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的意義、瓶頸與對策

2015-02-21 01:00:15王維平
關鍵詞:農業農村發展

王維平,楊 智

(1.蘭州大學 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2.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 730000)

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的意義、瓶頸與對策

王維平1,楊 智2

(1.蘭州大學 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2.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 730000)

推進我國西部農民組織化發展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思路之一,理論上需要以馬克思主義農民問題理論和新中國農業集體化實踐的經驗教訓為基礎,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民組織化理論體系,實踐上需要彌補西部貧困地區農村農民組織化發展滯后的短板。目前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發展滯后,主要存在內生動力、人力資源、發展資金、治理環境、文化環境、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制約瓶頸。推進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發展需要從增強發展動力、充實發展依靠、優化發展環境、改進發展措施等方面付諸長期努力。與西部貧困地區農村正在進行的扶貧開發事業相結合,農民組織化對于破解西部農村扶貧開發面臨的主體困境具有重大意義。

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馬克思主義;扶貧開發

引 言

農民組織化一般是指農民為了實現、維護和發展自身的合法權益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自愿結成各種合作組織,以組織為依托參與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的行為過程。當然,這里的組織化不等于過去的集體化,是適合于農村生產力發展狀況的適度的組織化。它是在農業走向現代化過程中應運而生的社會現象,是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成功的基本經驗,是我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建設鄉村文明的必然選擇。對于推進西部農村扶貧開發和跨越式發展,農民組織化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近年來,在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民合作組織快速發展,組織化形式多種多樣,有關研究成果不斷豐富。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一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民組織化理論研究不足;二是農民組織化發展實踐和實證研究存在明顯的地域失衡,西部地區不但農民組織化發展遲緩,而且學界關注度相對較低,研究較少。

一、農民組織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民組織化的理論來源,應以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民問題思想為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在實現無產階級解放的理論研究中,一直關注著農民的命運問題。他們通過對德國、法國、英國、俄國等國家農業農村農民的研究,形成了豐富而科學的鄉村文明與農民問題思想,成為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科學指引和精神財富,其中就包括農民組織化思想。其農民組織化理論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一)分散性困境是農民組織化理論緣起的基點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自然經濟條件下小農具有高度分散性的特征提出了農民組織化思想。小農分散化的原因主要有3個:一是長期與自然界打交道,社會化水平低,使得農民長期處于分散、閉塞之中,彼此之間聯系相對較少。馬克思指出:“如果說城市工人比農村工人發展,這只是由于他的勞動方式使他生活在社會之中,而土地耕種者的勞動方式則使他直接和自然打交道。”[1]二是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生產經營方式使得農業生產的社會分工水平相對較低,農業生產中各自為戰,而攀比和競爭又使他們互相隔離或敵對。馬克思指出:“這種小農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即人口的最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占統治地位的,不是社會勞動,而是孤立勞動;在這種情況下,財富和再生產的發展,無論是再生產的物質條件還是精神條件的多樣化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條件。”[2]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形象地指出: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并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聯系,一袋馬鈴薯是由一個個馬鈴薯匯集而成的那樣。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三是城鄉分離固化了農村的封閉、貧困和落后,使得農民日趨脫離主流社會,加劇了其分散性。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城市已經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要的集中這個事實;而在鄉村則是完全相反的情況:隔絕和分散。城鄉之間的對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圍內才能存在。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這種屈從現象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不斷地產生他們利益之間的對立。”[3]“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立即使農村人口陷于數千年的愚昧狀態。”[4]

分散化的小農由于不能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必然被歷史淘汰。“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對科學的累進的應用”。[5]“要保全他們那樣的小塊土地所有制是絕對不可能的,資本主義的大生產將把他們那無力的過時的小生產壓碎,正如火車把獨輪手推車壓碎一樣是毫無問題的。”[6]分散性特征還導致農民不能形成有組織的政治力量來維護和發展自身的權益。恩格斯指出:“農民由于鄉村居民所特有的分散性,不能成為有組織的反對力量。”[7]

(二)合作化是實現農民組織化的基本路徑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走組織化發展道路是促進小農發展的必然選擇。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指出:“以自由的、聯合的勞動條件去代替受奴役的經濟條件,只能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步完成,他們不僅需要改變分配,而且需要一種新的生產組織。”[8]恩格斯也提出:“在向完全的共產主義經濟過渡時,我們必須大規模地采用合作生產作為中間環節,這一點馬克思和我從來沒有懷疑過”[9]。

合作化是實現組織化的基本路徑。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中提出:“因此既不能永遠保存小農的私有土地,又不能用強制手段去剝奪小農的私有土地,唯一的途徑就是引導農民為了自己的共同利益去自愿組織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首先把作為他們主要勞動對象的土地從農民和更大的封建主私人占有中奪取過來,而變作由農業工人的合作團體集體耕種的社會財產時,他們才能擺脫可怕的貧困。”[10]為了促進小農走上合作化道路,恩格斯提出應該采取示范引導和國家幫助的辦法。“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過示范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11]而對于中農和大農,恩格斯“建議把各個農戶聯合為合作社,以便在這種合作社內愈來愈多地消除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并把這些合作社逐漸變成全國大生產合作社擁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的組成部分。”[11]另外,農民合作化還體現了馬、恩關于未來社會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

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先行進入社會主義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都曾實踐過農民合作化,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列寧曾指出:“公社、勞動組合耕種制,農民協作社——這就是擺脫小經濟的弊病的出路,這就是振興農業,改進農業,節省人力以及同富農、寄生蟲和剝削者作斗爭的手段。”[12]

應該指出,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農民組織化就被多次提出,合作、共有、共享是其鮮明的價值關切。農民組織化雖然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歷經磨難和反復,但馬克思主義者揭示的組織化發展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二、我國農業集體化的歷史教訓與新時期的農民組織化

農民組織化是近現代以來中國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們探索的農民擺脫貧困的重要出路。從事過近代鄉村建設運動的梁漱溟先生就曾說過:中國社會病在散漫,救治之道在于團結組織。毛澤東一生都重視農民問題,對農民組織化有著深入的思考和不懈地探索。他曾指出:“在農民群眾方面,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13]毛澤東青年時期就倡導、參與過農會運動,主辦過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革命時期領導大力發展農民組織,建國后又發動、領導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集體化運動。由于欲急切擺脫貧困落后,建國初期較長一段時期的農業集體化運動脫離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出現諸多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從實際出發,廢除了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民公社體制。但是,必須指出,我國人民公社的解體,并不表明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和農民組織化理論的失敗,恰恰是在許多方面違背和誤解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驗不足,因而方法節奏都具有主觀性、強制性和強烈的政治色彩;合作化過程不顧地區差異大搞“一刀切”;農民組織化過程中不是通過示范而是強迫;對農民和農村的國家幫助不夠,有嚴重剝奪農民利益的情況;“一大二公”的公社模式脫離了當時我國大多農村生產力的實際水平;人民公社內部的高度集中的勞動過程管理、平均主義的分配體制、模糊的農業產權,嚴重抑制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資源配置上否定商品貨幣關系的歷史必然性,導致要素流動停滯。

總結歷史經驗、回歸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提出的新的農村改革方略。在30多年的農村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在不同時期和條件下,先后實行了以“包產到戶”為特征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雙層經營模式”為特征的農村經營體制,后來又開始鼓勵以農村商品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特征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土地流轉,使高度分散的農業經營體制逐步向組織化方向有序推進。新時期的農業經營體制適應了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發展的要求,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為我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可以看到,在現實中,存在一個“農民組織化悖論”,分散經營缺少發展后勁和不利于公平,組織化又面臨效率低下的難題。我們認為,破解這個難題的辦法就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適度組織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細碎化經營已越來越不適應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民務農的收入增長變慢、農業生產成本上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農地撂荒或改變用途等問題成為農村發展的常態性困境,組織化逐步成為共識,農村出現了各種合作經濟組織。黨中央開始謹慎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改革。1990年鄧小平就曾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14]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報告中多次強調提出農民組織化戰略,高度重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并對于農民組織化給予了政策和經濟上的傾斜性支持。十八大報告明確將農業現代化列為重大戰略任務,提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民組織化實現了從“分”到“合”,可以說是對我國農業集體化和人民公社化的否定之否定,是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的第二次飛躍。但今天實踐的農民組織化,決不是回到過去,而是總結過去,面向未來。有哪些農民組織化的歷史教訓需要汲取呢?第一,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第二,循序漸進,不搞大呼隆;第三,尊重民意,避免強制性;第四,遵從規律,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第五,完善制度,與配套改革相依托。根據中央“四個全面”協調推進的精神,在農民組織化過程中,要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大目標,依托于全面深化改革,同時,在推進依法治國、從嚴治黨方面要全力配合。

西部農村的農民組織化要努力探索適合西部農村的發展道路。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有其客觀的特殊境遇:一是生產力水平總體低下且參差不齊,農業產業化水平普遍偏低,現代化處于起步階段;二是地域遼闊,但山地多,可耕地少,自然稟賦總體不足且多樣性特征顯著,農牧業品種、結構、發展方向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色;三是多民族多宗教交匯,民族風俗習慣、社會心理差異性顯著;四是經濟發展整體落后,基礎薄弱,扶貧開發任務繁重;五是農民群眾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人力資源不足。基于西部農村的特殊境況,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必將與東、中部地區的農民組織化以不同步伐走不同的道路,更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經驗,將是一個在學習借鑒基礎上自我探索的過程。

三、農民組織化對西部農村扶貧開發的現實意義

目前,農民組織化的重要意義已成為學界的共識,而且近年來在國家優惠政策的鼓勵下,我國農村各類農民組織特別是經濟性質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興起,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的全面發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底,農民專業合作社128.88萬戶,比上年底增長31.18%,出資總額2.73萬億元,增長44.15%;2014年新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30.95萬戶,增長9.60%,出資總額0.78萬億元,增長9.51%[15]。然而,目前理論上關于農民組織化的研究主要關注于全國或東、中部地區。從農民組織化發展的實踐來看,東、中部地區發展顯著高于西部地區。據農業部發布的《2011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顯示:山東、江蘇、山西、河南、浙江、吉林、黑龍江7省合作社數占合作社總數的54.9%。西部地區超過國土面積的50%,但其合作社的數量占比很小。

西部地區要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跨越式發展。近年來,扶貧開發一直是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西部農村貧困問題的解決依然任重道遠。當前,西部農村的扶貧開發主要面對的是長期扶貧后剩下的“硬骨頭”,脫貧難度加大,扶貧成本高企,投入邊際效益降低。扶貧開發的思路和方式客觀需要反思和轉型升級。如何才能將有限的扶貧資源在高度分散且差異性顯著的貧困地區或貧困戶間分配好、對接好、落實好,并發揮相應經濟社會效益,提高扶貧開發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落實精準扶貧,這在實踐操作上還有很大困難。換一個角度看,實質上是扶貧開發的主體困境。通過貧困地區農民的組織化,構建新型扶貧開發主體,并以農民組織為依托落實扶貧開發政策,必將有效提高效益,破解當前西部農村扶貧開發的現實困境。于建嶸認為:如果沒有以農民為主體、體現農民意志和利益的農民組織,建設新農村就缺乏真正的行動主體,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政策就難以得到真正的實施。[16]同樣,沒有貧困地區農民組織化,現代扶貧開發中就會缺位真正的行動主體。

(一)農民組織化有利于節約扶貧開發的交易成本

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以企業組織進入市場,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市場交易效率。西部農村扶貧開發投入與產出不協調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基層政府落實扶貧開發的管理、服務、監督等成本過高,效率低下。由于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基層政府在落實扶貧政策或選擇項目時,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個體農戶,措施往往與實際需要脫節,與扶貧對象的能力、愿望錯位。目前,中央將扶貧項目的設置權下放到縣一級政府,這是一個很大的改進,但仍然不夠。貧困地區農村基層干部經常“跑斷腿、磨破嘴”,可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將扶貧開發的落腳點放到農民組織上,以組織為對象實施扶貧開發,則必將極大減少談判對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扶貧開發的工作效率,并可有效提高項目的針對性和可監督性。

(二)農民組織化有利于提高扶貧開發的益貧效率

扶貧開發資源投入的有限與廣大西部農村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缺口和張力,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增加扶貧開發的投入,但遠不能滿足西部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特別是當資金在被層層分解之后到達村組或農戶時,已經難以具備辦大事的力量。另外,農戶居住和生產的高度分散性往往造成基礎設施利用率低下,重復建設,資源浪費。花費巨額資金建設交通、電力、通訊、自來水、學校、醫院等設施所受益人口在偏遠農村遠低于城鎮,甚至可能建成不久即被廢棄,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實中面臨抉擇困境。如何提高扶貧資源的益貧效率,降低其邊際成本,發揮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效益,乃是西部農村扶貧開發的關鍵所在。只有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遷移農戶適度集中居住,才能保障扶貧資源的集中使用,發揮其相應的益貧效益和開發功能,為科學設立扶貧項目和最大化發揮項目效益提供有力支撐。

(三)農民組織化有利于深化扶貧開發的能力

當前,西部農民的扶貧開發主要集中在解決淺層的經濟貧困,資金扶貧、基礎設施扶貧、優惠政策扶貧等是基本的措施。但對于西部農村更深層面的能力貧困、精神的貧困,目前還缺乏有效措施。農民組織化發展則為深化扶貧開發,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消解精神貧困奠定了基礎。

1. 農民組織化有利于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貧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人力資本的貧乏是根本性原因。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貧困產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質的匱乏,而在于人力資本的匱乏和自身對人力投資的輕視,人的能力沒有與物質資本保持齊頭并進,而變成經濟增長的限制因素[17]。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最終并不是收入問題,而是一個無法獲得某些最低限度需要的能力問題。能力貧困的主要表現就是人力資本貧乏。西部農村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難以引進,而且農村培育的人才和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流,導致扶貧開發缺乏足夠的人力支撐。農村人力資源外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細碎化經營種養業的經濟效益低下,預期收入少,以及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生活環境相對艱苦,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是最主要的原因。另外,由于青壯年人口的不斷外流導致的人口性別、年齡等結構嚴重失衡。有學者研究發現:“中國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結構變遷引發農村人口結構失衡,并使農村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由此導致中西部農村日益蕭條”[18]。這就形成了“西部農村窮是因為缺少人才,而人才缺乏是因為貧窮”的惡性循環。

農民組織化為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種養業經濟效益,留住勞動力資源拓展了空間。農民組織化便于對農民進行培訓科技,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有研究和實踐表明,農民的實用技術主要來源于“干中學”。組織化有助于農民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優勢互補,獲取信息,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增強農業科技信息的外部性效益。更重要的是,農民組織化可為擴大經營規模,改善生產生活基本條件,提高勞動力在農村發展的預期收益創造條件,從而留住人力資源,為農村發展保留持續動力源泉。

2. 組織化有利于改造農村貧困文化。精神文化貧困是西部農村貧困深層原因。貧困文化理論認為貧困文化是貧困階層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主要指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為方式、習慣、風俗、心理定勢、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等非物質形式[19]。美國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最早提出了“貧困文化”的概念,莫伊尼漢提出了貧困文化導致貧困惡性循環的模式。學者們的研究表明:貧困文化是可以代際傳遞并對周圍人產生影響卻難以改變的亞文化,是貧困得以維系和傳遞的心理基礎。它消磨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精神動力。西部農村貧困人口大多聚族而居,畫地為牢,進取心相對不足。不少貧困者自甘貧窮,等待救助而不思進取,甚至以貧為榮,拒斥改變既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生存環境,導致越扶越貧。為此,對于西部農村的扶貧開發,改造貧困文化應成為西部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著力點。改造貧困文化就是改造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激發其脫貧的內在潛力。倪國良認為:鄉村貧困“更多還在于鄉村社會自身的問題,即其生命機體的僵化凝固和嚴重老化,失去了再生功能”;真正走出貧困首先必須切斷“物質—文化—物質”貧困的惡性循環[20]。當前,“造血式”扶貧已成為扶貧界共識,“造血”當然包含造精神文化之血。但現有的扶貧開發模式尚無力解決精神貧困的問題。

農村的文化貧困與農民的分散性有著內在的相關性,長期的貧困、落后、孤立和閉塞的環境為貧困文化的生長提供了溫床。而農民組織化為消解貧困文化提供了有效路徑,有利于重塑農民發展的精神支柱,弘揚先進、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貧困人口融入組織,通過組織內部成員的引導、帶動、幫扶、感化,觸及其靈魂,從而逐步改變其落后觀念,豐富其精神生活,陶冶其情操,影響其價值觀念,激發其脫貧志向,從而生成有利于貧困地區內生性增長的文化動力源泉。

(四)農民組織化有利于增強扶貧開發的政治保障

扶貧開發的實踐表明,扶貧對象的參與對于扶貧開發的效果具有重大影響,而組織是貧困農村人口參與扶貧開發的重要橋梁。塞繆爾·亨廷頓曾提出:“組織是通向政治權力之路,也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因而也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21]西部農村農民的分散性使得農民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博弈中成為弱勢群體,其弱勢地位在扶貧項目設置、扶貧資金分配等過程中表現明顯,而且單個農民難以監督基層政府。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課題組認為:“農民已成為幾乎沒有任何組織依托的個體,他們既沒有傳統社會中的社會組織(如家族)可以利用,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自治團體,因而無論是通過市場還是通過國家的路徑都是堵塞的。因此,使農民成為最為脆弱的社會集團。”[22]黃宗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農民家庭現在離群孤立,一個個單獨地站在國家權力機構面前。”[23]貧困人口長期實際上被排除在鄉村治理之外,成為被遺忘或同情的對象,政治冷漠成為他們普遍的心態。少數農民遇事就上訪鬧事,這導致基層干部害怕與他們打交道,對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尖銳問題回避推諉,導致基層組織軟弱無力。農村的社會治理生態直接影響著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不利于農村扶貧開發的政治環境。西部農村不利的政治生態源于農村社會治理的制度不健全或難以落實。制度短缺論將貧困歸結于制度短缺,認為制度短缺會造成資源、資本的浪費與閑置和技術的停滯,使得輸入的資源、資金、技術變為繼生性的匱乏,因而即使投入再多,貧困也不會消除。[24]

農民組織化則為提高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實際地位,增強維權能力和有效參與鄉村治理提供了可行途徑。為此,有學者提出重建農會組織。單個農民融入組織,可以使單個農民的意見匯聚成集體意見,有序表達訴求和維護自身權益。特別是可以有效監督基層政府的履職行為,擴大基層民主,協調干群關系,增進信任,提高基層干部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在扶貧開發中可以提高扶貧項目的公開、公平、公正水平,增進扶貧開發信息的對稱性,不僅為落實參與式扶貧奠定了基礎,而且為扶貧開發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態。

(五)農民組織化有利于發揮扶貧開發的長遠效益

農業現代化發展是西部貧困地區農村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也是扶貧開發長遠之計,而農民組織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首先,農民組織化為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使用效率創造了有利條件。其次,農民組織化為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小農業”逐步向“大農業”轉型和培育經濟增長極創造了條件。組織化還為解決目前西部農業面臨的土地分散、資金不足、效率低下等制約因素提供了路徑。再次,組織化還有利于打造農產品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及根據市場行情及時調整種養結構,減少從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破解 “買難”與“賣難”困境,化解增產與增收的矛盾。組織化還有利于以集體力量抵御西部地區頻繁的自然災害,降低損失,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最后,組織化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它為農村的醫療、教育、養老、文體活動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發展創造了社會條件,降低了單個農戶提高生活質量的成本。

四、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發展的現實制約瓶頸分析

組織化發展是西部農村扶貧開發方式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而且組織化發展是國家的既定方針。但總體來看,西部農村農民合作組織數量相對少,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殼化、扭曲化,農民入社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根據調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瓶頸制約。

(一)發展動力不足

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提出了“一國窮是因為它窮”的著名命題。西部地區農民組織發展滯后既是農民貧困的原因,也是其結果。農業本身是基礎產業,弱質產業,經濟效益相對低下。在廣大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規模狹小,農業生產成本高企,使得務農不僅不盈利,反而可能虧本。同時,由于土地、氣候等因素制約,大部分地區不適合發展規模農業。而外出務工或經商的收益則高得多。不少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務工或經商,農業特別是種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較低,糧食生產日趨邊緣化。反觀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已脫貧的農戶,其中大部分是依靠外出打拼脫貧。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農村,越來越多的農地被撂荒、劣耕或者改作它用;不少農民家庭只種少量糧食以滿足自家生活需要,部分有條件的留守農民大面積改種特色經濟作物。西部地區地方政府也大力鼓勵農民調整糧經比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作物。但經濟作物的市場風險大,農民也難以依靠它持續脫貧致富。總體來看,農業由于其經濟效益較低,在農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農民組織化發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的經濟收益,但一般低于外出務工或經商。王勇認為:農民組織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發展的內在需要所引致的自發性創新,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變遷的程度和速度取決于多數人對少數先行者創新行為的效仿程度和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25]。由于農業經濟效益相對低下,西部農民加入合作組織的內生動力不足。

經濟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則是西部農村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更深刻的原因是自然條件惡劣以及經營體制、生產技術、硬件設施等方面的不足。盧向虎、呂新業、秦富對7省24市(縣)農戶的調研數據表明:家庭耕地面積越大、技術含量越高、生產投入越大、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越高,農民參加專業合作社的意愿越強烈[26]。目前,西部農村農業生產工具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傳統階段,社會化程度低。這種生產力水平與家庭承包分散經營相適應,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農戶不參加合作組織就能完成全部生產過程,從而降低了農民組織化的驅動力。

(二)依靠力量流失

農民組織能否建立起來并發揮作用,組織領導是關鍵。農民合作社的成功運行必然要求其組織領導者具有豐富的知識、閱歷和高度的工作熱情。實踐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般都是依靠農村的能人組建的。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再加上傳統的厭農、惡農、賤農觀念影響,農村勞動力外流已成常態。即便有部分中青年愿意留下,也往往被輿論貼上能力低下的標簽,男青年可能遭遇婚姻困難。中青年人力資源流失使得農村失去了寶貴的“領頭雁”資源。不僅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村精英少之又少,而且在西部農村一般已看不見中青年勞動力的身影,農業勞動人口的嚴重老齡化使得西部農業正遭遇后繼無人的困境。農村黨支部、村委會也由于成員老齡化而正面臨嚴峻挑戰。

(三)發展資金匱乏

組織的建立及其運行都需要穩定的資金來源。西部農村農民自組織面臨資金來源不足且不穩定的困境。一方面,農戶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拿不出足夠的資金來建立和維持組織。同時,由于沒有現實的收益或即期收益不穩,農民一般不愿大膽投資,往往作壁上觀或者等待“搭便車”。另一方面,西部農村地方政府一般都面臨財政問題,財政自給率低。以甘肅為例,2014年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2.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 538.4億元[27],自給率約為26.5%;全省5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財政自給率更低,有的縣不到10%。有限的財政資源只能保障正常運行和重大項目的實施,缺乏足夠財力顧及農民組織發展。

(四)治理環境不力

西部農村民主、法治水平相對落后,傳統的“能人”治理模式占主導地位,基于血緣、人緣的關系、面子仍是農村干部的主要組織動員手段,人治色彩濃厚,農民組織化發展所需的現代法治環境不足。袁松認為:“取消農業稅, 實行村賬鄉管、村賬鎮審之后, 大部分的中西部村莊掌握的治理資源都很有限,村集體能夠拿來掌握村組干部, 支配村民行動的自主資源幾近于零……實際上, 在中國農村鄉村公共權力的支持系統是私人化的, 是公共權力行使者——基層干部與他們的支持者之間的一種關系網絡。”[28]另外,基層政權機關職責與權限不匹配,基層政府社會管理活動的應激性特征顯著。基層領導干部(特別是縣鄉級領導)流動性強,農村經濟建設思路的持續性、穩定性不足,因而對農民合作組織的培育往往缺乏長遠、系統戰略目標。

西部農村基層干部與農民群眾間的信任障礙也是制約農民組織發展的重要因素。趙泉民認為:當前我國農民政治信任存在著極為明顯“層級差”,按照從抽象到具體或自上而下層級排列,農民信任度逐層遞減且遞減幅度依次增大。農民對政府具體行為、基層部門、基層干部信任度最低。由此也就出現學者所言的基層“民心困局”和“信任危機”,信任危機存在還加大了基層政府社會管理和服務難度及干部與農民之間的交易成本[29]。由于群眾對基層干部信任不足,具有“官辦”色彩的農民合作組織難以獲得群眾的真正信任。

柔性垂直防滲技術充分利用了原有場區地下相對不透水層地質,在垂直防滲技術應用過程中,涉及到開槽挖土作業,需掌握場地詳細地層條件與物理力學參數,查明場地相對不透水層地層的深度、厚度及特性,依據相對不透水層得出柔性垂直防滲設計深度,依據地層條件與物理力學參數指導柔性垂直防滲技術的實施。

(五)文化環境不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市場經濟催生并強化了農民的實惠價值觀,農村居民往往以實惠為標準評價周圍的人和事,超越經濟利益的精神追求被淡化。不少學者認為,我國農民是帶著不健全的市場理性進入市場的。政府和媒體對于欠發達地區農村重經濟輕人文、重物質輕精神宣傳傾向進一步強化了農民金錢觀念。另外,傳統落后觀念在西部農村依然根深蒂固,如重男輕女、男外女內、多子多福的家庭觀,學優則仕、崇官輕民的教育觀,重本抑末、重農輕商的經營觀,封建迷信、各安宿命的人生觀,老守田園的鄉土觀,重情輕法的社交觀等等。由于長期獨立生產經營,農民的合作、競爭、市場等意識淡薄,而隔離、防范、攀比等意識濃厚,現代市場經濟理念對西部農村大部分農民還可望而不可即,這使得農民組織化缺乏相應的共識基礎。

由于農民的分散和基層黨政組織缺乏有效的組織動員手段,傳統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結構解體,當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幾乎處于空白地帶。排場、攀比甚至黃、賭、毒等現象在西部農村泛起卻得不到有效治理。如近年來,貧困地區的農村結婚彩禮、禮金逐年攀高,酒席越來越多,成為不少貧困家庭的負擔。另外,基于家族、宗族、宗教等形成了西部農村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網或非正式組織。特別是西部民族地區,宗教氛圍濃郁,部分少數民族全民信教,信教群眾對宗教的認同超越了對國家的認同。農村的宗教組織往往具有比基層黨政組織更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宗教文化、民族傳統觀念對群眾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比政府的影響更為深遠。

當前西部農村相對保守落后而又復雜多元的文化生態不僅不能內生出健康穩定的農民合作組織,而且妨礙著外生性農民組織的發展。西部農村已形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是在基層政府的積極主導或干預下的外生性組織,運行也依賴于政府的支持,核心領導一般是鄉村企業管理人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村干部、農技人員等。有的則成為企業的翻版或外衣。真正屬于農民自己的合作社很少。據2014年甘肅省有關部門對慶陽市農民專業經濟組織的調研顯示,該市共組建農村專業經濟組織274個,其中鄉鎮黨委組建的177個,占比約65%;村黨組織組建的97個,約占比35%[30]。

(六)體制機制不完善

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農民合作社組織化法》,但關于農民合作組織的法制規范體系還不完備,與欠發達地區農村社會的實際狀況還有一定距離。李雨、李錄堂認為:現代的、以法律為基礎的合作社運行的模式總會與以道德和鄉村習俗為基礎的傳統模式發生摩擦和矛盾[31]。從西部農村現有的專業合作社來看,其內部運行一般都不規范,有的章程不規范,有的只有章程沒有協議,有的有協議但無法監督落實,導致其管理和運行的隨意性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使得合作社對其成員的約束力弱。另外,相關配套制度體系不完備,如政府的優惠、獎勵政策相對模糊和不穩定等。這些問題使得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缺乏長遠目標和后勁。

綜上分析,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發展既有經濟社會發展不足的外部條件制約,更有體制機制障礙、人力資源不足、文化土壤貧瘠等內在制約,而內在制約更為深刻、更為隱蔽,也是更難以被重視和破解的。

五、破解西部農民組織化發展瓶頸的對策思考

(一)增強農民組織化的內生動力

經濟效益是農民組織化的內生動力,促進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發展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西部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科技化、產業化、市場化等水平,增強務農的增收能力,降低務農的機會成本,使組織化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和農民的迫切愿望。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我們不能簡單地放棄貧困地區的農業農村,任其凋敝。必須逐步改變我國農業長期落后于工業、服務業。農村長期落后于城市和區域不平衡的格局,扭轉貧困地區農村空心化的趨勢,否則農民組織化將成無源之水。而促進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的發展就需要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的投入力度。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貧困再生在沒有外力的推動的情況下是一種高度穩定的均衡現象。西部農村依靠自身的發展難以打破的貧困累積循環,國家的大力投入是促進該地區發展的強心針和助推劑。只有通過國家的大力投入,才能為西部農村的發展夯實硬件基礎和積累資本,提高該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激發農民群眾組織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國家要形成對西部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持續增加投入,并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監管。同時,要從體制機制上保障扶貧投入的效益,建立健全貧困地區考核、約束、退出等機制,促使貧困地區基層政府用好扶貧資金,不斷提高其治貧效率,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當然,增加投入決不是簡單的劃撥資金,投入還理應包括切合各地實際的優惠政策、制度以及人才、科技等要素。

(二)充實農民組織化的依靠力量

人的因素是農民組織化發展的關鍵。制度變遷理論認為,有效組織是制度變遷的關鍵,而組織是否有效,取決于組織是否具有實現組織最大化目標所需的技術、知識和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32]積累農民組織發展的人力資源主要是兩點,一是人才資源,二是勞動力資源。人才是關鍵,留住人才的基礎在于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有利條件。基層政府應充分發掘和培育農村中致富帶頭人,并對其進行經常性的引導和幫助,特別是農村中待業知識青年、退伍軍人、返鄉技術或經營人才、專業戶、經營能手等農村精英,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組建合作組織,創辦龍頭企業,帶動其他農戶走上組織化發展道路。同時,勞動力資源是基礎,穩定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核心在于增加其收入。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和扶貧開發的力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要進一步深化戶籍改革,讓農村人出得去,也讓有意愿有能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進得來;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還要進一步提高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水平,實現城鄉一體化。

(三)優化農民組織化的制度環境

良好的基層治理環境是農民組織化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優化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發展的治理環境就要求進一步加強西部農村基層的法制建設,特別是要進一步完善基層政府機關和村民自治組織的職責權利以及相配套的保障體系,使農村社會治理有人管、管得好。進一步落實完善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體系,落實村民自治,從而為農民組織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

還要進一步健全對農民組織化的支持體系,特別是要幫助農民組織化解決資金困難,政府要從財政中列出專項用于支持合法的農民組織。對支持農民組織發展的金額、期限、條件、監管、考核等作制度化規定。金融機構也要為農民組織發展構建相應支持機制,從而幫助農民組織化破解資金難題。

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民組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落實農民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收益的目標。結合西部農村的實際情況,一是要根據西部農村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農民合作組織的進入門檻,同時加強政府的引導和監管職能,幫助其逐步走上規范化發展的道路。二是要提高農民合作組織的權能,使其在市場活動中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給社員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三是確立對農民合作組織管理的各職能部門的職責權限,形成無縫隙管理體制,健全的農民合作組織的發起、登記、注冊、監管、評估、獎勵、融資、退出等機制等;四是要進一步完善農民合作組織的治理結構,規范其內部決策、執行及收益積累、分紅等,保障組織內部管理的民主、公開、透明,使得成員的權利義務相協調,保證農民合作組織不扭曲、不變形;五是要進一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擴大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規模,提高農地耕作的集中度,探索進城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退出機制。

(四)改造農民組織化的文化環境

文化是長期積淀的產物,其改造也需要長期的努力。一方面,要努力培育農民組織化發展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在長期貧困、閉塞的環境中積淀的貧困文化和落后觀念是西部農村發展的樊籬。而破解貧困文化的樊籬則需政府、社會、居民共同努力。政府應在農民群眾中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改變落后觀念,做好農民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利用廟會、社火、趕集、集會、婚喪嫁娶等群眾活動和媒體宣傳國家方針政策;提倡節儉辦紅白喜事,減少鋪張浪費,塑造健康的消費觀;通過“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文明戶等評選表彰,樹立正面典型,用農民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通過干部下基層,了解群眾思想動態,做好情緒梳理、政策宣傳、思想引導、矛盾化解等工作,教育群眾的轉變落后觀念;通過農家書屋、網絡媒體、文體活動等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激發社會正能量,減少消極文化影響,弘揚時代精神。總之,要不斷激發群眾創新創業、致富奔小康的精神內驅力,為組織化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民群眾對組織化發展的認識水平。通過已有的農民合作組織的示范效應,幫助部分群眾消除對組織化的疑慮,宣傳國家關于農民組織化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成功經驗,逐步擴大農民組織的輻射、影響范圍,營造農民組織化發展的輿論氛圍。

(五)改進農民組織化的推進措施

農民組織化是國家的既定方針政策,西部貧困地區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從實際出發,改進工作方法,鼓勵農村群眾創建、加入農民合作組織,不斷增加農民合作組織的數量,提高其質量。建設農民合作組織要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入手,即橫向上加強農民間的合作,例如將分散在三山五嶺的農戶組織起來構建合作組織,群策群力脫貧致富,逐步以農民合作組織代替農戶生成為扶貧開發的主體;縱向上著眼于產業延伸,強化農業生產主體與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等經營主體以及農資農技服務主體間的聯合,構建縱向合作組織和服務體系。還要不斷總結西部農村農民組織化的經驗教訓,完善體制機制,實施精準幫扶。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I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0.

[2] 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16.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185.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8.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12.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83.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3.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3.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6.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54.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0、374.

[12] 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4.

[1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4.

[1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15] 國家工商總局舉行2014年度全國工商工作情況發布會[EB/OL].[2015-01-23].http://www.scio.gov.cn.

[16] 于建嶸.新農村建設需要新的農民組織[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6-8.

[17]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414-416.

[18] 郭占鋒,張紅.農村勞動力結構變遷對村落文化傳承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3)116-120.

[19] 王雨林.中國農村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39.

[20] 倪國良.擺脫精神貧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4.

[21] 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聯書店,1989:427.

[22]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課題組.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中近期趨勢與隱患[J].戰略與管理,1998(5):1-17.

[23]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M].北京:中華書局1992:322.

[24] 王雨林.中國農村貧困與反貧困問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35.

[25] 王勇.中國農民組織化問題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26] 盧向虎,呂新業,秦富.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意愿的實證分析——基于7省24市(縣)農戶的調研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08:(1):26-31.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14年甘肅省財政收入穩步增長[EB/OL].[2015-01-04].http://www.mof.gov.cn/mofhome/mof/xinwenlianbo/gansucaizhengxinxilianbo/201501/t20150104_1175373.html.

[28] 袁松.基層組織的信息壟斷與低保制度在村莊場域的實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9(3):50-55

[29] 趙泉民.農民組織化現實困境及其破解的路徑選擇——基于鄉村社會資本重構視角[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11-19.

[30] 慶陽市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情況調研報告[EB/OL].[2014-12-08].http://www.gszg.gov.cn.

[31] 李雨,李錄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困境與法律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4):148-153.

[32] 新華網.中央財政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發展[EB/OL].[2014-07-02].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7/02/.htm.

Significance, Bottleneck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easant Organization in West China

WANG Wei-ping1,YANG Zhi2

(1.BasicTheoryofPoliticalEconomyResearchCenter;
2.SchoolofMarxism,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easant organization is one of approaches to deepen rural reform, which in theory needs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t peasant organization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easant problem theory of Marxism an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of new Chinese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practice, while in practice it needs to make up the weaknesses of peasa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oor western rural region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aus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ongoing in the China’s wester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 peasant orga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olve the subject dilemma confronted by the cause. At present the western rural peasa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which is due to the main bottlenecks on internal impetu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fund, governance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etc. To promote the western peasa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needs to put into long-term efforts from the asp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impetus, filling up the development dependence,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so on.

Chinn’s western rural areas; peasant organization; Marx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5-03-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4XKS005)

王維平(1957-),男,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政策。

F306.4

A

1009-9107(2015)05-0095-10

猜你喜歡
農業農村發展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91免费人妻|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毛片免费试看|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干中文字幕| 另类专区亚洲| 国产va在线|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91亚洲免费|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无码在线|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精品91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xxx| 亚洲区一区|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啪啪网|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91成人精品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午夜在线不卡|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久久中文电影|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日日拍夜夜操|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成人欧美|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性色综合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欧美激情综合|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