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全球各國媒體融合的特點與發展路徑常常呈現差異。劉珊、黃升民的文章《解讀中國式媒體融合》,闡述了我國媒體融合獨特性的產生原因,同時結合政策管控力度、融合過程中的主導權歸屬和未來融合發展的方向等問題探析了我國媒體融合的發展現狀。
王寅的《基于建設性后現代哲學視野下的認知傳播學初探》,根據建設性后現代哲學和認知語言學(CL)的基本原理建構了體認原則,并基于此嘗試提出認知傳播學,以能澄清相關傳播理論問題。
能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血液。積極主動提升中國能源新聞傳播整體實力,對內倡導新型能源生產、能源消費觀念,對外發出中國聲音、避免誤讀,勢在必行。鄭保衛、王亞莘的《論中國能源新聞傳播的戰略定位與策略思考》就此進行了深入討論。
張晶的《文藝美學:從奠基走向深化之途》認為當前文藝美學的奠基階段已經完成,應進入到深化階段;超越學科意識而將文藝美學作為方法論,從具體的藝術審美經驗進行審美抽象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中韓明星跨界體驗類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是當前改變央視綜藝面貌的作品,值得作為個案并從多維度進行審視。歐陽宏生、吳克宇、鄒琳等以本土化與創新的視角對節目進行了內部與外部分析。
李懷亮的《文化“走出去”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認為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選擇,也是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最大瓶頸。統籌國際國內市場的關鍵在于市場規則體系的統一,應從市場規則體系的調整入手,構筑文化強國的基礎。
互聯網環境中傳播內容和方式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個人信息的電子化和網絡社交過程的虛擬化,在極大拓展人際聯系能力的同時,自然也威脅到了諸如隱私、安全等個人的基本權利。徐藝心、宋建武的《互聯網個人信息的社會性及其利用邊界》一文就此展開了討論。
此外,朱鴻軍等的《媒介融合的關鍵:傳媒制度的現代化》、曾祥敏等的《時政報道中的信息可視化產品研究》、畢根輝等的《數字攝影時代的曝光控制》等文章亦值得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