感謝他們對于我們的指引”,而且“既然采了天津同業(大公報)的辦法,更不惜用他們的言語”。(41)

用《大公報》用過的“辦法”和“言語”修辭,也就認同了其激發公眾情感的操作模式和倫理要求。那些采用此法來積極響應賑災運動的社會各界、機關個人,無疑要加以褒揚。對那些積極響應的新聞同行,《大公報》不僅在評論中再次訴諸情感策略,講述“因勞成疾”“幾于以身殉賑”的同業故事,還將其倡導的新聞價值觀與新聞界現狀相勾連,認為“關內外同業的努力”對“自來中國報界,偏重政治,漠視社會事業”的狹隘新聞觀起到了糾偏作用,由此號召“全國各處同業一致躍起”,致力于賑災的社會事業。(42)而對賑災持冷漠、消極,甚至“唱反調”的舉動,《大公報》則直接批評或冷嘲熱諷,如對募款期間北平跳舞場問題的貶斥,對官方救災“散漫無能力”的指責,以及在陜西賑災中對上海各界“不響應”的抱怨。(43)在一篇發自上海的“特訊”中,該報記者描繪了水災聲中上海社會的百態。在作者筆下,上海在全國一片賑災聲中儼然成了“罪惡之都”,充滿了墮落、色情和腐朽的味道。(44)

林郁沁對施劍翹事件的研究表明,20世紀30年代大眾媒體所創造的“集體同情成為了一種新的、影響深刻的道德和政治權威”,并且“更廣泛地說,這個新的公眾群體代表了一種正義”。(45)當賑災的集體同情成為權威或代表了正義,那么作為此種正義代言人的大眾報刊就劃定了本行業的職業倫理規范,如果同行不正視此種規范,那就代表了“非正義”或喪失了職業合法性。面對賑災議題,新聞界在或選擇參與卷入以迎合公眾情感,或選擇漠視議題以冒著可能喪失職業倫理風險的權衡下,《大公報》實際上已經為新聞行業設置了不得不參與的議程。

值得指出的是,也有報刊對《大公報》在賑災運動中訴諸的激發公眾情感的操作方式提出挑戰。有上海刊物對《大公報》只刊登了遜清皇帝溥儀捐款的“特有的新聞”,對其他報紙同行都刊登的皇妃“鬧離異”的“普遍的新聞”卻“不見一字登載”的做法提出質疑,并反問“這件事,是不是算做‘新聞’?”并要《大公報》“有以交代”。(46)將名流離異看成是新聞界會廣泛發表的“普遍的新聞”,而將其賑災捐款看成是只有某些媒體才刊登的“特殊的新聞”,可見上海的小報并不認同《大公報》所劃定的新聞價值觀和職業倫理,而是將側重都市大眾娛樂性的事件作為普遍的新聞價值觀和倫理標準。

新聞界對賑災活動由只展示公眾情感的中介性空間,轉變為積極參與到宣示自身情感與立場的活動進程中,是20世紀30年代大眾媒體對訴諸公眾情感模式,激發公眾同情的新聞范式的認同、共享和一次大規模演練。賑災運動作為當時大眾商業媒體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新聞行業內部對相關議題的交流互動,形成了翟利澤(Barbie Zelizer)所說的 “闡釋共同體”。(47)新聞同行參與或不參與賑災活動,已然被《大公報》塑造成當時新聞界是否能夠代表正義的職業倫理界限。

五、結論

現在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與顧德曼和林郁沁探討的民國時期一些“轟動性”的社會事件類似的是,20世紀30年代由大眾媒體發起的賑災運動,公眾情緒也是被“詢喚”和調動起來的,期間也往往和城市大眾文化、消費主義糾纏,因此這種公眾情緒也同樣具有易被操縱的特點。但不同的是,大眾媒體發起的賑災運動規模更大,各階層參與的人數也更多,運動具有時空上的擴展性和持續性。更為突出的是,大眾已經由林郁沁筆下非實在的、隱匿的人群,變為可見的、“社會實體存在”的公眾。(48)正是有如此的區別,以《大公報》為代表的大眾媒體面對實際采取捐助行動的公眾,采用了真人秀式的故事模式機制制造公眾情緒。這些故事比之顧德曼描繪的擁有一定知識水平的“閨秀”或林郁沁筆下帶有社會背景的“女俠”形象,更為多元、立體,跨越各種社會特征,因此也更有情感普遍性的意義。在此意義上形成的公眾情緒,既有大眾文化的消費特質(如娛樂賑災),又具有現代城市陌生人群之間渴望形成互動關系的情感交換儀式特征。

同時,就作為大眾媒體的《大公報》自身而言,通過炒作與調動公眾同情固然有其追求商業利益的考量,但定位為嚴肅報紙的《大公報》也必然有其追求職業認同與行業權威的自我想象。煽情炒作的故事模式表面上與其嚴肅報紙的定位相沖突,但當這種沖突被涉及公益的賑災議題沖淡和遮蔽后,看似“非理性”的公眾情緒及其行動就轉換為新聞行業的象征權威和話語資源,從而為其積累職業資本,這一點從《大公報》設定的賑災議題對同行的影響中可以看出來。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在晚清義賑興起前,江南社會已有著深厚的慈善傳統,但其主導觀念是濃厚的行善必得福報的思想。通過對《大公報》的賑災案例分析可以看出,20世紀30年代的大眾媒體賑災,在話語修辭上已經摒棄了中國傳統社會因果循環的福報觀念,代之以民族主義和“同胞”“義務”“公德”“愛群”“合群保國”“愛國保種”這一類詞匯,來激發公眾的賑災愛心與情緒。這反映了近代以來大眾媒體所推崇的民族國家觀念與國民黨提倡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合流,他們與中國城市公眾的日常生活交互滲透、相互影響。

注釋:

①(30)淡衛軍:《發現情感之旅——情感社會學的當前概貌》,載蘇國勛主編:《社會理論(第5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173、178頁。

② 裴宜理:《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中國學術》,2001年第4輯。

③ 顧德曼:《向公眾呼吁: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灣),2006年第14期。

④ 參見林郁沁:《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陳湘靜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⑤ 李文冰:《公眾同情與“情感”公眾:大眾傳媒時代一種新的社會批判力量》,《中國出版》,2014年第15期。

⑥⑦(12)(25)(27)(32)(36)(45)(48)參見林郁沁:《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陳湘靜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23、83-84、8、27、7-8、26-29、225、7-8頁。

⑧ 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頁。

⑨ 《本報致全國慈善團體書》,《大公報》,1926年9月1日,第6版。

⑩ 《為救濟四鄉難民敬告電影界》,《大公報》,1928年7月3日,第9版。

(11)《本社主辦平津慈善演藝會》,《大公報》,1929年2月8日,第2版。另見2月9日、10日、15日第2版的類似廣告及19日3版的報道。

(13)《本社主辦慈善演藝會會計報告》,《大公報》,1929年4月3日,第2版。

(14)《平津各界與救災》,《大公報》,1931年8月22日,第2版。

(15)《本報發起“救災日”運動》,《大公報》,1931年8月26日,第2版。

(16)《讀中宣部告全國書》,《大公報》,1931年8月27日,第2版。

(17)《本社救災日之辭》,《大公報》,1931年9月1日,第2版。

(18)《本社救災日各方同情聲》,《大公報》,1931年9月1日,第4版。

(19)《本報致全國慈善團體書》,《大公報》,1926年9月1日,第6版。

(20)《善機已動諸君努力》,《大公報》,1930年5月17日,第3版。

(21)《陜災宣傳周之精神》,《大公報》,1930年5月16日,第2版。

(22)《賑災責任宜由全國共負之》,《大公報》,1930年6月4日,第2版。

(23)《本報代募陜賑第五日情形》,《大公報》,1930年5月17日,第4版。

(24)《讀中宣部告全國書》,《大公報》,1931年8月27日,第2版。

(26)在筆者獲得的文獻中,讀者與編者通過文字相互結識并相約見面的案例很多。如《大公報》主編副刊“小公園”的何心冷就經常有讀者相約會面或對其形象進行想象。

(28)顧德曼:《向公眾呼吁: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灣),2006年第14期。

(29)《本報代募陜災賑款第一日情形》,《大公報》,1930年5月13日,第3版。

(31)對于閱讀產生意義的問題探討,可參見[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32頁。書中對讀者閱讀產生“民族國家”“共同體”意識的精彩論述。另外,[美]林·亨特:《人權的發明:一部歷史》,沈占春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0-48頁,也對“閱讀小說”所產生的“想象平等”的意義進行了探討。

(33)《可貴的同情心》,《大公報》,1930年5月20日,第4版。

(34)B.Markovsky&E.Lawler,A New Theory of Group Solidarity,Advance in Group Process,No.11,1994,pp.113-138.

(35)《陜災宣傳周之精神》,《大公報》,1930年5月16日,第2版。

(37)顧德曼:《向公眾呼吁: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灣),2006年第14期。

(38)(42)《賑災責任宜由全國共負之》,《大公報》,1930年6月4日,第2版。

(39)《北平報界宣傳陜災今日起舉行宣傳周》,《大公報》,1930年6月14日,第4版。

(40)《沈陽民新兩報救災日與本報同日舉行》,《大公報》,1931年8月28日,第4版。

(41)《本社救災日各方同情聲:東三省民報救災日》,《大公報》,1931年9月1日,第4版。

(43)分別見:《大災中北平跳舞場問題》,《大公報》,1931年9月3日,第2版;《賑務太緩慢官民速努力》,《大公報》,1931年9月9日,第3版;《上海奈何不響應陜賑》,《大公報》,1930年6月23日,第2版。

(44)《水災聲中之上海》,《大公報》,1931年8月31日,第5版。

(46)《天津大公報與傅浩然》,《時時周報》,1931年2卷35期,第2-3頁。

(47)Zelizer,B.,Journal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No.10,1993,pp.219-237.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法學在站博士后)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新記大公報與中國新聞界集體記憶研究”(項目編號:2015M570354)、華東政法大學重點學科傳播學資助項目“中國近現代新聞傳播思想研究”(項目編號:CBX201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情感
表達情感有妙招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被情感操縱的人有多可悲
無情感,不設計
現代裝飾(2020年4期)2020-05-20 08:55:06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悅讀·家》開播激發愛國愛家情感共鳴
海峽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0
冰凍的情感
青年歌聲(2019年7期)2019-07-26 08:35:00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移植
發明與創新(2016年6期)2016-08-21 13:49: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片911| 欧美日韩午夜| 欧美国产另类|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伊人AV天堂| 亚洲成在线观看 |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欧美午夜精品|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内毛片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电影|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www.亚洲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天堂成人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免费毛片视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夜夜拍夜夜爽| 91福利片| 成人福利视频网| 草逼视频国产| 999福利激情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国产一线在线|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日韩专区第一页|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天天摸夜夜操|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91毛片网|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自拍另类| 永久毛片在线播|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九色综合视频网|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