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蔣利華 冉橋敏 朱韓茹
(西北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
劉艷萍 蔣利華 冉橋敏 朱韓茹
(西北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隨著信息的不斷進步,手機成為了現代網絡設備終端,是各種思潮和各種利益的述求平臺,是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陣地。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是這個時代的主力軍,手機媒體在他們身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機媒體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里,影響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機媒體;大學生;生活方式
手機媒體作為一種電子媒介,它基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四大媒體,依托無線移動通信網絡,以個人移動終端為平臺,以人機之間、人人之間的互動傳播方式和海量信息(文本、音頻、視頻等)的多向傳播為主。[1]手機媒體的出現極大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不斷創新,讓手機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充當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于大學生而言,也是一樣的重要。大學生可以通過隨時隨地的上網,獲取各方面的信息;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給想念的人打電話、發短信和消息;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查詢課堂疑點;大學生可以在空閑時間聽音樂、看視頻等。
手機媒體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信息的即時交換。作為比報紙更生動,比電視更互動,比廣播更形象,比互聯網更便攜的新型媒體,手機媒體還擁有著其他傳媒大眾媒體所沒有的,并且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那就是龐大的潛在用戶。2015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機端即時通信使用保持穩步增長趨勢,使用率為91.2%。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一部分學生有多部,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手機的高普及率,使得它具備任何媒體都不具備的深入性。它擁有紙質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等傳統四大媒體的所有優點,并有著獨特的隨時隨地性。手機媒體也被稱為“第五媒體”。[2]
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的情況,可以體現大學生一部分的生活狀態,反映他們的生活方式。為進一步了解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充分發揮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按照社會調查方法的要求,我們采用問卷抽樣調查和實地訪談的方法,主要抽樣調查了蘭州市4所高校,包括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甘肅政法學院等300人,收回有效問卷286份,有效收回率為95.3%。本次調查包括電子問卷和紙質問卷兩種方式。
(一)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比例與手機消費情況
被調查對象的男女生比例為男生48.3%,女生51.7%。一個月花費支出中,60元以下的為39.5%,60元~100元的為38.8%,100~180元的為19.5%,180元以上的為2.2%;在手機話費的支出方面,通話、短信和數據流量所占比重最大,且數據流量所占比重大于通話、短信。由此看出大學生使用手機上網具有普遍性。手機在維持和擴展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同時,手機的娛樂及其強大的網絡搜索、獲取信息的功能也在不斷被發掘。同時手機使用的中,必須承擔一定的通訊和數據使用費用,對于大部分生活費來源依靠家庭的大學生來說,這增加了他們的消費能力。

(二)手機媒體使用過程中,對網絡依賴度大
隨著3G、4G及WiFi網絡的普及,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終端,其在上網在滿足大學生信息需求之外,由于功能的擴展,大學生不單單滿足于對信息的需求。網絡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參與性、互動性、巨大的信息量的虛擬空間,憑借手機作為承載,將互聯網各類信息整合,使得信息克服時空的限制真正成為一種掌上的大眾媒體。例如,大部分大學生比較依賴WiFi,但網絡海量的信息及其娛樂化傾向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了要求。由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乏使手機在改變人們的視聽感受之余,信息瀏覽成為占據大學生較長的時間。同時社交媒體模糊了學習、工作和休閑界限,對一些對社交媒體缺乏自律的大學生來說,社交媒體更是占用了較大時間。網絡的娛樂功能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發覺,網絡游戲成癮不僅僅限于電腦游戲,手機游戲與電腦端的游戲差異化的縮小,使手機游戲成癮成為可能。

(三)大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使用手機,大部分人表示影響學習成績
在被調查的對象中,在上課時間玩手機的比例占到被調查對象的37.8%,認為上課使用手機影響學習的比例占被調查對象的83.3%每天使用手機在兩小時以內的占到被調查對象的5.6%,兩個小時到六個小時的占62.3%,六個小時以上的32.1%,在被調查的對象中睡前玩手機的比例占到了81.1%。網絡的普及給大學生上課使用手機提供了便利,其便捷的搜索功能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不少實惠,也給上課不認真聽講提供了借口,這也勢必會對講師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眾所周知,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主要表現為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視力減退等。大學生作為一種手機使用率較高的群體,手機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手機也在擾亂上課秩序,影響著學習。
(一)手機媒介技術因素與大學生的使用
在我們的調查就可以發現,大學生使用手機除了基本的接打電話、發短信,也形成了對手機媒體瀏覽新聞和圖片、使用社交軟件、聽音樂、看視頻等功能的依賴。網絡曾經出現過,人們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但是不能落了手機。更有人戲稱,手機是人體的器官。在有了無線(即WiFi)的覆蓋下,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行為越來越嚴重。而我國的大部分高校,都已有無線,部分高校校園已經無線全覆蓋。大學生也更青睞這個簡單便攜的手機,它確實改變了他們生活方式。早晨聽著手機鬧鐘醒來,帶著手機上課;中午,用手機與同學朋友聯系,然后一起吃午餐;下午,帶著手機上課,無聊時偶爾上網;晚上,用手機給家人、戀人、朋友打電話,周末也不例外。手機媒體附加功能越來越強大,他們對手機的依賴逐步加深,手機媒體也就自然而然地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
(二)手機媒介內容因素與大學生的使用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想擁有高新產品的欲望強烈。因為他們剛剛從高考中解脫出來,對很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對信息渴求。此外,大學時間相對空閑,精力旺盛,思維活躍。他們擁有更多時間來瀏覽各類信息,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例如,網絡中各種火爆的電視劇、電影,大學生是收看的主力軍。2014年,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在網絡平臺播出,朋友圈、微博、QQ空間迅速被刷屏,而大學生則用手機下載節目來看。同時,因新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更新換代快。尤其是今年蘋果6和蘋果6plus。父母承擔大部分的生活費,大學生經濟負擔不重,超前消費的觀念和意識比較突出。
(三)手機媒體社會因素與大學生的使用
(1)手機媒體傳播因其即時性、交互性、多重性等特點,傳播效果良好,能滲透到大學生生活中,并且占有強有力的地位。只要你將網絡打開,各種消息將會被推送到你面前。新聞資訊、喜愛的節目類型、生活小貼士、笑話等,就可能被這些內容所吸引。不管是微博、QQ空間、知乎、豆瓣,都是需要用戶名。當你擁有一個身份后,可以進行上傳內容、評論、轉發、點贊等。大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曬生活、表達觀點,就為得到他人的認可。大部分學生每天必須刷朋友圈,時刻掌握著周圍的動態,就怕自己錯過了什么重要的內容。在這個全民新聞的時代,每個人可以是新聞當事人,也可以是記者。例如,2010年8月8日凌晨3時23分,一個名叫“Kayne”的網友,用手機在新浪微博上發出一條19個字的訊息:“水災停電幾乎一幢樓的人們都圍在這燭火旁。”這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后微博發出的第一條信息。這個網友真名叫王凱,是重慶理工大學的學生。那條微博發出后,他成了一位沒有記者證的“記者”,而且是國內第一個圖文“報道”舟曲災情的人。在舟曲受災期間,他的微博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另外,在蘭州本地,有一個名為“蘭州校園”的新浪微博,也被蘭州的大學生所熟知。它也是由蘭州某一所高校學生自己一手注冊并運營的,目前粉絲量已經達到27萬。我們不容忽視手機媒體在其中的影響力。手機媒體推動了新媒體的發展,大學生這一群體發揮著巨大作用。
(2)手機媒體方便大學生社會交往,有利于滿足其心理需求。大學不同于其他階段的學習,大學看到的世界比以前更豐富多彩。大學時期是他們進入社會的一個緩和期,他們需要與外界進行溝通,那么手機很自然地成為了其間的中介。手機媒體可以用于維護自己的社會交往圈,同時,在遠離家庭的呵護下,學生需要與親朋好友聯系,通過手機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大學生在這一階段是熱衷于社交的。據統計分析,移動互聯網中幾大熱門功能分別是游戲、電子閱讀、視頻瀏覽、移動聊天、微信等各種娛樂以及社交工具。其中,QQ、微信是大學生使用最多的社交平臺。從美國社會學家E·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他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這個過程在大學生同樣發生著。
手機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重要的傳遞信息的工具,時時刻刻伴隨在我們的身邊,成為了人類的“影子媒體”。[3]其傳遞信息的快捷、便利、準確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體,實現了精確的分眾化傳播,同時每個受眾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快遞者。因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大學生本身所處環境、手機媒體傳播等原因,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影響。手機媒體影響了大學生學習、出行、購物、飲食等方面,未來的影響將進一步加深。
[1] 羅玉華,黃彥萍,游敏惠.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
[2] 朱海松.無線營銷——第五媒體的互動適應性[M].
[3] 姜巖.影子媒體引領移動互聯新時代[D].
[4] 匡文波.手機媒體:新媒體中的新革命[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5] 秦艷華,路英勇.全媒體時代的手機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6] 劉瀅.手機:個性化的大眾媒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任紅芹,劉穎,顏士科.手機媒體傳播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2):153-160.
[8] 唐玉.蘭州市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報告[J].新聞世界,2009(5):33.
[9] 班穎.手機的傳播信息探討[J].廣角鏡,2015(20):261.
指導老師:李煒娜
G206.2
A
1674-8883(2015)20-0015-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西北民族大學2015年中央高校項目,由該校新聞傳播學院和經濟學院的同學共同合作完成,新聞傳播學院李煒娜老師指導完成。劉艷萍、蔣利華、胡夢聰、朱韓茹、冉橋敏通過問卷調查和采訪的方式,最終我們了解了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和對其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并把研究成果以該論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