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婷
政府突發事件新聞發布的“資源整合”*
■ 王 婷
如果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看,政府新聞發布中的資源整合首先體現為一種思維觀念,即在多媒體時代下如何正確看待政府資源優勢,如何在突發事件中快速整合各部門信息資源,提升政府對外有效發布,增強公眾對政府工作的認知度和共識度,進而使政府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實現增值的過程。
從信息資源的新聞價值和公眾需求看,由于掌握著大量第一手關乎國計民生和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材料,政府往往擁有相對權威可靠的信息資源,尤其當面對突發事件時,政府對外新聞發布既是政府資源的新聞共享,是公眾媒體最為迫切關注及最具新聞價值的“信源”,也是實現政府資源使用最優化的體現。
從全國性的媒體調查發現,由于政府新聞發布的權威性,加之人物事件相對集中,時效性強,新聞采集成本低而利用價值高,大多數媒體都會將政府新聞發布會列為“獲取”新聞的重要途徑。這一點在突發危機和重大事件發生時更為突出。
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公眾媒體對政府權威“信源”十分渴求,但先后六次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不僅未能及時“給予”公眾“信息獲知滿足”。面對輿論焦點,權威涉事方缺席或搪塞推諉,甚至暫停直播,由此造成的政府信息資源“供求錯位”,不僅錯失輿論引導和突發議程主動設置良機,更導致輿情危機不斷升級。縱觀整個新聞發布過程,其處置僵硬,回應不一,也同時暴露出相關部門面對突發事件缺乏政府資源“聚合力”,難以形成有效統籌的應急預案。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欲取先予”的思想,即:先給予對方想得的,然后獲取自身需要的。這恰是政府新聞發布中資源整合的核心理念。如果從塑造政府社會形象的角度看,新聞發布效果更多體現了政府對外傳播能力,體現了政府與媒體公眾打交道的能力,其關鍵是,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政府信息資源的“取”和“予”。
如果從媒體報道角度看黨委政府的信息資源,媒體在“獲取”時效新聞的同時,也追求新聞“客觀性”,側重為各方觀點提供平等的話語表達權,因此,政府的對外新聞發布其實只代表了媒體報道中的一方觀點。隨著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拓寬,新興社交媒體的便捷迅速更大程度滿足了現代公眾的公共話語權,政府不再,也不可能成為公眾和媒體唯一的信息“告知者”。
但一些部門仍習慣抱守權威資源的單方“給予者”身份,面對公眾和媒體,主觀臆斷,無法采取平等視角,由此帶來的角色定位偏差,不僅造成政府公信力形象折損,更動搖公眾對政府原有“資源優勢”的信任和依賴,使其對政府日常政策信息發布容易產生抵觸,干擾政府正面議題的設置傳播。
面對突發事件,各級黨委政府從“被動”變“主動”,首先要能變信息“給予者”為資源的積極“付出者”:充分利用對外發布平臺,協助媒體做好新聞的全面權威解讀;不只被動接受質疑和詢問,更要將其視為借助媒體及時釋疑解惑,亮明立場態度的良機;坦然面對輿論中的不同聲音,不失時機澄清事實,適時傳播施政方略和執政理念。
盡管所有的應急預案都無法全面涉及突發問題,但通過預先跟蹤輿情、搜集反饋梳理受眾媒體的關注點,快速整合相應的政府信息資源,往往會為應急之下的政府新聞發布找尋到較為有效的預案準備。
所謂發布預案,是指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政府各部門在應急管理、協調指揮及救援保障之外,針對政府對外發布信息的提前控制和對社會溝通的預先管理,是政府危機應急預案中的一部分。作為突發情境下“有章可循”的信息發布指南,其核心內容主要涉及兩方面:說什么和對誰說。
從受眾的信息訴求看,面對突發事件的關注往往側重于:利益問題,其中損失補償是公眾關注焦點,以及感情問題,公眾往往會在意對方是否關注自已的感受;從媒體報道的信息訴求看,公眾關注的“利益”“情感”問題又可細化為五個方面的信息訴求,即:安全健康、環境保護、經濟損失、危機控制、起因問題。這也是創建政府新聞發布預案的重要資源整合方向。
比如,針對中國南部經常遇到的突發性自然災害臺風,通過跟蹤以上五個方面信息,政府便能預先協調相關部門溝通,開發整合并集中優勢資源,及早開啟有效的應急發布預案。
涉及安全健康的信息,如:臺風中傷亡情況、具體數字和損失程度、公眾安全健康保障和醫療善后措施等;涉及環境保護,如:臺風對周邊環境及居民生活的影響、對土地水質空氣等帶來的影響、相關的控制措施及阻止環境惡化和災害蔓延策略等;涉及經濟損失,如:最新的官方評估報告和數字、相關的補償措施、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的考慮和政策等;涉及危機控制的信息,如:目前控制災害程度、后續隱患及相關防范措施;最后是涉及災害起因,如:通俗易懂的告知形式、帶來的聯帶災害,等等。
除了緊緊圍繞“說什么”的話題方向,有效的政府新聞發布預案還要能預先設定“對誰說”:既要明確突發事件涉及的不同受眾群體,即誰是突發事件中的直接牽連者?受影響的程度怎樣?更要顧及信息發布中的傳播主體:媒體通過政府新聞會希望獲知什么?他們能得到什么?
當各種社交新媒體在代表民意、反映社會沖突、設置社會議程方面的傳播影響力越發增強時,體現在各級政府新聞發布預案中的資源整合,不僅要給突發事件以動態地及時準確發布,滿足受眾對于“發生了什么”的知情權;更要做好信息權威解讀,為媒體公眾及早提供“為什么”和“怎樣發生”的全面立體、多角度多形式信息。要知道,一個有公信力的媒體之所以能吸引受眾,源于對事實真相的探尋和挖掘,而這也恰恰是一個權威可靠的政府對外新聞發布應有的職責和態度。
由于政府與媒體所擔負的社會角色各異,其運行機制、目標預期和內在動力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在市場化運行中,媒體既是具有部分公權力的輿論部門,又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產業單位,于是,針對突發事件的新聞資源訴求必定呈現出不同趨向。
比如:媒體關注的是快速,即要搶在第一時間發布,強調獨家報道、內幕新聞和“轟動效應”,追求事件公開報道和深度開掘;而對于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則更注重法定程序,強調符合國家“保密”規定,講求事實證據。尤其當面對突發事件時,一個要快,一個求穩;一個強調縱深,一個逐步披露,于是,在媒體報道和政府新聞發布之間,便不可避免地出現矛盾雙方的信息資源訴求。
2013年發生在深圳的“5·26飆車案”,深圳警方在最初應急反應和處理公眾質疑時,同樣面臨著新聞發布的“兩難境地”:既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又要時刻注意保護涉事公民的隱私權。由于涉及“百萬跑車”“深夜醉駕”“美女相陪”“逃逸自首”等多個敏感字眼,這起交通事故從第一次政府新聞發布會后即刻引起輿論反彈,網絡謠言隨之四起。盡管最初的應急處理仍顯遲緩也未盡如人意,但深圳警方并未放棄“轉化輿情危機”的努力,充分利用新聞發布平臺,在隨后三天內連續召開三次新聞發布會,緊扣公眾質疑的“頂包”“現場視頻”“DNA檢測”等關鍵細節,不斷調動各方資源,如:搜集整理包括交警局、醫院、酒吧等地視頻資料上萬個小時,逐一調查取證;借助微博開展微訪談,切實了解網民訴求,直接給予合理解釋;借助新聞發布會積極給予正面回應,分批提供完整的證據鏈。由于契合公眾訴求和輿情熱點,在“追問—釋疑—再追問—再解釋”的信息發布過程中,不僅使政府逐步變被動為主動,不斷引導媒體公眾靠近事實真相,更由此提供了“輿論和公權互動的良好范本”。
由此看來,即使看似矛盾的“雙向訴求”,倘若政府在新聞發布中能緊扣輿情焦點主動滿足公眾獲知,針對危機質疑迅速整合資源發布,積極溝通,多渠道互動,不僅能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實現新聞發布效益最大化,更能推進政府新聞發布與媒體信息傳播的內容對稱,效果統一。
(作者系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科“十二五”規劃項目“微博時代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及新聞發布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D11YXW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