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山,趙 玲,周勁梅,李金粼
(云南省腫瘤醫院/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微創介入科,云南 昆明 650000)
應激性潰瘍是在嚴重創傷、手術、感染等應激狀態下,胃、十二指腸黏膜發生淺表性糜爛和潰瘍[1]。應激性潰瘍主要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屬于臨床危重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應激性潰瘍大出血的出血部位、原因較難判斷,尤其對于不能耐受手術的晚期腫瘤患者及老年患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能夠較為準確地評估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進行動脈栓塞治療,達到快速止血的臨床目的[2]。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期間,我院應激性潰瘍大出血患者進行選擇性動脈造影術,待出血部位明確后,進行動脈栓塞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期間,我院30例應激性潰瘍大出血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齡 46.0-75.0 歲,平均年齡(52.0±6.0)歲,主要表現為便血、嘔血、嘔血伴便血、失血性休克等,均符合WHO應激性潰瘍大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3]。
1.2 DSA檢查及治療方法:為了減少腸蠕動所致的運動偽影,DSA造影檢查前5min,肌肉注射15mg山莨菪堿(國藥準字H33021707,杭州民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應用Seldinger股動脈穿刺法,有目的、選擇性地進行疑似出血的血管造影(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根據檢查結果再進行超選擇性血管造影檢查,繼而明確動脈出血部位、病變性質。應用GE公司LCV+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COOK公司5F導管及微導管,碘氟醇或碘海醇作為對比劑,以6幀/s攝影減影速度,3-6mL/s注射速度,每次注射總量為9-18mL。待出血部位明確后,應用明膠海綿顆粒、彈簧圈進行動脈栓塞介入治療。觀察指標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壓及心率。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資料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患者出血部位分析
2.1 治療效果:30例應激性潰瘍大出血患者中,24例經DSA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如表1所示。另外8例未發現出血部位,經介入治療后成功止血。
2.2 治療前后指標比較:患者術前與術后第3天比較,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壓均明顯升高,心率降低,統計均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患者術前和術后第3天的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壓和心率的變化
嚴重創傷、大手術、危重癥患者容易并發應激性潰瘍,主要表現為胃十二指腸畸形、胃十二指腸粘膜多發性、淺表性糜爛和潰瘍,多數應激性潰瘍患者可能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少數應激性潰瘍患者可能并發穿孔,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危及患者生命[4]。應激性潰瘍患者的大出血原因相對復雜,與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胃蠕動、胃腸激素分泌、血流、氧自由基等因素有關[5,6]。研究表明,在應激因素作用下,胃十二指腸粘膜表現為缺血、粘膜屏障受損、胃酸分泌增多等。
應激性潰瘍大出血的常用檢查方法為胃鏡、腸鏡,而內科止血效果不佳,術前難以明確出血部位,因此手術存在較大風險。血管造影檢查能夠較為準確地判斷出血部位,迅速進行動脈栓塞介入治療,達到快速止血,被逐漸應用于應激性潰瘍大出血的臨床治療中,并得到了普遍認可。患者術前與術后第3天比較,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壓均明顯升高,心率降低,統計均有明顯差異(P<0.05),也提示了治療的有效性。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受造影時機、操作技巧、出血速度等多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每分鐘出血速度超過0.5mL時,可較容易被DSA檢查發現,但出血6h以上進行DSA 檢查,可能難以找到出血部位[7,8]。另外,腸蠕動、腸內積氣、縮血管藥物應用等,都會影響DSA檢查對出血部位判斷的準確性。本研究中,30例應激性潰瘍大出血患者中,經DSA檢查后,24例發現出血部位,陽性率為80.0%,這可能與患者出血量較大、活動性出血、造影前肌注山莨菪堿等因素有關。
動脈栓塞介入治療過程中,應用超選擇性插管,有效避免腸壞死的發生;明膠海綿顆粒、彈簧圈能夠在栓塞治療后短期內形成側枝循環,從而有效減少再次發生出血現象。栓塞材料選擇時,考慮到外科手術切除因素,選擇明膠海綿栓塞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如果急性手術切除,可加用彈簧圈。對于血管畸形患者,可選用明膠海綿顆粒,進行永久栓塞介入治療,避免再次手術。對于性質難以明確的應激性潰瘍大出血患者,建議應用立止血、明膠海綿治療。
動脈栓塞介入治療過程中,小腸和大腸的側支吻合不夠豐富,栓塞治療后常伴有缺血、疼痛、腸壞死等并發癥。腸系膜動脈栓塞治療時,操作應相對謹慎,避免弓狀吻合支下的直動脈過度栓塞,并且,盡可能進行超選擇性插管治療。
[1] 夏永欣,尚品杰,劉曉政,等.奧美拉唑聯合谷氨酰胺四聯療法治療應激性潰瘍的臨床效果[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33):3762-3766.
[2] 曲春雪.應激性潰瘍20例治療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3,19(15):11-12.
[3] 周合迎,宋希福,吳德順,等.直腸癌患者術后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相關因素[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4,11(1):20-23.
[4] 王志學,吳濤,韓大正,等.2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療[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20(5):15-16.
[5] 蘇國強,馬建華,盧立軍.消化道大出血的DSA檢查及介入治療[J].醫療衛生裝備,2014,35(1):83-85.
[6] 張旭魁,孫英剛,劉曉洋.直腸癌術后發生應激性潰瘍出血的影響因素探討[J].河北醫學,2013,19(11):1646-1649.
[7] 曾志宏,張志強.急性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療的臨床應用[J].江西醫藥,2011,46(11):1006-1008.
[8] 葛士波,肖淑芬.腮腺腫物切除術后應激性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22):1750.