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軍,徐迪雄,張 珠,羅長坤
高原寒區作戰衛勤保障范圍廣、難點多,地方病、高原病、冷損傷、自然疫源性疾病突出,戰傷傷情傷類復雜,救治與防疫任務重。現行的軍隊建制保障醫療資源數量不足,其他戰區支援保障的醫療機構,面臨難以適應環境、難以遂行保障、難以有效救治等問題[1]。地方醫院資源豐富,布局合理,是一支重要的國防衛生力量。將作戰方向和區域內的地方醫院納入戰時衛勤保障體系,加強地方醫院的平時儲備和戰時動員,實施軍民融合式發展,建立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軍于民的衛勤保障創新模式,提高高原寒區作戰衛勤保障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保障模式,是取得未來高原寒區作戰勝利的重要法寶。
1.1 衛勤保障準備任務重 高原寒區平時衛勤保障力量弱,與內地相距遙遠,交通不便,衛勤支援補給困難[2]。高原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作戰的突然性,要求衛勤保障力量在緊急情況下實施迅速高效的衛生動員,短時間內完成機動,因而必須要有堅實的平時準備做基礎,才能實現高原戰時衛勤保障既能緊急調整衛勤力量,又能保障衛勤力量緊急擴編;既能完成部隊機動的衛勤準備,又能完成衛勤機構自身的機動準備;既能在機動中保障部隊,又能有計劃地組織衛勤機構在預定作戰地區展開,為部隊作戰提供有力的衛勤保障和支撐[3]。
1.2 衛生救治防疫難度大 一是常見疾病高發,救治任務重。主要包括急性高原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等,預計疾病減員可占衛生減員的30%左右[4],救治任務繁重。二是高原環境特殊,救治難度大。高原寒區存在多重不利影響因素,使得傷員傷情比平原地區更重,救治更難。既往資料表明,高原寒區作戰中多處傷高達18.98%,傷后伴休克致死的高達70.58%[5]。三是地域疫情復雜,衛生防病困難大。毒蛇、螞蟥等有毒蟲害多,鼠疫、野兔熱、Q熱、鼠疫、傷寒和包蟲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威脅大[6]。四是高原地形復雜,傷病員后送效率低。高原地區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道路通行能力低下,戈壁、草原上后送人員的隱蔽性差,威脅著后送的安全[7]。
1.3 衛勤組織指揮困難 一是保障對象多重,既要保障建制內的部(分)隊,還要保障眾多的加強部(分)隊;二是指揮關系交叉,既有建制內的衛勤力量,又有臨時抽組的各種支援衛勤力量;三是保障協調復雜,既要負責加強兵種部(分)隊之間、不同梯隊衛勤保障的協調,又要負責與地方醫院支前機構的協調;四是保障范圍廣,既有“點”上傷病員的救治,又有“線”上傷病員的后送。加之急進戰役地區的機動樣式轉換迅速,情況變化莫測,使衛勤指揮和協同更加復雜、困難[8]。
2.1 軍民融合式國防戰略的總體要求 黨的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9]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核心思想,就是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共同支撐、良性互動。研究高原寒區作戰地方醫院平轉戰,就是要從國家醫藥衛生發展全局的高度,科學合理配置國家醫療衛生資源,淡化軍地醫療衛生機構的人為疆界,充分發揮軍地醫療衛生資源在平時和戰時的健康維護、衛勤保障作用,共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2.2 信息化戰爭衛勤保障的發展趨勢 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極大地改變著作戰樣式和衛勤保障模式[10]。信息化武器以及指揮系統的使用,使戰爭突發性強,戰爭節奏明顯加快。而隱蔽性、突然性作戰使得衛勤準備工作量大,牽涉面廣,時間有限與完成衛勤準備之間的矛盾突出,這在遠離內地、物資匱乏、軍隊衛勤保障力量有限的高原寒區尤其明顯。同時,由于戰爭規模不定、樣式多變,導致戰傷減員發生的時間與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傷員發生的高峰期難以預測,衛勤保障始終處于應急和應變狀態。為此,衛勤力量的編成、力量籌措難以確定,需要動員更多、更廣的衛勤力量作為預備。
2.3 提升我軍衛勤現實保障力的需要 隨著高技術和新概念武器的研發和應用,由此帶來的瞬時人員傷亡數量大幅上升,加之高原寒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使我軍現行的依靠軍隊衛生資源實施衛勤保障的單一體制和機制,無法應對高機動性、全區域、大縱深、高強度的戰時衛勤保障需求,有生力量的全維維護形勢嚴峻[11]。將地方醫院納入戰時衛勤保障體系、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是提升我軍維護部隊戰斗力、促進戰斗力“再生”等衛勤保障能力的重大需要[12]。
2.4 高原寒區特殊環境衛勤保障的需要 我國西部高原寒區邊境線是環境最惡劣、氣候最復雜、保障最艱苦的區域,在這一區域作戰,瞬時傷員的爆發性集中,要求數量足夠多、質量足夠高的衛生救援隊伍;后送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需要就地搶救治療的任務繁重;而衛勤人員急進高原后自身的衛勤保障也面臨嚴峻考驗。因此,必須依托當地及毗鄰的戰略后方的地方醫療機構,發揮其自身高原習服、抗高原性疾病能力強、熟悉作戰地域疾病譜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發病規律的綜合優勢,與軍隊衛勤力量接軌,建立軍地聯合衛勤保障機制,在組織理念、管理方法、行動模式上尋找切入點,為高原寒區復雜艱苦地區作戰提供有效的衛勤保障。
3.1 平時地方醫院平轉戰全面建設研究 一是加強平轉戰理論研究。應結合信息化戰爭地方醫院平轉戰的特點、任務,重點對相關機制、需求預測、組織動員、組織指揮等進行理論研究。二是加強平轉戰體制建設。要在現行的體制框架下,加強機構的設置、人員組成、任務區分、職能界定及相應制度建設。三是加強平轉戰法律研究。應盡快制定《國防衛生動員法》,對地方醫院動員權限、動員范圍、動員程序、征召方式以及獎懲補償等做出明確規定。四是加強平轉戰信息系統研究建設。強化地方衛生資源潛力數據庫、地方醫院動員系統等信息系統在軍地之間的相互兼容,潛力調查的統計指標設計、數據“保鮮”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以適應未來高原寒區作戰地方醫院衛勤保障的需要。
3.2 戰時地方醫院動員機構的研究建設 高原寒區作戰的聯勤保障模式,要求地方醫院承擔各級各類階梯救治與后送。與此同時,各作戰部(分)隊也需要組織良好的傷員救治、衛生防疫、衛生防護和藥材保障,對地方醫院衛生力量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因此,未來高原寒區信息化作戰,應以戰區或保障集團為主,建立統一的衛生動員機構,明確機構的人員編設、職責界定、任務劃分。各作戰集團分別提出對地方醫院衛生力量的需求,并對動員數量、技術水平、保障能力、力量來源等,提出具體的需求方案,由戰區或保障集團統一動員、統一分配、統一使用,統一組織戰役后勤保障。
3.3 地方醫院動員方案研究 一是潛力調查方案。包括對地方衛生機構、衛生人員、衛生運力、藥品器材的動員潛力調查制度和分析等。二是平轉戰體制方案。主要是明確戰略、戰役地方醫院動員機構的設立,人員的組成、職責、任務、指揮協調關系等。三是平轉戰力量預測方案。主要包括床位、醫療力量、防疫力量和衛生運力需求預測方案。四是平轉戰實施方案。包括地方醫院動員的依據、組織機構和實施程序,響應、終止和補償方案等。五是臨戰衛勤訓練方案。主要包括地方醫院衛生人員訓練的內容、方式、時間、組織、注意事項等。六是地方醫院對分散作戰部隊的保障方案。主要是如何利用地方醫院,組織對高度分散配置的部隊實施就近衛勤保障等。
高寒地區作戰地方醫院平轉戰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宏觀層面涉及到國家的戰略方向,微觀上涉及到地方醫院平轉戰基礎理論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平時訓練及其評估等。相關研究要從現況與需求入手,開展潛力調查和評估,探討轉換機制,擬制相應的預案體系,使地方醫院衛勤保障潛力轉化為實力,服務于戰斗力生成和維護,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1]鄧軍,徐迪雄,羅長坤.對新時期地方醫院平轉戰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3,30(5):305-306.
[2]李紹忠,羅自力.川藏線未來戰爭衛勤保障探討[J].西南國防醫藥,1999,9(3):183-185.
[3]陳良飛,黃成銳,劉學科.高寒山地一體化訓練衛勤保障的難點與對策探討[J].西南軍醫,2006,8(5):90-91.
[4]蒲仕斌,王小力.部隊向高寒山地急進時的衛勤保障特點及對策[J].國防衛生論壇,2003,12(3):115-117.
[5]楊志煥.高原戰創傷的特點及其救治[J].創傷外科雜志,2006,8(4):289-292.
[6]熊鴻燕.高原軍隊流行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
[7]吳峰,周世偉.未來高原寒區作戰傷病員醫療后送問題之思考[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2,20(6):391-394.
[8]于曉宏.高原高寒地區作戰衛勤保障難點及對策[J].海軍總醫院學報,2010,23(3):167-169.
[9]《前線》雜志編輯部.十八大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J].前線,2012,12:187-197.
[10]王志陽,孫夢.信息化戰爭衛勤保障的主要特點[J].西南國防醫藥,2003,13(4):436-437.
[11]鄧軍,徐迪雄,羅長坤.地方醫院平轉戰機制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30(10):743-745.
[12]姜魯鳴,王偉海.軍民融合: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J].軍事經濟研究,2012,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