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曦 董天策
“中國媒介法治與新聞倫理規范高端論壇”綜述
■梁辰曦 董天策
2015年4月24日,由重慶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中國媒介法治與新聞倫理規范高端論壇”在重慶大學舉行。來自中國記者協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大學等十多所學校和部門的 2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就相關議題展開研討。
在當前依法治國的環境中,媒介法治與新聞倫理都是學界亟需研究的課題。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教授指出:近年來,新聞出版總署、中宣部等有關部門兩次發文部署開展打擊“新聞敲詐”、治理有償新聞、打擊假新聞的專項行動,表明國家對傳媒業的治理,已經從過去單純依靠職業道德倡導與政治性說教轉向了實實在在的依法治理。
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冬梅認為,本次論壇的主題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關于依法治國的政治思考,也是對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如何規范職業倫理和道德的學術探討,這對于業界和學界都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法和政策研究中心總顧問魏永征教授指出,傳媒法是調整與傳播媒介活動這一特定社會活動有關的各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調整范圍涉及所有現行的公法和私法領域,是規制傳媒活動的法律規范的集合。研究傳媒法,核心問題是要確立傳媒在這個社會里的法律地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分析了當前我國新聞立法的現實環境:在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我國正處于新舊媒體融合的格局。近年來新聞界亂象叢生,亟需加強法治建設。他認為對新聞立法要有積極的態度,也要持謹慎的態度,要加強研究,充分論證,積極促進。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童兵認為,中國出臺專門的新聞法還需創造有利的條件。首先,新聞自由作為人權的重要內容之一,要繼續推動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其次,抓緊對有關新聞傳播法律法規歷史文件的清理。再次,加強對全社會包括主管部門管理人員的新聞法啟蒙教育。最后,大力發展傳媒經濟,是傳媒依法運行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顧理平教授認為,新聞立法應強調對知情權的保護,可采取“先易后難”的方法及“事后追懲”的原則。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林愛珺教授從“立法不平路”“立法困境”“立法路徑”三個層次分析了當前我國新聞立法的問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陸地教授認為,媒介間的競爭需要規則去約束,但不公平的規則會加劇不公平的競爭。在條件、思想還沒達到共識的情況下就貿然立法,不公平的現象就可能加劇。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名譽院長馬勝榮通過十多個案例,對我國當前新聞實踐中諸如“虛假新聞”“媒介審判”等倫理問題做了詳盡的分析。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專職法務徐迅高級編輯認為,我國新聞工作者的倫理道德存在固有缺陷,加強新聞媒體職業道德建設十分重要?,F有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操作性,不足以真正規范記者的職業行為。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江作蘇教授分享了翻譯世界首部媒介倫理著作《新聞倫理學》的體會。他認為,媒介倫理是伴隨著技術形態等形態的變化而發展的,不能孤立地研究。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教授從新聞倫理的視角審視“新聞專業主義”在后2.0時代和全球化時代的轉型。她認為,“不變”的是傳統專業倫理的相關準則;“變”的是“開放的媒介倫理”和“全球的媒介倫理”;“新”在于建立超越國家、民族、文化等差異的具有普適性的媒介倫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蔣曉麗教授認為,傳媒業正面臨著“一體兩運”“傳播權與人權”“技術與人本”的沖突,傳統的新聞倫理已無法規范這個時代復雜的傳播活動,需要大力研究和創新。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助理閆巖老師指出,在新媒體時代的技術驅動下,出現了“技術窺伺”“主體擴容”等新問題,在探討新聞立法時要考慮技術環境的改變。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副院長王四新教授把我國的網絡立法進程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前出臺了代表性立法,確立了互聯網管理的基本法律規則;2000-2013年呈現出“九龍治水”的立法格局;2013年以來,需要重新思考政府在互聯網發展中的地位。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陳絢教授指出,隱私權和大眾傳播的沖突實際上是各自利益的對抗性:新聞是公開的、自由的,而隱私是尊重公民權利的;一個是公開的、擴張的,一個是講究封閉性和專有性的,要保護隱私權須協調這一沖突。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陳堂發教授指出,大數據具有構建“合成型”隱私的功能。我國目前在個人信息“合成型”隱私的保護、界定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定。
主題發言結束后,與會學者進行了熱烈的自由討論,話題涉及“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大數據背景下的被遺忘權”“隱性采訪是否有合理性”等。
(作者梁辰曦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法學院新聞法學博士研究生;董天策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毓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